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我国金融业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2015-08-14李德

西部金融 2015年5期
关键词:金融改革金融发展

摘   要: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取得较好成绩。在经济新常态下,金融业发展面临诸多复杂因素,需要加强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提升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和稳定发展。

关键词:经济运行新常态;金融发展;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0017-2015(5)-0004-07

一、金融业改革发展成效显著

(一)金融宏观调控取得较好成效

2014年国民经济运行在新常态下实现了稳中有进、进中提质。2014年国内生产总值(GDP)636463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全年CPI比上年上涨2.0%;调查失业率在5.1%左右;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48.2%,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中国人民银行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创新调控思路和方式,补充和完善货币政策工具组合。2014年,央行两次实施定向降准,并进一步扩大了存款利率上限浮动区间,实现了对价格型工具的创造性运用。加强宏观信贷政策指导,改进信贷政策实施方式,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推动金融市场规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2014年末,广义货币(M2)余额122.84万亿元,同比增长12.2%;人民币贷款增加9.78万亿元,同比多增8900亿元。2014年末,主要金融机构及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外资银行人民币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5.46万亿元,同比增长15.5%,比同期大型和中型企业贷款增速分别高6.1个和4.8个百分点,比各项贷款增速高1.9个百分点。截至2014年末,涉农贷款(本外币)余额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8.1%,同比增长13%。

2014年以来,国家外汇管理局扎实推进深化外汇管理“五个转变”理念,坚持简政放权和依法行政,大幅削减行政审批项目;推进贸易投资便利化;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改革试点;进一步拓宽“走出去”资金运用渠道;完善跨境资金流动统计监测体系;提升事中事后监管能力;创新完善外汇储备经营管理与运用。2014年12月末,国家外汇储备余额为3.84万亿美元;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兑6.1190元人民币。全年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6.55万亿元,直接投资人民币结算业务累计发生1.05万亿元。

(二)金融业改革不断深入推进

1、银行业较快发展

一是我国银行业资产和负债规模稳步增长。截止2014年末,银行业金融机构境内本外币资产总额为172.3万亿元,同比增长13.87%;大型商业银行资产总额71.0万亿元,占比41.2%,同比增长8.25%;股份制商业银行资产总额31.4万亿元,占比18.21%,同比增长16.50%。

二是农村金融深入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改革稳步推进,经营财务状况和涉农金融服务持续改善。2014年末,全国农村信用社不良贷款比例为3.8%,同比下降0.3个百分点;资本充足率为13.2%,同比提高2.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135.2%,同比提高8.7个百分点;全年实现利润2339亿元。涉农贷款和农户贷款余额分别为7.1万亿元和3.4万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3.4%和12.0%。截至2014年末,全国共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农村信用社1484家,农村商业银行665家,农村合作银行89家。

三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稳步发展。我国信托业稳健发展。2014年末,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资产规模为13.98万亿元,同比增长28.14%。我国融资租赁业重新步入迅速发展的轨道。截至2014年末,全国融资租赁合同余额约3.2万亿元人民币,增长幅度为52.4%。其中,金融租赁合同余额约1.3万亿元,增长51.2%。

2、保险业发展进入快车道

我国保险市场连续3年保持高速增长,市场规模由2012年的全球第六位跃升至全球第三位。2014年末,保险业总资产为10.16万亿元,同比增长22.6%;保险业累计实现保费收入2.02万亿元,同比增长17.5%;累计赔款、给付7216亿元,同比增长16.1%;2014年利润同比增长超过100%。

3、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

我国互联网金融不断改革创新,蓬勃发展。截至2014年末,我国网民规模已达6.49亿人,人均每周上网26.1小时,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

2014年,各家银行的手机银行活跃增势明显。2014年个人网银用户比例为35.6%,同比增长10%;个人手机银行用户比例为17.8%,同比增长50%,连续4年呈指数增长趋势。2014年全国共办理非现金支付业务627.52亿笔,金额1817.38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11%和13.05%。

