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530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支原体感染及药敏结果分析

2015-08-14段德令何宗忠王晓冬史秋霞林林东欧炜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157分院检验科广州510510

重庆医学 2015年25期
关键词:泌尿生殖道喹诺酮

龚 娅,段德令,何宗忠,王晓冬,史秋霞,林林东,欧炜华(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157分院检验科,广州 510510)

支原体是目前所知在无生命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最小微生物,其对呼吸道和泌尿生殖道有天然亲和力。解脲支原体(Uu)和人型支原体(Mh)是生殖道感染最常见的2种病原体[1]。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率居高不下,加上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新的耐药菌株不断增加,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为了解本地区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及预防耐药株的产生,现对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就诊的19530例患者的送检标本进行支原体培养、鉴定及药敏试验,分析药敏结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月至2014年6月来本院泌尿外科及妇科就诊的泌尿生殖道感染患者共19530例,年龄15~72岁,平均30.3岁。标本采集后要立即送检,30min内接种。男性:棉拭子深入尿道内口2.0~2.5cm处,旋转并停留30s后取出置于无菌试管内。女性:采用脱脂棉签深入宫颈内口1.0~2.0cm处旋转并停留30s,采集单层柱状上皮细胞,避免触及阴道壁。

1.2 方法 支原体鉴定、药敏试剂盒购自珠海市丽拓发展有限公司;12种抗菌药物:四环素、氧氟沙星、红霉素、强力霉素、交沙霉素、司帕沙星、罗红霉素、米诺环素、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阿奇霉素、诺氟沙星,2个浓度梯度。严格按照检测说明书的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对混浊生长变红的结果不报告,重新采集标本复查。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支原体培养结果 19530例送检样本支原体阳性11178例,阳性率为57.24%。其中有10557例做了药敏试验。女性支原体阳性率明显高于男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各年度支原体阳性率见表2。

表1 支原体感染阳性率[n(%)]

2.2 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 10557例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中,支原体对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克拉霉素敏感率较高,分别为88.57%、84.32%、76.09%、71.53%,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Uu感染组中,耐药率最高的是诺氟沙星(87.02%),其次是氧氟沙星(60.19%);Mh感染组中,耐药率较高的前3位是红霉素(90.00%)、阿奇霉素(85.71%)、罗红霉素(80.00%);Uu+Mh混合感染组中,有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达80.00%以上,且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普遍高于Uu和Mh组。见表3。

表2 2008~2014年支原体感染阳性率[n(%)]

表3 10557例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

2.3 支原体耐药情况 10557例支原体药敏试验结果中,87.99%的菌株对2种及2种以上抗菌药物耐药,说明支原体多重耐药严重。Uu、Mh、Uu+Mh对抗菌药物耐药种数呈递增趋势,Uu感染组中,耐药种数为3种占比最高(17.19%),且61.74%菌株耐药种数为2~5种;Mh感染组中,对4种抗菌药物耐药的比例最高(21.43%),耐4~8种抗菌药物的菌株占75.72%;Uu+Mh混合感染组中,占比最高的耐药种数是8种(28.34%),对6~9种抗菌药物耐药的比例达73.78%,且有101例(4.36%)全耐药株。见表4。

表4 支原体耐药情况 [n(%)]

3 讨 论

Uu、Mh多定居于男女性泌尿生殖道内,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或黏膜受损时,寄居的支原体属常发展成致病原,引起尿道炎、宫颈炎、前列腺炎、输卵管炎等疾病,妊娠妇女还可通过感染羊水、阴道分娩等方式引发新生儿感染[2]。支原体感染阳性率各地报道不一[3-6],可能与检测方法、研究人群及地区差异有关。本研究结果显示支原体培养阳性率为57.24%,与汪洪等[7]报道的56.40%接近;生殖道支原体感染以Uu单一感染最为常见,其次为Uu+Mh混合感染,单一Mh感染较少,与国内文献报道一致[8-9]。Mh不易单独感染,易合并Uu感染,这可能与Uu提供了Mh的易感环境有关[10]。本研究显示,女性感染率明显高于男性,可能原因为:(1)男女生殖器局部微环境不同所致,女性泌尿生殖道的内环境和pH值更有利于支原体寄生于黏膜表面[11]。(2)女性感染者症状较男性感染者轻,发现较晚,易反复感染。(3)男女生理结构差异及生殖道血液循环不同,相同剂量的抗菌药物到达局部的血药浓度不同而造成治疗上的差异[12]。2008~2014年支原体阳性率总体呈上升趋势,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1)支原体感染的患者症状轻微或无症状而常被忽视,易在男女间引起交叉感染。(2)近年来抗菌药物的滥用,加大了耐药株的产生,造成支原体的反复感染。

