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径改革类文章研究现状对学校开展田径课程的影响

2015-07-28刘连山王桂忠

韶关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学校体育价值取向

刘连山,王桂忠,王  玲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田径改革类文章研究现状对学校开展田径课程的影响

刘连山,王桂忠,王玲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摘要:运用资料查找法、分类统计法、归纳法和模糊对比分析法等方法,对我国近15年358篇次关于田径改革类文章,进行不同于前人成果的研究.结果显示:文章研究的意义不大,有实用价值文章极少,过多表层理论改革的文章在扩大化的程度上阻碍着田径运动的开展,容易造成体育教师、学生等群体对田径运动产生误区和怨言,引起加大拒绝和排斥田径运动现象.研究旨为引起体育教师和体育科研人员对田径课程的重视、重审与反思.

关键词:学校体育;田径改革;田径开展;田径能力;价值取向

近10几年来,全国许多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的内容设置、教学方法、考核评价、运动兴趣进行全盘否认,当认真阅读、思考这些文章提出的问题之后发现,所谓存在的问题并非田径本质问题,而是作者或田径教师本人的问题,是作者们个人价值取向问题.有较多的文章不但对田径改革起不了作用,而且会让更多的体育教师对田径产生误区,给田径运动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无形之中形成了“田径冤案”,使人们不愿接受田径运动,学校体育田径课程难于开展.

研究中的体育核心期刊,是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版的第三版至第六版,即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8 月31日止(后续没有收编研究)的中文体育核心期刊、体育学院(校)学报、体育期刊、体育杂志、大学学报(含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类期刊以及其它期刊等7类有关田径课程改革方面的文章.关于高校、中、小学“田径改革”的文章篇次共有358篇,其中维普网128篇;中国知网230篇,两个不同数据库收藏的文章虽然有一部分会相同,但为了更充分反映读者对象或体育教育工作者,选择不同刊物文章的亲密程度.为了更直观分析,研究中忽略重复干扰因素,采取了混合模糊对比分析方法把知网、维网的文章进行合并分析,为研究奠定基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期间,我国各类期刊、杂志刊登、报道、评论有关田径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改革的所有文章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资料查找法.查找了2000年1月1日至2014年8月31日期间,所有关于田径改革类的文章.采用关键词高校、田径、改革逐步接近文题方式,从中国知网查找:高校类648 785篇、田径类1 339、改革类393篇;维普资讯网查找查找:高校类529 022篇、田径类1 064篇、改革189类.综合模糊统计共582篇次,经过严格筛选符合研究的文章共有358篇次.

(2)分类统计法.①把所有关于刊登田径改革类文章的期刊、杂志分为7大类,即体育核心期刊、体育学院学报、体育类期刊、体育类杂志、大学学报(包含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期刊和其它期刊.②对收集的文章按照年份、出版刊物、数量与排位进行分类统计,试图寻找文章的实质与文章特性即共性与异同之处,作为本文研究的结论提供依据.

(3)模糊对比分析法.①把中国知网资料与维普资讯网资料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以探究作者群体特征、文章刊登分布规律.②从不同阶段7类期刊刊登文章的数量、研究结果、实际意义进行概述性的比较分析.

表1  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获得关于田径教学、改革文章统计数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田径课程改革文章分布概况与影响

(1)文章的分布概况与数量排名.从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网(括号数据)查得2000年至2014年之间公开发表关于田径改革类文章结果统计见表1.根据不同年份,统计出各类刊物刊登有关田径课程改革文章的数量、排名,为分析奠定基础.