截止2014年末,国内已有128家众筹平台,覆盖17个省(含直辖市、自治区,不含港台澳地区)。2014年中国众筹募资总额累计9亿多元,其中四季度超过了4.5亿元。2014年末,网贷运营平台已达1575家,全年累计成交量为2528亿元,是2013年的2.39倍。

4、资本市场不断改革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资本市场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建立起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全国中小企业股权转让系统(“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券商柜台交易市场构成的多层次股权市场。沪港通机制的建立为市场引入了新的流动性,进一步活跃了市场。我国证券行业进入创新发展时期,创新业务对行业业绩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截至2014年末,120家证券公司总资产为4.09万亿元,净资产为9205.19亿元,净资本为6791.60亿元。

2014年A股市场市值总规模达到37.11万亿元,市场市值已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证券市场。股票指数和两市成交量增均大幅增长。2014年末,上证综合指数收于年内新高3234.68点,涨幅为52.9%;沪市全年累计成交37.7万亿元,日均成交1539.4亿元,同比增加59.1%。深圳成份指数收于年内新高11014.62点,涨幅为35.62%;深市全年累计成交36.7万亿元,日均成交1496.9亿元,同比增加49.4%。目前,我国共上市了46个期货品种,成交量、成交金额、客户保证金、投资者开户数等主要指标分别较10年前增长了数十倍,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已连续五年居世界前列。2014年末新三板挂牌企业数量达到1572家,增加41.57%。2014年新三板发行股票募集资金总额再创新高,达到129.99亿元。2014年,债券市场共发行人民币债券11.0万亿元,同比增长22.3%。截止2014年末,债券市场债券托管(包含央行票据托管量)余额达35.0万亿元,同比增加18.0%。

5、其他金融市场发展迅速

一是银行间市场成交量同比大幅增长。2014年,银行间市场拆借、现券和债券回购累计成交302.4万亿元,同比增长28.5%。其中,银行间市场同业拆借成交37.7万亿元,同比增加6.0%;债券回购成交224.4万亿元,同比增加41.9%;现券成交40.4万亿元,同比减少3.0%。

二是票据融资快速增长,利率呈下降趋势,票据承兑业务小幅增长。2014年,企业累计签发商业汇票22.1万亿元,同比增长8.9%;期末商业汇票未到期金额9.9万亿元,同比增长9.3%。

三是外汇、黄金市场较快发展。外汇掉期和远期交易增长较快。2014年人民币外汇即期成交4.1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2%;人民币外汇掉期交易累计成交金额折合4.49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2.1%;人民币外汇远期市场累计成交529亿美元,同比增长63.5%。2014年度“外币对”累计成交金额折合606亿美元,同比下降5.7%。上海黄金交易所整体运行平稳,交易规模大幅增长。2014年,黄金累计成交1.85万吨,同比增长59.2%;成交金额4.6万亿元,同比增长42.8%。

二、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银行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银行业依然面临较为严峻的外部经营环境,一系列因素继续对银行经营发展构成较大压力。

1、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较大

我国经济下行的同时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小企业、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等领域的不良贷款压力依然较大,银行仍将面临较大的资产质量下降的压力。截至2014年末,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达到8426亿元,已连续12个季度上升;不良贷款率为1.25%,较年初上升0.25个百分点。未来一段时期,经济运行中的困难可能在金融领域进一步显现。

2、负债压力较大

在金融脱媒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持续冲击的背景下,银行存款被分流、存款增速放缓的趋势难以改变。2014年,国内金融机构新增人民币存款9.48万亿元,较2013年少增3.08万亿元。全年存款新增量少于贷款新增量3000亿元。

3、利润增速下降

2014年我国商业银行存贷款利息净收入占营业净收入的比例为48%,比3年前下降了7.3个百分点。可以预见,随着利率市场化程度逐步提高以及金融脱媒等因素的影响,利差将进一步收窄,负债成本有所上升。2014年商业银行净利润1.55万亿元,同比增长9.65%;而2011年至2013年,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36.3%、19%和14.5%,净利润增速呈现不断下降的态势。

