APP下载

“症状-药物教学法”在传出神经系统药理总论教学中的应用

2015-08-15邱模昌

宜春学院学报 2015年3期
关键词:药理学章节受体

邱模昌,蒋 竞,于 涛

(江西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江西 上饶 334000)

药理学是临床医学专业、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连接医学基础学科与临床学科、医学与药学的桥梁学科,在整个医学、药学专业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按照药物的作用部位及临床用途,药理学总体上可分为7 大部分:总论、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心血管系统药物、各内脏系统药物、内分泌系统药物及化学治疗药物。[1]药理学内容交错繁杂、药名陌生拗口、药物作用机制抽象,而且是开设在临床课程之前,此阶段学生对疾病仍缺乏感性认识。每章节内容各有特点,部分章节先介绍药物再分析药物用途,而部分章节则先提出用途在分析各种类型药物,所以应根据各章节内容的特点,灵活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整体提高药理学教学质量。

按照大部分教材章节排序,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是总论后的第一个各论篇章。内容涉及众多受体、药物,是药理学课程中较难掌握的部分。如果这章节知识没掌握好,学生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很容易降低,进而学习主动性下降,对后续课程的学习产生不利影响。因此这个章节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正确学习方法的建立,及对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整个药理学教学效果。故作者采用“症状-药物教学法”,以期使传出神经系统药物教学显得生动有趣。

1 学情分析

1.1 教学内容与目标 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包括传出神经的类型、神经递质、受体以及相应药物的作用和分类。教学知识目标是掌握传出神经对各组织器官的支配作用、药物通过影响传出神经系统所产生的作用及临床应用;能力目标是寻找合适的药理学学习的方法,熟悉药理学的逻辑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将药理学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意识。如按照教学内容顺序逐条讲授,则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没有逻辑性,与病理学及各临床学科相关知识点也不能很好贯通,学习方法主要以机械记忆为主,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理解。

1.2 学生学习心理 高等教育大众化现状下,基层医学院校生源素质总体有所下降,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学习主动性及自觉性较差。[2]大学生活多元化,学校、系部、社团的活动丰富,学生从单调紧张的高中生活进入轻松多彩的大学生活,纷纷被各种新鲜事物所吸引。和丰富多彩的课余活动比起来,枯燥的专业知识显得毫无吸引力。学习之外可以做的事情太多,花在学习上的时间和精力就有限,甚至专业知识的学习成为他们的副业。让这样状态的学生学习沉长乏味的医学理论知识,无疑使事倍功半。

2 症状-药物教学法的思路及实施

2.1 思路 此教学法以学生熟知的症状为切入口,引导学生提问“用什么药”,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又引发新的问题“为什么用这个药”、“这个药还可以用于什么病”如此在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分析,主动学习,提升教学效果。此教学方法的应用将能更好地适应于学习主动性差,学习兴趣不高,基础知识薄弱的学情期现状。

2.2 实施方案 课程采取以提问上一章节总论内容为导入点,在提问过程中把握被提问同学由于紧张引起的症状,如心跳加快、脸红等,进而提出和传出神经有关的疑问,比如“心跳为什么加快”、“为什么不能自行让心跳慢下来”、“心跳的快慢由谁控制”、“如下课后恢复平静状态下,心跳还在加快是否属于病理状态”等问题,从而引导同学回忆传出神经系统的生理学相关内容。

待同学对传出神经系统有一定掌握之后,直接提出熟悉的症状“心跳过快”如何治疗。通过对“心跳加快”这个常见症状的一步步分析,不断深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出相应教学内容:①心跳快慢由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共同支配,②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副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减慢,③“心跳加快”应该通过抑制交感神经或者兴奋副交感神经来治疗,④兴奋或抑制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可通过影响相应神经的神经递质或受体,⑤心脏上具有交感神经作用的β 受体和副交感神经作用的M 受体,其中又以交感神经支配占优势,⑥要治疗“心跳加快”可通过阻断β 受体等手段,⑦阻断β 受体的药物有普萘洛尔。通过上述步骤的分析推导得出“症状-药物”结论,即“心跳加快-普萘洛尔”。

在此基础上不断提出同学熟悉而常见的症状如“心跳过慢”“流口水(流涎症)”“肚子痛(胃肠道痉挛性疼痛)”“喘息”等。让同学结合教材“传出神经受体分布”“传出神经系统代表药物”等相关表格,自行推导各症状所需采用的药物。通过对不同症状的反复推导,熟悉传出神经系统药理学内容,也可培养同学建立临床思维习惯。在同学经过多次分析推导,对传出神经系统药物内容较熟悉之后,再回顾教材上传出神经系统受体分类、神经递质代谢过程等内容,进一步完善知识体系。

3 症状-药物教学法的应用意义

3.1 激发对药理学的学习兴趣 选择医学专业的学生,最初的想法就是治病救人,而在学习期间也经常会被问及“胃不舒适用点什么药”、“老是头晕用点什么药”之类的问题。所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具有迫切需求想掌握的内容就是用药物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症状)。传统教学讲究循序渐进: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临床学科→临床用药,看似环环相扣、尤为合理,但实际上不能很好地适用于目前的学情现状。因为学生在接触临床课程之前要学习非常多的基础理论课程,这个过程中很容易让学生对学习散失信心、失去兴趣。如何立足由大众化教育及学生业余生活多元化的现状,并适应此现状做到因材施教,在短期内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维持学习的信心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所在。症状-药物教学法抓住“生活中常见症状的用药处理”这个亮点,把握学生对此类知识迫切需求的心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对学习内容具有热情的情况下,再循序渐进解释与症状相关的基础、临床医学知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2 提高学生临床思维能力 临床思维是以病人为中心,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得到初步临床资料,并根据病人的症状等多方面信息进行分析、综合、判断和鉴别的过程。[3]提高临床思维能力是医学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也是医学教学改革总的趋势。[4]症状-药物教学法以症状为切入口,而患者就诊时的主诉就是症状,其就医最初的目的就是缓解症状,由此可见,采用症状-药物教学法对医学生进入临床后适应与患者之间的交流,尽快掌握病情是有利的。此外此教学发以症状和药物两个中心点,拓展出“症状产生的原因”“症状代表的意义”“症状对机体的危害”“药物的作用及作用原理”“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多方面的知识点,涉及诸多基础医学及临床医学课程,促进学生将各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综合掌握的能力。以常见症状为导向,便是从患者的需求出发,培养学生为患者解决实际为题的能力,锻炼学生临床思维的逻辑性,也使学生较早的了解临床,有利于实用型卫生人才的培养。

[1]杨宝峰. 药理学[M]. 第八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邓新洲,王远思.“90 后”大学生学习倦怠原因分析及对策[J]. 文教资料,2012,(3):230-231.

[3]曾勇,鲁映青. 论临床思维概念[J]. 医学教育探索,2005,4(1):46-48.

[4]陈艳梅,吴小燕.“以症状为向导的角色扮演式教学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探讨[J]. 大家健康(下旬版),2014,(2):403-404.

猜你喜欢

药理学章节受体
基于药理学分析的护理创新实践探索
α7-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在肺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
基于网络药理学探讨血府逐瘀汤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
维生素D受体或是糖尿病治疗的新靶点
作用于GABA受体杀虫剂的代谢、作用机制及开发研究
高中数学章节易错点提前干预的策略研究
艺术药理学
素养之下,美在引言——《“推理与证明”章节引言》一节比赛课的实录
黄廖本《现代汉语》词汇章节中的几个问题
血管紧张素Ⅱ及其受体在疼痛中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