(2)田径课程改革文章对群体的价值取向.群体是指体育高层管理人员、高层体育科研人员、高等学校体育教师、中、小学体育教师以及学生;价值取向(value 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它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克拉克洪和斯特罗德贝克(1961)概括出5种各包括3种类型的价值取向[1].该文指3类中的第4种“对自我性质的看法(强调存在、强调顺其自然、强调行为意愿)”.文章刊登在不同的刊物,对田径运动的理解就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其利弊有较大区别,会造成不同程度影响.调查中发现,较高层次(国家、重点高校科研层、管理层)的科研人员、普通高校体育教师以及体育专业学生选择的刊物均有所不同.体育类重点学院(校)体育教师首先是以体育核心期刊为重点,其次是以体育类学院学报作为参考,其价值取向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提高,学术研究等,对其它期刊不予考虑;普通类院(校)体育教师侧重于体育类期刊、大学学报,价值取向则重于提高专业知识,了解专业发展现状,对综合期刊或其它期刊基本不关注;而对田径专业学术能力关注较一般的体育教师或重点中、小学校体育教师,基本不阅读核心期刊、体育类学报.他们的价值取向偏向于休闲、课余爱好方面,但偶尔也会选择一些体育杂志,如体育教学等,他们最终价值取向是达到晋升职称的目的和利益,以便工作调动需要.

2.2田径改革类文章的特征分析

(1)田径课程改革文章的阶段划分.2000-2002年期间共有18篇次有关于田径课程改革内容的文章,还处于萌芽阶段;2003-2005年之间已有42篇次,田径课程改革处于兴起阶段;在2006-2008期间文章达到79篇次,表明体育界已把田径改革运动的文章推向了高潮阶段;直至2009-2014年之间已涌现出有关于田径课程改革文章上升到219篇次,形成了众口群舌,百家争鸣的最高潮时期;而2014年开始文章下滑,从2011-2013年的44、43、43篇次降到了31篇次,已达到了顶峰阶段(见表2).

表2  田径改革文章分布概况混合统计表(单位:篇)

(2)田径课程改革文章研究内容的实效性.从文章研究的实效性归纳可知,文章整体特征主要是凸显作者本人在科研、学术上的利益关系,带有赶热潮形式,但对学校体育中田径课程改革的实效性意义不大.大环境的影响下,新聘任制强调研究成果发表的数量以及研究经费的获得多少,对今日的大学教师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压力[2].因此大多数文章是缺乏改革的具体方案和可执行的方法、手段、细节等方面的研究,只是笼统地把田径课程内容再进行扩大化的否认,把体育教育田径专业与公共体育田径选项课教学、运动员业余运动训练等混为一谈.如“什么跑步要扒地,跳高要采用背越式,跳远要采用走步式,所有投掷项目的器械出手瞬间都要躯干鞭打等”[3].作为体育专业这是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要懂得和运用、传授的田径技术原理,这样要求田径专业学生也是符合培养一专多能的技术型应用人才,根本不是田径课程存在的问题.改革文章在研究程度上缺乏对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没有具体的有效举例和可提供参考的实证材料,仅是个人设想、个人意愿,仍然有待于与新时期的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接轨,此类研究更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验检验[4].至今还是难于觅得有实用性价值较高和可以参照的田径改革类文章.

(3)田径课程改革类文章刊物与教师、学生群体之间的相互影响.中学阶段体育教师传播行为、意愿是对学生体育行为影响最大.文章出现的刊物不同,对非体育方向读者、体育教师、体育科研人员和体育管理者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在研究中发现,这类文章对体育教师的影响比较严重,受刊物影响最大的并不是体育核心期刊文章,而是综合期刊和其它期刊两类刊物上的文章.由于中学体育教师所处在学校的教学目标与高校体育教师对学生的要求及培养目标不大一致,且有较明显的区别,因此基层体育教师与高校体育教师对田径课程教学的意愿也有较大的区别,其影响力度呈金字塔尖顶型.如王淑芝老师对学生体能接受研究的结果显示:大学生在中学阶段的开课时数因学习紧张而明显低于初中生的开课时数(P<0.05);篮球、田径是中学生接受体育教育最多的项目之一,且男生和女生在接受教育技能程度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P<0.01,P<0.05)大学生一般在中学阶段能够接受3~5项体育技能教育.有一半以上的学生在中学阶段体育教育的方式是松散式教学和放羊式教学[5],更体现出中学阶段的学生对田径运动的接纳或拒绝行为、意愿受到严重的影响,这种放羊式的“娱乐体育”虽然可以陶冶情操,毕竟在体育课上,缺乏体育教师对学生身体素质练习的监管.也就是在实施田径内容的教学过程中,没有足够重视和充分体现体育的拼搏精神、吃苦耐劳精神,不能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力、接受社会、学校、家庭教育适应能力的行为习惯,在情感上显得脆弱,如孩子的出走、出现自杀偏激行为、好吃懒做等同这种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在培养情感方面仍存在较大的缺陷,同大量田径课程改革文章的误区有直接关系.

