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白“铁杵磨针”故事与禅宗“渐悟”观

2015-07-21刘玉平

课外语文·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禅宗李白

刘玉平

【摘要】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家喻户晓,鼓励人们坚持不懈、勤学苦练,最终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与唐代流行的禅宗北宗“渐修”观念有关系。在渐修观念大行的宗教背景下,李白从中获得启悟,懂得学习绝非朝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追求速成之功,而是要不断地打磨、锤炼,直到学业有成的那一天。

【关键词】铁杵磨针;李白;禅宗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小学读物上流传着一个“铁杵磨成针”的著名故事,主角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故事说,李白在山中读书,不能忍受清苦而放弃。路过小溪,遇到一位老妇正在磨铁杵,李白很诧异,询问缘由。老妇说准备将铁杵磨成针,李白深受触动,返回继续读书,完成了学业。故事原文出自宋·祝穆《方舆胜览》卷五三《眉州》“磨针溪”条:“磨针溪在(眉州)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媪自言武姓,今溪旁有武氏岩。”这个故事家喻户晓,也有一些变种,如有的故事加入了李白嘲笑老妇笨拙的情节,实则大同小异。民间有俗语“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还有成语“铁杵磨针”,被用来鼓励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坚持不懈、勤学苦练直到取得成功。这个故事也影响到文学创作,如明代戏曲家郑之珍《目连救母·刘氏斋尼》也有“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的唱词,于此可见影响之深。

清代嘉庆本《彭山县志》卷六记载说,象耳山有李白读书台,位于彭山县治北二十五里,石壁上有李白题刻:“夜来月下,卧醒花影零乱;满人襟袖, 疑始濯魄于冰壶也。李白书。”还有唐末道士杜光庭诗一首:“山中犹有读书台,风扫晴岚书帐开。华月冰壶依旧在,青莲居士几时来。”杜光庭的这首诗也收录在清代人编纂的《全唐诗》中,只不过个别字句有异。于此可见,李白的题刻在唐末杜光庭的时候就已存在,李白曾读书于象耳山下的故事在杜光庭的时代就已流行,其真实性应该比较可靠。

杵是棒子、棍子一类的工具,一头粗一头细或者两头粗中间细,有木质的也有金属的,藏传佛教中有金刚杵这样的著名法器。由此可见,杵的形制比较粗大,是用来握持的工具,一个人想要将铁杵磨成针,是几乎不能完成的工作,显然不符合常识;唐人制作一枚铁针,也断不会尝试用一根铁杵来磨制。仔细品味,这则故事中的老妇应该不是偶然出现在李白的逃学路上,李白逃学也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我们甚至可以推测,老妇可能是被安排与逃学经过的李白“巧遇”的。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李白何以能从铁杵磨针的举动中获得感悟,老妇又为何利用这个举措来感化李白?这是否有当时特定的文化心理和认知方式作为支撑呢?这则故事非常短小,留存的信息非常有限,武氏妇具体事迹也已很难查证,我们只能从故事发生地的地理和文化背景来解答这个疑问。

象耳山中有象耳寺,明代以前称大圣寺,初建于南北朝时期,隋唐和宋朝出现过几位高僧,如隋朝的法泰、唐代道会等,可见故事发生地具有浓厚的佛教氛围,今天象耳山留存下来的石刻也大多与佛教和李白读书故事有关。李白所生活的时代,正是唐代佛教禅宗兴盛的时期,全国大部分地区流行的主要是禅宗北宗,最著名的是北宗领袖神秀,号称“两京法主,三帝门师”,受到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的敬奉,享誉全国,其禅法也大行全国。与此相对的是慧能代表的禅宗南宗主要在岭南地区传播,势力范围尚未达到蜀地。一般认为,北宗主张“渐修渐悟”或者“渐修顿悟”,也就是通过不间断地修行、磨砺,逐渐达到领悟或者恍然大悟,这跟南宗不重修行、不重文字、依靠语言点拨或者“棒喝”达到顿悟的方式截然不同。人们都认为李白是一个道教徒,但据当代学者研究,李白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如他早年曾在寺院隐居学习,出山后结交了不少当世名僧、高僧,也留下数量不少的相关作品,显示出他对佛学具有很深刻的理解。那么在禅宗北宗大盛的时候,李白对北宗的思想和修行实践有充分的了解是完全可能的。

铁杵磨针故事很显然符合禅宗北宗的观念,即将一根粗笨暗钝的铁杵锲而不舍地打磨,最后变成一根有用的针。在禅宗“渐修”观念流行时期,用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打动逃学的李白。少年时代的李白产生厌学情绪,这是对旷日持久的枯燥学习活动丧失兴趣的结果,厌学也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我们可以设想,李白的老师、亲人们劳心费神地想出了这么一个办法,安排老妇在李白必经之路表演“铁杵磨针”。武氏妇其人其事已湮没不可考,她跟李白到底有何关联,也很难查证,但她采取的说服李白的方式,显然很难用单纯的“偶遇”解释。故事中需要注意的是这两句话:“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翻译成白话就是:李白感激老妇的用意,返回继续读书直到完成学业。所以,这可能是一场事先安排好的场景,老妇是特意前来感化李白的。在禅宗北宗渐修观念大行的宗教背景下,李白很容易从中获得启悟,懂得学习绝非朝夕之事,不能一蹴而就,追求速成之功,而是要不断地打磨、锤炼,直到学业有成的那一天。

“铁杵磨针”故事家喻户晓,以至于我们习焉不察,忽视了故事细节,也未能深究其背后蕴藏的宗教文化韵味。结合特定时代、特定地点、特定人物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以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这个故事与唐代流行的禅宗北宗“渐修”观念有关系。重要的是,它将未来的唐代大诗人李白送回了学习的正途上,而且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成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宋·祝穆.《方舆胜览》[M].施和金点校,中华书局,2003.

[2]韩传强.《禅宗北宗研究》[M].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编辑:马梦杰)

猜你喜欢

禅宗李白
禅宗软件
论旧禅宗与王维的诗歌创作
《愚公移山》和医学“禅宗”
以禅宗为灵感:细线生成的天然晶体座椅
张九龄与禅宗
怎样打造禅宗文化大品牌——对湖北黄冈禅宗文化开发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