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类培养模式下的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建设初探

2015-08-04任思丹

教育界·下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高校

任思丹

【摘 要】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是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延伸和补充,又有所不同。本文以浙江大学求是学院为例,探讨大类培养模式下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现状与问题、职责定位和建设模式,以期为辅导站的后续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类培养 高校 二级辅导站

为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和工作机制,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方法,浙江大学自2013年5月启动院系(学园)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申报和建设,并于2014年4月对首批二级辅导站进行了验收,其中求是学院三大学园二级辅导站均获得挂牌。在其后的工作开展过程中,既有一定的成效和经验,也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和问题,现探讨如下。

一、二级心理辅导站的现状与问题

二级心理辅导站相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具有时空的便利性、辅导的针对性、人员的熟悉性,同时工作也更具主动性与预防性。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工作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发展的瓶颈,主要问题有:第一,咨询师均由辅导员兼任,专业性不强,并且存在角色冲突;第二,资源单一、缺乏整合,朋辈辅导资源利用不够;第三,活动形式与效果难以兼顾,心理活动特色不明显。

二、二级心理辅导站的职责定位

二级辅导站作为学校心理咨询中心的延伸和补充,又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有着一定的不同,主要是: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侧重于开展专业的个体咨询和危机干预,解决心理问题;而二级辅导站侧重于开展团体性的普及教育活动或解决轻微个案的发展性问题,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因此,二级辅导站应明晰职责定位,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制订适合低年级本科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方案,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工作,帮助他们拓展心理素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第二,负责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日常咨询工作,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情绪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必要时转介;第三,加强对工作人员、咨询师以及朋辈心理辅导员的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第四,开展面向全体学生或某类特殊群体(如网瘾学生)的团体辅导活动;第五,针对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群体特点进行深入研究,推进工作科学化。

三、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模式探讨

在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过程中,求是学院三大学园充分整合场地、人力等资源,并在人员培训、科学研究、打造品牌等方面进行协同和联动,具体建设模式探讨如下。

1.打造心理品牌活动,营造积极的心理互助校园环境

积极的校园环境不仅是构建积极人格的重要力量,而且是学生不断产生积极体验的直接来源。因而二级辅导站应致力于打造心理品牌活动(课程),如“浙里启航”新生心理教育系列、“求是幸福课”情商教育系列等,并且在大类培养模式下,可以和通识教育和思政教育有机结合,为学生提供菜单式的精品活动供其选择。

2.建立多元心理辅导服务体系,个体咨询与团体辅导有机结合

根据学生需求开展个体辅导的同时,更应注重团体辅导服务,精心打造各类心理工作坊,如认识自我、人际关系、时间管理等,不断探索团体辅导的有效模式。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也应充分研究群体特点,制订适宜的团体辅导计划,分类予以辅导,如网瘾学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

3.加强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完善培训和案例督导制度

心理辅导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只有工作队伍实现专业化,才能有效推进心理辅导站工作的顺利开展。为此,应以培训为推手不断加强工作队伍专业化建设,具体包括:(1)培训体系标准化,针对辅导站工作人员开展专题化、系列化的培训。(2)案例督导常规化,通过有经验的督导师发现咨询中的失误,指导心理咨询的技能和伦理法则.(3)学习交流定期化,通过心理辅导员之间的交流,拓展视野,实现知识共享和经验共传。

4.加强朋辈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建立多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朋辈心理辅导是一种积极的人际互动过程与特殊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属于互助性辅导,在朋辈心理辅导员向学生提供半专业化的成长帮助和普及心理知识时,也能提升自助与助人能力,是一个双赢的过程。朋辈心理辅导员的选拔应遵循严格的程序,并通过培训使其掌握心理辅导的基本技能与方法,从而构建起“学园—班级—宿舍”的多级朋辈心理辅导网络。

5.建立科学高效的科研机制,助推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发展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是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良性运作的重要保障。在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总结经验和教训、探索新的教育管理路径的同时,还要深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素质发展的特点与规律,针对日常心理健康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寻找问题发生的根源,以保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具预防性、针对性、实效性,推进二级辅导站工作向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梁娟,谢韶峰,王凤姿.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的建设及评估体系研究述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16):245.

[2]马珺.高校院系心理辅导站工作体系初探[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92.

[3]柯晓扬,张玲.高校二级心理辅导站背景下心理辅导员专业化成长的思考[J].教师发展,2014(32):107.

[4]李丽兰,杨鑫铨.高校二级学院心理成长辅导室效能建设研究[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00.

[5]李海霞.高校二级院系心理健康教育管理体系运行的保障机制研究[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3(5):718.

猜你喜欢

高校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