(4)田径改革文章的肆意评价会严重影响师生思想.对小学生进行体育爱好的调查时显示,小学生对体育项目没有特别的酷爱,也就不会有特别的抗拒,对体育项目的接受可达100%.但学生在中学阶段的田径运动就会被动地受到冲击,这与我国大量田径改革类文章的涌现、有意无意地对田径的攻击、否认田径课程有着密切关系.从各杂志、期刊上的358篇次文章归纳与整理得出:田径运动“枯燥无味、内容单一、上课形式千篇一律;健身价值低”等的惘然评价就有79篇次;“考核评价意义不大、教师在课堂上老生常谈、缺乏娱乐”的评价有52篇次;“教学内容死板,不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和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等评价有21篇次;“田径教学内容竞技化、教学方法与手段单调;考试方法不切合实际;忽视了健身体系”等的评价有43篇次;“理念落后、形式僵化、内容陈旧、小众参与”类似评价也有9篇次.那么中学体育教师获得的信息,尽是些田径缺点和不足,难免会产生对田径课程的怨言.况且这些问题也不一定就是田径课程必须要改革的问题,比较多问题都是教师本人的田径能力问题等引起.教师对田径就表现出排挤行为似乎很有道理,特别是中、小学的田径专业教师本来就很少,当要求其他非田径专业教师去认真上好田径课时,会存在一定困难是必然,故教师就容易出现排斥田径、否认田径,对这部分田径能力较差的教师正是如愿以偿.因为高校学生都是来源于中、小学生,于是在我国高校开展田径运动存在危机也是必然的、又是不可避免.

(5)恶性循环,周而复始.文章对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相辅相承,他们之间会形成一条伤害链.田径课程改革文章的消极思想、片面观点的过度彰显,会使群体对象无意识地受到干扰,被动式地闯入田径运动的误区,如:老师不喜欢上田径课,学生也跟着不喜欢田径课,教师的言传身教会灌输到学生的思想导向、行为导向,对学生的体育思想、体育行为造成间接影响,严重阻碍着学生的体育选项课——田径运动课程.有资料显示:中学生进行过几次篮球或其他体育项目活动之后,再与田径对比就会发现,球类要比田径有趣得多,田径要比球类辛苦得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对田径产生厌恶感,对田径运动感到枯燥无味[6].其实在这个阶段学生选择对田径的接纳或抗拒时,老师的积极干预是最起效应的.教师们应该知道,这个恶性循环会从中学带进大学,大学毕业后再带回去中小学,是个严重的问题,是值得体育教师认真反思的问题.

2.3田径课程改革文章的继承与批判

(1)描述性研究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信任度缺乏实证举例.描述性研究文章大多是刊登在大学学报;而实验性文章的研究则采用调查法与访谈法为主,主要刊登在综合期刊;讨论方面的文章主要刊登在其它刊物上.从获得的358篇次文章内容进行总结可以看出,教学改革研究的总体层次不高,可行性与应用型研究文章数量偏少,相同或类似的问题研究出现过多的重复研究,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探究和拓展研究.虽然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现状分析、提出对策文章篇数最多,但只是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描述研究.这同刘涛、宋广林老师研究的结论“论文提出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如出一辙,缺乏创新性,呈现基础性重复研究,缺乏对具体问题的实验性研究,研究层次仅停留在理论,缺乏具体的实践性研究”一致[7].如存在问题“田径教学课程目标不明确、田径教学内容枯燥单、田径教学模式、方法陈旧单、田径教学考核方式不完、田径教学没有贯彻教学理念、教师素质不高,学校重视不够”,有效策略“丰富田径教学的内容、采取灵活多样的田径教学模、树立田径教学观念,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善田径课考核体系[8]”存在问题描述是套话形式,2000年前就已提出过,而有效策略根本没有实在可操作的内容,如何丰富、如何灵活多样、怎样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改善田径课考核体系无从例证.同样的问题与同样的有效策略中,对“田径课程目标存在的问题、田径课程内容存在的问题、田径课程实施存在的问题、田径课程评价存在的问题”有明确例证,如“田径课程的改革首先涉及课程理念的改革,即需要确定学生取向、学科取向、社会取向还是三者折中的取向;对田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进行系统改革将成为田径课程改革的‘四方面内容’主要方向[9]”等有血有肉,可以触摸得到文章少之又少,仅占2%篇次.

