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节“非常”常态课——《螳螂捕蝉》听后反思

2015-08-15

语文天地 2015年27期
关键词:多音字螳螂成果

刘 蓉

我们的课堂需要“高效”,更需要“常态”、“简单”。“学生已经会的坚决不教”、“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我们只有树立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宗旨,只有在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率思想的指引下设计教学,才能在平常的课堂中收获“非常”的成果。

一、高年级语文学习强调预习

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先学习”,学生运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对课文进行预先学习,既是学习方法的迁移运用,又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二者对于人的终身学习均大有裨益;同时,学生的预习情况又应当是老师开展教学活动的基础。

学习《螳螂捕蝉》前,老师布置了学生预习,课中,老师用了近二十分钟时间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效果,根据老师的提问,将答案写在纸上:请写出“螳螂捕蝉”的下半句;少年向哪个君王进行劝告;如果老师在“蝉”的后面加上箭头(朝前),后面写上“螳螂”,那么,请问“螳螂”箭头后面应该是什么?再往后呢?(此题边述边板书)从学生的课堂表现也可以看出,学生的预习习惯和预习能力都不错,预习有明显的效果。

二、确立学生主体,体现教师主导

在课堂上,学生是真正的学习主体,“展示预习成果”环节体现的是学生预先学习的成果,没有事先的主动学习是不行的。“对课文提问”是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主动深入学习的体现,学生的习得也因为各自原有的基础而展现出明显的差异。整节课中,学生都在“动”,面大,时间长,而且是源于“自我学习需要”的“动”,是“主动”。

此文故事中有故事,教师提问:“你认为在本文中,蝉、螳螂、黄雀分别指什么?”教学反馈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回答全对。教师统计,对这一题还能回答正确的学生,在校信通中将反馈该生预习情况为“非常认真”。

检查多音字的读音,发现绝大多数同学都能读准。追问:“什么时候念大dà王,什么时候念大dài王?”一个学生都说不出来,不过马上就知道翻字典。于是强调:“希望以后碰到多音字,除了确认读音之外,一定要翻翻字典,研究一下,为什么这么读。”指名分读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认真听,发现有读错的地方立刻纠正。老师在此节课中是一名“引导者”: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自己则通过检查预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展现预习成果;通过讨论引导学生发现并确定自己学习中的重点问题;通过评价与反馈引导学生主动、认真、细致地预习;通过学法总结引导学生借用工具书帮助学习。

“教是为了不教”,学生愿意学了,能主动地探讨;学生会学了,自己就能学得较好;学生已经习惯学习了,时时都能自觉地学习。

三、语文课要简简单单

事实上,我们的语文博大精深,如果学习时每课都面面俱到,结果只能是“面面不到”,学生学习每篇课文如真正有一两个收获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了。我们的这节课,老师没有引导学生体会几个动物的心理,没有更多的感情朗读,也没有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老师认为,这些对班级学生来说不是最重要的或者说不是最适合的。

此节课中,老师主要抓了两个方面内容:一是预习;二是带领学生“读薄”、“读厚”课文,在文中走一个来回。从教学方法看,就是先扶后放,在落实基础和理清条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和文本充分对话。然后在下节课开展“师”“生”“文”之间的充分对话。从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多数学生能适应老师的教学方法,在预习和对话两方面有所建树。

四、不能忽视评价与反馈

及时评价与反馈功能强大,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显著的指向作用,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有显著的约束、监督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显著的调节作用。

此节课中,老师用红五星的反馈形式对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做出评价,使学生接下来深入品读文本时指向性更强;老师用“校信通”的反馈形式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评价,是“家校联合”,是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好方法;老师在检查预习时,对学生解决每一个问题的正确率都要求反馈、进行统计,老师在学生品读文本时,逐一查看学生提出的问题,都是真正了解学情的有效途径。

在新课改背景下,我们的课堂需要“高效”,更需要“常态”、“简单”,此节课上,授课老师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我们只有本着为学生终身学习服务的宗旨,只有在追求课堂教学高效率思想的指引下设计我们的教学,才能在平常的课堂中收获“非常”的成果。

猜你喜欢

多音字螳螂成果
认识多音字
认识多音字
验收成果
螳螂
工大成果
螳螂
螳螂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你会读多音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