(二)保险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保险业总体上都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态势,然而就在保险业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同时,保险业与银行业的差距却不断扩大,保险服务贸易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逆差状态,国际市场占有率、RCA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等指标也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

(三)证券市场发展面临的挑战

我国资本市场的稳定和健康发展面临不少新挑战,主要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产能过剩、地方债务、影子银行、房地产等领域风险逐步显化,对资本市场的影响较大。融资融券规模快速增长。截至2014年末,融资余额已超过1万亿元,交易杆杠率显著提高,少数证券公司短借长贷问题突出,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隐患。股价结构分化重,有些股票估值过高,2014年末,市盈率超过100倍的达500余家,部分上市公司亏损加大,存在退市隐患等。

三、金融业改革发展前景

(一)加强金融宏观调控和审慎监管

1、加强金融宏观调控

我国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韧性好、潜力足,为今后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同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出现的一些趋势性变化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较多困难和挑战,需要妥善应对。

一是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近年来,我国外贸形势正在发生变化,外贸顺差有所缩小,对外投资逐年大幅增加,人民币单边升值预期正在改变,热钱流入逐渐减少,国内企业和居民对外汇需求增加。这都导致中央银行收储外汇的压力在逐渐减少。2012年、2013年外汇占款分别仅增1.95%和10.74%,明显低于过去10年30.47%的年均增速。2014年外汇占款增加6410亿元,同比少增2.12万亿元。外汇占款大量减少,使得央行通过此渠道投放的基础货币大幅减少,进而对货币供给量产生倍数级的收缩效应。中国人民银行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稳中求进,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松紧适度,适时适度预调微调,灵活运用各种工具组合,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引导货币信贷和社会融资平稳适度增长,为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营造良好的货币信贷环境。

二是加快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第一,加快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适时推出面向企业和个人的大额存单、扩大金融机构负债产品和市场化定价范围,加强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体系建设,完善市场化利率体系和利率传导机制。健全中央银行利率调控体系,增强中央银行利率调控能力和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二,进一步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今后将继续加大市场供求决定的力度,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弹性。目前多因素促人民币汇率企稳上行。一些专家预计,未来随着中国经济“双引擎”的发动以及人民币国际化的加速,人民币汇率在总体稳定的基础上波幅将进一步增大。

三是稳步推进资本项目的可兑换。根据统计,目前40项资本项目交易中,已经有34项达到了部分可兑换及以上水平,占比为85%。2015年我国将实现资本项目的基本可兑换。一是简政放权,减少对交易的干预,减少审批,二是将过去无法放开的项目逐步开放。目前主要工作有修改外汇管理条例,进一步开放资本市场,提高个人投资或者转移方面的便利、建立健全宏观审慎框架下的外债管理制度,健全全国统一联网管理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等等。

2、完善宏观审慎监管框架

国际金融危机后,金融监管改革重新强调了货币政策、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之间的协调统一,突出了中央银行在防范和化解系统性风险中的职能和作用。近年来,国内金融创新和新的金融业态不断涌现,对建立金融监管协调机制提出了新的要求。一些专家提出,由于缺乏统筹金融全局的制度安排,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还不能将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贯穿于金融创新全过程。目前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对各监管主体缺乏有效约束力,缺少有效争端解决以及外部监督机制等问题,在运作中难以解决金融监管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因此,中国需要借鉴欧美发达经济体的经验,建立和完善以人民银行为主导的金融监管协调机制。