(2)田径教学改革的本质问题研究需要检验.从358篇次田径改革文章研究对田径教学改革的实效性分析不难发现:对近代田径课程本质存在问题概述方面没能有效例证,大部分文章中“现状问题”都是由某一前人的研究结果、提出问题的复制与再复制,诸如除了“田径课程缺乏兴趣、教学内容过于陈旧落后,选择片面、教学形式单一、教学手段落后、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死板”等之外,更没有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新问题.然而体育的课程内容则是身体素质教育的手段,内容并无过错,不同体育运动项目就有不同的运动趣味,不同的运动特点,任何内容都只是手段,都可以成为手段,包括田径运动也不例外[10].

(3)田径课程改革设想仍受到教学环境的制约.改革设想虽然有一定的研究意义,但口号太多,如“明确培养目标、完善教学内容体系、丰富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采用先进科学,合理的评分方式、建立第二课堂、建立正确考核体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贯彻科学的体育理念、转变教学方式和改革体育考核方式”等,雷声大,雨水小.但如何明确、如何完善,采用什么样的评价方法才是科学等,在文章中并无定论,只是蜻蜓点水而已.另外,改革文章里提出的策略令人费解,仅把前面提出的问题或质疑进行重新“装饰”、把问题反转化,如把问题中“教学方法单一”改成“教学方法要多样化”、“过于注重技能知识灌输”改为“注重技术与理论全面发展”等,没有实际意义的研究结果.缺乏行之有效的过程研究,让教师在改革中朦胧徘徊,影响学校田径课程的开展.撰写改革文章时忽略了它在改革实施过程中的可能性有多难、有多大,忽略了受其他因素影响,如田径专业教师力量,田径改革场地、器材、上层领导的支持等系列基本条件的约束.又如“在研究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模拟科学家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如通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模拟实验、社会调查等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现象和问题”[11].高校体育教师尚且还没有意识到曾经开辟的“课内外一体化”已一去不复返,已经成为了历史.研究中发现不符合事实的文章也有不少,比如“采取24 h跟踪学生并进行田径趣味性诱导,在周末或中午休息时间组织与安排学生田径辅导课”等,有这种热情和设想固然是好,但是不可能实现的,这会给体育教师造成教学辅导方向的误区.

(4)田径课程具体改革方法的文章极其缺乏.在研究的358篇次的文章中,只有6篇次有少许的具体改革方法,实际上仅有3篇文章提出了可行性的具体改革方法,如“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建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教学内容体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教学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建立科学的考核评价体系;正确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等[12]有具体改革的细节、方法或可以直接应用的文章约占总篇次的2%.其他文章的结果与结论都显得模糊、笼统,只字不提的文章亦有9篇次,可谓对田径改革具有实效性改革类的文章不多,而科幻设想改革文章过多,对促进学校田径课程改革的意义不大,可以忽略参考.

3  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关于田径课程改革文章的诞生在2000-2002年之间只是萌芽阶段;2003-2005年之间是田径改革的兴起阶段;而在2006-2008之间,体育界人士对田径课程改革的运动推向了高潮阶段;2009-2014年之间已把田径课程改革的研究发展到了顶峰阶段.

