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文本情感逻辑”为教学切入点

2015-08-07贾桂强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兰亭集序王羲之切入点

贾桂强

《兰亭集序》是一篇比较难教的课文,缘于“一、文字之难。《兰亭集序》是文言文,而且是非叙事性文言文,表达上又有诗化倾向,造成学生阅读困难;二、文章之难。《兰亭集序》是五十多岁的王羲之谈生死、悟人生之美文,其思想与十七八岁的少年学子有着相当的距离,造成学生理解困难;三、文学之难。文学贵在引人共鸣,但是‘时间紧迫‘人生短暂等因其常见而成为学生的标签化认识,造成学生感受困难。”①南浔中学张艳玲的一堂课以“文本情感逻辑”为教学的切入点,课脉清晰,贴近学情,文本的教学价值把握得很准,给我颇多启发。

一、找到文本合宜的“切入点”

文言文教学的“切入点”在哪里?“面对同样的一篇文章,教师有自身的解读逻辑,学生也有自己的感知逻辑,两者之间并不一致。从前,教师备课往往以自己的解读逻辑为起点,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师多力争以‘学生的解读逻辑为起点。在教学中,教师的解读逻辑应当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顺应学生的感知逻辑。”②

教师的解读逻辑与学生的解读逻辑都非常重要。但还有不能忽视的地方,就是文本的内在逻辑,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拿到一篇文章,首先老师不借助任何参考资料,裸读文本,找到阅读的困惑之处;其次要找到这篇文章的独特之处,要读出“这一篇”的特点,不能把文章上成一个模式;第三要关注学生在阅读“这一篇”时可能会遇到哪些困惑。正如张君平所说“在文言文教学中,篇与篇的教学基本是大同小异,而这一篇文章的独特性却往往被‘忽略”,“因为忽略了每一文本的独特性,教师在教学中确定的教学内容才会一成不变,才会不知道‘这一个文本最突出的价值在何处。”③

在这三者(教师的解读逻辑、学生的解读逻辑、文本的内在逻辑)中,就《兰亭集序》而言,更值得关注的是文本的内在情感逻辑,可以说是“这一篇”的独特之处。张老师将三者协调起来,抓住了文本的内在情感逻辑,并作了较好的设计:

师:我们刚才共观其文,口诵其声,心通其意,领略其美,还有《兰亭诗》欣赏一下。“虽无丝与竹,玄泉有清声。虽无啸与歌,咏言有馀馨。取乐在一朝,寄之齐千龄。”——王羲之(学生读)

师:优美山水,欣然忘忧。书序的要点、内容、目的,还有融叙事、说理、抒情为一体,在文中找到表示情感的字眼?

生1:信可乐也

生2:快然自足

生3:岂不痛哉

生4:悲

师:文章的情感变化过程是“乐—痛—悲”。

张老师的这堂课围绕“为何而乐—为何而痛—为何而悲”展开,层次井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当下有些语文课堂,碎片化,专注于技术层面。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张老师不纠结于个别,而是着眼文本整体。

二、构建合宜教学内容

依据《兰亭集序》文本的情感逻辑,以此为“切入点”,可以构建合宜的教学内容。张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①为何而乐?②为何而痛?③为何而悲?

1.整堂课便围绕这三个主问题依次展开,每个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学生品读、讨论,师生共同解决的。例如,对“为何而乐”的解决:

师:为何而乐?书上画一画

生1:天气

生2:山水美景

生3:很多东西

生4:群贤毕至

师:用汤显祖的话说是“良辰美景”,有人认为是“赏心乐事”。除了这些好的,还有什么?

生5:和畅

师:字里行间还有哪些词流露了“乐”字?

生6:畅、足以、极、信

师:推荐一位同学来读,要读出情感(学生有些拘束)。同学们不拘束了,老师就不紧张了。请课代表来读,好不好?(生读第一节,学生读得很好)

这一问题,对于学生难度不大,顺利完成了,通过学生的读也体现了“语文味”。一堂语文课,读很重要,上课之初,张老师范读全文,在诵读中,学生已经对文本有了真切的感受。然后,学生齐读全文,感受文本的美。通过多次诵读,与文本相遇、对话,这实则是一种深层次文本解读。文本的赏析,要避开架空分析,不能在文字表面滑行,而是要将文字掰开来,细细嚼一嚼。读,《说文解字》段玉裁注为:“抽绎其义,蕴至于无穷,是之谓读”。“读”,特别侧重文本内容的理解。

2.老师对文本的解读,要有深度。可以说,教师文本细读所达到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所能达到的高度。当下,有的语文课,浮于表面,只是在表面滑行,不能切开文本,在字里行间多几个来回。“教师如果仅仅站在自身立场开展教学,学生的学习是不会发生的。教师还要时时把握住学生的立场,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观照自身的教学,有效的教与学才可能发生。”④

学生阅读《兰亭集序》,大多学生不理解王羲之在文中讲的生死意义,尤其是“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为何而悲?”张老师在课堂上巧妙地突破这个难点:

师:在我们知道了王羲之的痛之后,当死神的翅膀穿越时空,一切的欢乐恩仇都化为乌有,一切的美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马上转成了“悲”,悲什么?(讨论一下,并推荐一位同学发言)

生1:文章提到了“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当时流行生死同等,人生虚无,无意义的。而作者表明生死不同,对人生珍惜,记录下来,有所感慨。

师:讲得很到位,不讲则已,一鸣惊人。文中所说“若合一契”今人看前人“今之视昔”,我看前人有共鸣。“后之视今”,后人看我们,也会有这样的感慨。这里有一层悲,是今人、古人、后人的悲,是穿越时代的同样的悲,是千古同悲。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间的感慨。在王羲之之前,有曹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后人有谁还有这样的感慨呢?陶渊明“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学过吗?(学生答,没有学过);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沟通了前人、古人、今人,钱钟书说“目光放远,万事皆悲”,除了这一层悲之外,还悲什么?

猜你喜欢

兰亭集序王羲之切入点
爨体兰亭集序(局部)
王羲之送字
书画名人汇
《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书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慢病防控是深化医改的切入点
ТРИ ШЕДЕВРа
找准切入点 扎实推进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