(二)银行业改革发展

我国银行业要更加自觉地分析银行业新常态特征,更加主动地应对新常态下的风险挑战,更加积极地推动转型发展。

1、银行机构改革发展

(1)改善体系组织架构。第一,《存款保险条例》的正式实施,将会改变目前银行体系国家信用背书的局面,提高银行资金配置的效率;提升民资银行的风险担负能力,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并丰富银行体系的资本结构。第二,三家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已经获批。国家开发银行要坚持开发性金融机构定位,积极发挥在稳增长、调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中国进出口银行改革要强化政策性职能定位,充分发挥在稳增长、调结构、支持外贸发展、实施“走出去”战略中的功能和作用。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改革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建立规范的治理结构和决策机制,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第三,银行业继续推进以提高管理效率为重点的体制机制改革,精简机构数量,强化利润中心建设、实行扁平化管理、优化流程;深化事业部制改革,促进“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转变;推进专营部门改革,实现业务合理集成,缩短经营链条,缩小管理半径;探索部分业务板块和条线子公司制改革。

(2)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银行业及时调整业务的产业结构,逐步降低对传统产业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与房地产行业的依赖,积极拓展制造业与服务业客户,开发符合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的整体战略将与国家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目标保持一致,全力支持“一路一带”、京津冀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总体部署。目前资产证券化正式由审批制过渡为备案制,促使资产证券化发行的效率大为提升,发行规模进一步扩大。

(3)注重综合化经营。在新常态下,商业银行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加快推进综合化经营步伐。需要“跳出银行做银行”,将资产配置的视角和金融服务的范围从间接融资市场扩展至整个金融市场,更多发展财富管理、交易金融、投资银行等非信贷业务,从而实现业务结构综合化、客户结构均衡化和收入结构多元化。

(4)加快互联网战略实施。一是对于互联网战略的部署上,大力推进大数据技术发展、加快构建信息化银行。二是随着微众银行的开业,网络银行“面签”问题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如果监管放开银行远程开立账户限制,这意味着存款、贷款及理财各类金融业务可以通过在线方式开展,突破了银行的传统商业模式。三是加快直销银行和智慧银行建设,完善多种身份认证方式,为客户带来更方便快捷的远程服务,应用大数据方法分析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四是推进电商服务平台建设,丰富网上支付手段。

2、非银行金融机构创新发展

(1)我国信托业仍将平稳增长。一是随着信托公司能力的提升,融资信托的风险会更加有效地得到管理和化解。二是信托行业的制度基础将逐步完善。《信托法》的修订已经提上日程,信托公司展业的法律基础会更加坚实。三是信托业保障基金已经成立;信托公司继续增资扩股,增厚信托公司业务发展和风险化解的财务实力。三是信托公司加快创新,例如土地流转信托,将传统的、非标的融资信托转向投资策略驱动的浮动收益的另类投资基金;家族财富管理等。

(2)我国融资租赁业将会高速发展。目前全国31个省市区都设了融资租赁公司。不过总体来看,绝大部分企业仍然分布在东南沿海一带。当前,从中央到地方高度重视租赁业的发展,主管部门也大力推动租赁公司改革创新。2014年修订完善后的《金融租赁公司管理办法》,允许符合条件的金融租赁公司发行金融债、实现资产证券化,以及在境内保税地区设立单一项目公司。同时将金融租赁公司的的准入门槛降低到1亿元人民币。租赁业在一系列利好政策的推动下迅速发展,预计将在2015年内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租赁大国,并有可能于2020年达到12万亿元的规模。

4、农村金融深化改革

我国金融业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金融需求变化,针对多样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需求新特点,加大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1)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第一,加强财政政策支持。国家和地方财政可以为支持土地流转的专业性金融机构提供资本金,对各类金融机构的相关业务实行税收减免,对金融机构因实行对农贷款利息优惠而导致的损失实行财政贴息。探索地方政府和地方金融机构统筹设立农村产权抵押融资的风险基金。第二,加大金融政策支持。中央银行积极实施货币信贷政策支持,运用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再贴现、支农再贷款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2)完善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立和完善商业金融、合作金融和政策性金融共存、职责明确、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国家控股的大型银行和各商业银行通过多种方式开办农村金融业务,增加服务网点,不断延伸农村金融供应链。深化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强化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职能定位;鼓励国家开发银行推动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成立民营银行。继续稳步推进农村信用社产权制度和组织形式改革。

