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凯鲁比诺咏叹调《你们可知道》

2015-07-24童玉娇

艺术评鉴 2015年13期
关键词:咏叹调

童玉娇

摘要:莫扎特最负盛名的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歌剧史上具有不可撼动的独特地位。本文通过对凯鲁比诺咏叹调《你们可知道》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历史地位进行简要分析,肯定了它的独特性和艺术性,希望能为歌曲的演唱和再创作提供一定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咏叹调 凯鲁比诺 《你们可知道》

一、凯鲁比诺咏叹调的创作背景

莫扎特是世界知名的作曲家,生于18世纪奥地利一个皇室乐师之家,自幼喜爱歌剧,11岁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一生中闻名海外的20几部作品涵盖了歌剧类型的各个方面:意大利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被骗的丈夫》、《唐璜》、《女人心思》、《开罗的鹅》等;意大利正歌剧《狄托的好心》、《克里特王伊多美纽》等;德奥歌唱剧《魔笛》、《巴斯蒂安和巴斯蒂安娜》等以及其他不胜枚举的节庆剧、音乐剧、幕间剧等,我们今天分析的《你们可知道什么是爱情》选自意大利风格的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的第二幕第三场,是剧中男仆凯鲁比诺吟诵的咏叹调。

凯鲁比诺在《费加罗的婚礼》中是伯爵夫人的贴身男童,身份是仆人。剧中的凯鲁比诺正处在少年和青年之间的微妙年龄段,尚不够成熟,却对朦胧的爱情产生了向往,并将自己的爱恋对象定为天天要面对的伯爵夫人,产生了单相思的感情。而《你们可知道》的场景正是凯鲁比诺身着戎装来向大家告别,女仆苏珊娜鼓励他将刚刚写就的一首歌在伯爵夫人房间中当面唱给夫人听,伴奏乐器起初是六弦琴,后改为吉他伴奏。

男仆凯鲁比诺的角色在历史上几经更迭,最初在18世纪是由阉人歌手来演唱的,因为咏叹调的高难技巧难以用于童声,之后在维也纳应观众要求改为了女声,凯鲁比诺的角色胜过了剧中苏珊娜这一女高音的演唱,作为女中音唱出的咏叹调同样脍炙人口,得益于这首咏叹调的内容、情感、曲式、旋律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与以往平面化的剧作不同,开创了歌剧的新时代。

二、《你们可知道》的艺术特色

(一)《你们可知道》的乐段分析

作为经典演出曲目,这首咏叹调原名Canzona Cherubino,也被叫做“凯鲁比诺的抒情小夜曲”,在演出的时候改为吉他伴奏,以小夜曲的曲调推出,逐渐引出复杂的情感和深刻的内容,将憧憬恋爱的懵懂少年凯鲁比诺刻画地生动真切,把他对爱的幻想和幻灭糅合在一起,激动和害怕、欢乐和盼望此刻都融汇在歌曲里传唱出来,下面我们借由此曲乐段的分析来剖析《你们可知道》的艺术价值和魅力。

歌曲开篇的前奏选取了歌剧中第一、三句的韵律,高亢甜蜜,加上苏珊娜在旁拨动琴弦伴奏,十分和谐。当凯鲁比诺继续演唱时,乐曲有了#4这一音符,预示着下一段将出现离调。B段落在F大调上面经过14小节后,又降成A大调,10小节后回到开始的F大调,之后歌曲的后部采用了隐隐约约、时断时续的急切音调,这种回旋往复体现了凯鲁比诺“爱你在心口难开”的煎熬心境。最后歌曲找回了B大调,重现出A段的主题,并重复了两次,略有不同的是第三句尾声的音符,并加了一句“美好的爱情在我胸怀”。结尾连续的同音反复既简明又直接地描述了凯鲁比诺心中对爱情的隐隐骚动,将整个乐曲涌向了高潮。

在歌曲的第二部分里,曲式结构采用单二部曲式样,虽说单二部曲却并不单调,在接连几个转调中明快爽朗的F大调和忧虑不安的f小调相互交替回转,将凯鲁比诺的忧郁不安、激动难平的心情表达地酣畅淋漓。一连串若有若无、急促短暂的音型,像一只小鹿在凯鲁比诺心中,也在观众的眼前跳跃追逐,表现了少年的心神不宁,也让观众体会到了初涉爱河的甜蜜和不安。最后重现整个歌曲主题,与第二部分开头重叠呼应,一曲终了。