支原体是一种缺乏细胞壁的原核型微生物,对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天然耐药,临床常用干扰蛋白质合成的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等进行治疗,但支原体感染常常症状迁延,反复发作,常规抗菌药物疗效不理想,故支原体培养和药敏试验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参考意义。本研究显示交沙霉素、强力霉素、米诺环素、克拉霉素是治疗支原体感染的首选药物,氧氟沙星、诺氟沙星对治疗基本无效;四环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低,与相关报道基本一致[1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不适合作为支原体感染治疗的常用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是通过作用于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阻断支原体DNA复制而发挥作用。支原体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以编码DNA促旋酶和拓扑异构酶Ⅳ的GyrA、ParC基因突变导致靶酶结构改变为主,也可能与生物膜的形成及细菌外派泵系统的存在有关[14],抑或还有基因重排机制及环境因素假说等非抗菌药物作用位点改变的机制等[15],其更多耐药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的高耐药性,提示临床应减少使用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支原体感染,但支原体对同一类药物中的不同抗菌药物耐药率不同,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感染类型的耐药率亦不同,因此宜根据药敏具体结果选用药物。本研究显示,Uu+Mh混合感染的耐药率高于单一感染者,且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通过分析支原体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状况,发现不同感染类型发生多重耐药情况存在差别,Uu、Mh、Uu+Mh对抗菌药物耐药种数呈递增趋势,Uu耐药种数多为2~5种,Mh则集中在4~8种,而Uu+Mh对6~9种抗菌药物耐药的比例达73.78%,值得注意的是,药敏结果中有103例对12种抗菌药物全部耐药,且在这全耐药株中,101例出现在Uu+Mh混合感染组,可能是混合感染时多种耐药机制同时发挥作用导致交叉耐药而产生更高的耐药率。

总之,不同地域、不同时间、不同支原体感染类型其耐药性存在较大差异,因此一定要结合药敏结果合理用药,足量足疗程,提高治疗效果,减少耐药株的进一步产生。

[1]Mitsunari M,Yoshida S,Deura I,et al.Cervical ureaplas-ma urealyticum colonization might b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incidence of preterm delivery in pregnant women without prophlogistic microorganisms on routine examination[J].J Obstet Gynaecol Res,2005,31(1):16-21.

[2]Rusz A,Pilatz A,Wagenlehner F,et al.Influence of urogenital infections and inflammation on semen quality and male fertility[J].Word J Urol,2012,30(1):23-30.

[3]茅国峰.绍兴地区男女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特点及药敏差异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3,25(1):74-76.

[4]张凤.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现状及药物敏感性分析[J].检验医学,2012,27(3):225-226.

[5]关幼华,周金凤,区云枝.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属感染状况及药敏结果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2):5162-5164.

[6]赵甲,陈军.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属检测及解脲脲支原体耐药性变迁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3):602-604.

[7]汪洪,巴玲丽,舒南北,等.8297例可疑泌尿生殖道疾病患者支原体感染状况及1012例药敏分析[J].安徽医药,2014,18(12):2317-2319.

[8]吕宁,陈建波,肖颜玉,等.5724例泌尿生殖道感染的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药物敏感结果分析[J].重庆医学,2013,42(22):2649-2650.

[9]叶聪秀,尹颂超,易金玲,等.8375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状况及耐药性分析[J].热带医学杂志,2012,12(10):1226-1227.

[10]胡雪梅,周先军,李慧.319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8(12):1446-1447.

[11]刘伟民.3135例泌尿生殖道感染支原体的体外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9(18):2295-2297.

[12]易爱玲,刘建华.泌尿生殖道患者支原体属感染的鉴定及药敏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15):3422-3423.

[13]王鹏,泰淑红,徐豪,等.10734例女性泌尿生殖道支原体感染及耐药性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4,41(22):4073-4076.

[14]朱小飞,彭红新,李岷.喹诺酮抗性决定区域位点突变诱导解脲脲原体耐喹诺酮类药物的系统评价[J].临床检验杂志,2015,33(1):46-48.

[15]于静波,薛文成,张明磊,等.人型支原体耐药性监测及耐药机制的研究[J].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12,29(10):788-791.

猜你喜欢

泌尿生殖道喹诺酮
不同教学模式在中医泌尿男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和思考
关注氟喹诺酮类药品的严重不良反应
536例泌尿生殖道支原体培养及药敏结果分析
腹痛难忍:生殖道畸形惹的祸
围产期胎膜早破与生殖道病原菌感染的分析
氟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常见不良反应观察
药学干预对喹诺酮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影响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2015年第6期“继续教育园地”答题卡
采用体外冲击波碎石治疗46例泌尿结石的临床效果分析
卵巢浆液性癌病理发病机制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