(2)田径改革文章的质量较一般,对田径改革实施的作用意义不大,对学校田径课程的开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出现在研究作者层次、文章研究内容层次、刊物发表等级、高层与基层作者合作方面不够密切、作者专业属性与文章研究内容不相关等问题,即作者专业方向与田径教学方面没有关系的文章颇多,对学校田径课程开展现状、具体改革方法有待进一步实地考察,以致对问题的跟进、求真、完善并补充.

(3)研究思维陈旧,能够发现田径教学方面等新问题的文章极少,研究表层问题的文章过多,对学校田径课程设置、课程建设、田径运动训练、田径课程选项等作用意义不大.目标导向存在误区,对田径课程改革形成了一定阻力,改革类文章严重缺乏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仍然急需具体实施方案、可行性应用的田径课程改革类研究文章.

3.2建议

(1)建议我国体育类核心期刊、体育学院学报能够多接受不同层次体育教师有关于田径改革方面实质性文章,让高校教师真正了解基层田径课程教学内容,能够从基层教师(学校)发现和获得田径的真实状况、教学开展动态信息,使到田径课程的改革具有目的性、真实性、实效性和可行性.

(2)高层次的研究人员应该关注基层学校体育改革的动态,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和帮助基层教师进行田径课程改革,使到中、小学以及大学体育田径课程能够环环相扣.

(3)建议一些期刊、杂志对田径改革方面的文章进行适当把关,文章意义不大、提出的问题与设想雷同或复制过多、没有结果的文章则可不予录用,避免受到“田径运动本是有趣味,只是说它枯燥无味的人多了,田径也就成了枯燥无味”的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1]苗治文,张规.我国竞技体育价值取向的转变[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7):125-130.

[2]卢乃桂,李琳琳,黎万红.高校教师聘任制改革背景下学术工作的分层与分割[J].高等教育研究,2011,32(7):56-62.

[3]沈越.对深化田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问题的思考[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42(5):511-515.

[4]王光英,张文婷,卢英.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改革研究文献综述[J].科技信息,2007(30):44.

[5]王淑芝.中学生接受体育技能教育状况调查[J].科技信息,2007(28):240-241.

[6]王国民,张建萍.中学田径教学现状分析及对教学内容改革的对策[J].山东体育科技,2005,27(4):92-95.

[7]刘涛,宋广林.近五年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改革的研究进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8(11):64-66.

[8]黄梅.普通高校田径专业课教学的改革与思考[J].当代体育科技,2014,4(3):54-56.

[9]王明献,詹建国,张玉宝.体育教育专业田径课程存在问题及改革方向[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110-115.

[10]黄松峰.高校田径课程失落的多视觉透视与改革实践[J].体育学科,2011,18(2):78-82.

[11]杨建成.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田径类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2,20(1):63-64,71.

[12]刘国.焦建军.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径教学现状及改革措施[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8,21(1):99-100.

(责任编辑:欧恺)

中图分类号:G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5)08-0099-06

[收稿日期]2014-08-21

[基金项目]韶关学院教改研究项目(SYJY20131456).

[作者简介]刘连山(1970-),男,广东南雄人,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与运动训练.

Impacts of Increasing Number of Track and Field Papers on Track and Field Course Offered in Sports Universities

LIU Lian-shan,WANG Gui-zhong,WANG Li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Abstract:With the methods of gathering data,sorting,statistics,induction and analysis method of fuzzy comparison,list of induction on 358 articles about the reform of track and field class in our country over the past 15 years,the paper does some research that is different from the previous results for mainly studying with numerous characters.The results show:overview articles on theory are a lot and lack of the concrete plans and executable method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reform;summari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rack and field problems just expand the course content of track and field;it causes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misunderstand and complaint on track and field sports which increase the rejection and exclusion of track and field sports.It aims to reduce and avoid prejudice and negative mood of the track and field sports and promote athletics development.

Key words: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track and field reform;track and field development;sports;value orientation

猜你喜欢

学校体育价值取向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论当今社会对体育教师成见问题
浅议高职院校健美操教学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