(3)加快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第一,扩大融资渠道。加快完善股权交易市场;大力推动一批代表优势产业的中小企业及早上市。适当降低小微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的门槛,简化审批程序。继续扩大中小企业债、集合票据等的发行规模,探索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小微企业扶持债等创新产品。引导涉农金融机构适度提高信贷额度、延长贷款周期、增加金融服务。合理扩大基层行(社)信贷审批权限;制定科学的信用评价体系,简化贷款程序。指导金融机构完善贷款利率定价机制,杜绝贷款中的寻租现象。第二,开展多种形式的抵质押贷款。积极推广山林经营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农村宅基地抵押、农房抵押、荒地使用权抵押等信贷创新产品;积极推动动产、应收账款、仓单、订单、股权和知识产权等抵(质)押方式。第三,鼓励政府出资建立专业化的农村信贷担保机构,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加大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保险力度,分散农业信贷风险。第三,发展科技金融,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为有效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升级,传统金融机构将抱着“协同创新”的精神,主动与相关的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平台“对接”,形成优势互补的能力,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三)互联网金融改革发展

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对提高中国金融体系的普惠性和包容性的水平,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虽然在体量上增长明显,模式上也在探索,但这些创新往往都局限在框架方面,基本上属于对以往模式的推广。未来互联网金融可能会有的新变化。一是细分市场的发展。类似P2P等领域实际上已经有了一些定位和下沉。一些是以用户职业为标准,一些是原先集中一二线城市扩展到中小型城市,甚至延伸到农村。在P2P之后,众筹模式将成为互联网金融的新热点,逐步朝着更细化的文化、科技、公益、影视等领域发展。二是互联网金融加速与产业结合,为产业发展提供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生农业金融、文化金融、科技金融、生态金融等。三是互联网金融差异化监管思路逐渐清晰。人民银行牵头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等相关部门,制定了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按照适度监管、分类监管、协同监管、创新监管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框架。

(四)保险业改革发展

保险是现代经济的重要产业和风险管理的基本手段。“新国十条”明确了保险业的战略目标,即保险业应当成为政府、企业、居民风险管理和财富管理的基本手段,成为提高保障水平和质量的重要渠道,成为政府改进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的有效政策工具。

1、稳步推进改革创新

保险业在稳步推进车险、万能险、分红险等费率改革,推动实施偿二代的同时,还要继续深化保险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通过制定专项支持政策,引导保险资金更好地投资养老保险健康服务产业,直接投资新型城镇化、棚户区改造、科技型企业、小微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互联网保险的出现和发展,将有助于突破当前行业发展的瓶颈,对拓宽保险销售渠道、满足需求,改善行业形象都有好处。未来保险业有望依托互联网技术,通过加快互联网保险经营模式的创新与发展,出现一批小而优的保险机构,或将成为未来新兴保险主体的努力方向。

2、组建交易平台和托管中心

保险业依托市场化运作机制,组建全行业的保险资产交易平台和资产托管中心,盘活保险资产存量,做大做强保险资产池,提升行业核心竞争力。

3、推动有关政策落地

保险业将进一步落实重大政策措施。一是推动巨灾保险加快发展,重点推进巨灾保险制度立法保障、建立核心机制。研究建立巨灾保险基金,推动实施住房地震保险制度,指导巨灾保险共保体运行,完善风险分担机制,二是推动养老险和健康险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启动个人税延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推动健康险税收优惠政策尽快出台;并且推动大病保险全面铺开。三是落实《关于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的若干意见》,不断扩大大病保险保障面,修订大病保险业务管理制度,确保大病保险依法合规开展。

4、加强监管和防范风险

在保险业改革过程中,需要通过强化监管来防范风险。作为我国偿付能力监管新体系建设的重大成果,“偿二代”已开始试运行。“偿二代”的实施对整个保险行业的资本效率、业务模式、风险管理水平、产业结构以及各项经营管理能力的提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这意味着我国保险业将结束主要以保险规模为导向的现状,转向科学合理地管控风险,寻求多元化发展。