说完主曲,再来谈谈伴奏。这首咏叹调的伴奏曲与演唱人声配合地相得益彰,儒雅的木制乐器嵌入回旋的乐曲之中,奏出平行三度的背景,为凯鲁比诺细腻的内心活动做出良好的铺垫。

(二)凯鲁比诺咏叹调的演唱和演奏技巧

凯鲁比诺咏叹调尽管描写的是一个少年不成熟的感情,却在问世以后成为了音乐界作曲法的典范。每一位次女高音或是女中音都会拿这首歌作为自己的必修曲目,无论是极为抒情的咏叹,还是频繁的曲调转接,都将一个天真烂漫、渴望爱情的少年形象刻画地栩栩如生,因此想要准确演绎这首传世佳作,就必须结合戏剧场景,吃透凯鲁比诺的微妙感情,母音稍稍在后,不要像子音那样将气向外排出,找回共鸣,让音色浑圆饱满。

三、凯鲁比诺咏叹调的艺术特色

《你们可知道》这首咏叹调作为歌剧史上一颗璀璨的恒星,它独特的艺术特色将同时代的歌曲远抛在后,通过对这首咏叹调创作背景、曲式结构、人物塑造等分析,我们可以知道它基本的艺术特色有以下几点:

(一)剧情与时代的紧紧跟随

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代表了18世纪启蒙主义社会的思想和情感,平民化的曲调和唱词首次摆脱了贵族唱腔,将剧情和人物都设定在平民的感情基础之上,无论是作为主角的费加罗,还是勇于挑战伯爵权威的女佣苏珊娜,亦或我们今天主要分析的男仆凯鲁比诺,他们通过咏唱自己不变的平民立场,公然蔑视贵族特权,这在当时的文学艺术界都属先锋创作。

(二)乐曲与人物的紧密贴合

从上所述,莫扎特对于每个人物形象和每个场景的调度都稔熟于心,他摒弃了之前阉人歌手不自然、不淳朴的唱腔,曲调和曲式灵活变化,歌剧配器多样,创造性地使用乐队,用不同的音色塑造不同的人物,以此塑造的人物形象也就立体丰满起来,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三)平实与个性的独特交融

剧中真切自然的人物和灵巧多变的乐章巧妙搭配,乐曲是为人物和故事服务的,通过不断的闪回和离调、单双二部曲的运用刻画了凯鲁比诺这一少年的个性,将激动、忧郁这些难以表现的情感顺利表达出来,不枉亨利·朗在《西方文明中的音乐》里称莫扎特为“所有时代最伟大的音乐剧天才”。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通过分析乐曲、剖析戏剧人物、总结艺术特色,可以从凯鲁比诺咏叹调《你们可知道》中升华出可供后人借鉴吸取的演唱与创作经验,通过分析经典,感受歌剧的魅力和作曲家的伟大,从而为今后的艺术之路找到应有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朱敬修.西方音乐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4.

[2][英]约翰·罗瑟里.莫扎特传[M].王朝元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刘凤琴.莫扎特喜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凯鲁比诺艺术形象的塑造[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4]任丽华,戴雄.莫扎特歌剧艺术特点初探[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03).

[5][美]保罗·亨利·朗.西方文明中的音乐[M].杨燕迪等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咏叹调
形、韵、意——咏叹调《有一颗爱心飘落》钢琴伴奏分析
感知、认知与演绎整合下的中提琴表演艺术教学新探——以咏叹调《请让我哭泣吧》创编教学为例
歌剧《爱的甘醇》内莫里诺的角色塑造及演唱技巧——以咏叹调《偷撒一滴泪》为例
秋天咏叹调(组诗)
王宝钏
——寒窑咏叹调
咏叹调
人生咏叹调
一、莫扎特“音乐会咏叹调”由来
咏叹调“亲爱的名字”演唱研究
关于咏叹调《冰凉的小手》的诠释与演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