(五)证券市场改革发展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证券市场发展也面临良好机遇和严峻挑战,要求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进一步提升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一是加强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建设,壮大主板市场,改革创业板市场,完善“新三板”市场,规范发展区域性股权市场,开展股权众筹融资试点,继续优化并购重组市场环境,为推动结构调整和促进创业创新提供有力支持。区域性股权市场定位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对小微企业培育和规范的园地;小微企业的融资中心;地方政府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综合政策运用的平台;资本市场中介服务的延伸。期货市场的经济功能主要有几个方面:发展期货市场有利于形成市场化的价格形成机制,引导资源合理配置;通过期货市场套期保值、管理风险,能够帮助企业实现稳健经营和可持续发展;期货市场有利于改善产业链运行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发展金融期货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化改革,切实增强市场稳定性。期货及衍生品是一把“双刃剑”,既能管理风险,使用不当也会发生风险。因此,期货市场不能“自娱自乐”,更不能“脱实向虚”。要始终坚持发展的速度与监管的能力相适应,创新的步代与风险控制的水平相匹配。目前新三板已经扩容至所有符合新三板条件的企业,主要为规模较小、成长较快的非上市股份公司提供股权转让和融资的平台。根据相关规定,新三板定位于专业投资市场,积极培育和发展机构投资者队伍,鼓励证券公司、保险公司、证券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等机构投资者参与市场,逐步将该板建成以机构投资者为主的证券交易场所。积极发展私募市场,健全私募发行制度,推动私募基金规范发展,调动民间投资积极性,促进资本与创业创新对接。发展证券交易所机构间债券市场,建立覆盖所有公司制法人的公司债券发行制度,缓解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度。平稳推出原油期货、上证50ETF期权和10年期国债期货等新产品、新工具,推动场外衍生品市场发展,健全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支持实济经济风险管理要求。

二是促进股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总的目标是建立市场主导、责任到位、披露为本、预期明确、监管有力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继续引导长期资金入市,在稳定市场预期的基础上,适时适度增加新股供给,促进资本形成。

三是放宽准入标准和鼓励创新。适时放宽证券期货服务业准入限制,探索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交叉持牌,支持业务产品创新。

四是加快市场开放步伐。充分认识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我国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新要求,以开放促改革,优化沪港通机制,便利境内企业境外发行上市,完善QFII和RQFII制度,运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更好地服务我国经济参与全球竞争。

五是加强监管和风险防范。督促市场参与主体依法合规经营,履行信息披露义务。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妥善处置违约事件。

参考文献

[1]白钦先.金融强国:中国的战略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6,(6):5-14。

[2]邓湘宁.探究新时期我国金融管理的特点及思考[J].时代金融,2014,(11):64-68。

[3]何渭.把握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底线[J].中国财政,2013,(24):72。

[4]魏本华,李德,景学成.中国金融新框架[J].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

[5]周小川.中国需采纳和运用好宏观审慎管理—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在“2011陆家嘴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J].

中国金融家,2011,(6):17-19。

The Challenges Faced by Chinas Financial Industry and Its

Development Prospects in the New Period

LI De

(The Peoples Bank of China, Beijing 100800)

Abstract:The good performanc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inancial reform has been observed. Under the economic new normal, the financial industry development is facing many complex factors, which needs to strengthen macro adjustment and control and prudential supervision, promote the innovation of the financial reform,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financial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promote the 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and the stable development.

Keywords: new normal of the economic operation; financial development; financial reform

责任编辑、校对:杨振峰

猜你喜欢

金融改革金融发展
金融体系与实体经济关系的反思
美国将放弃金融自由化改革方向吗
现代金融市场发展的困境
我国温州民间借贷调查分析
供给结构失衡、信贷约束扭曲与金融改革
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论金融的发展
新常态下多维度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金融对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影响及对策实证分析
邮政金融应对互联网冲击的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