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观察中推进作文教学

2015-07-21沈从国

课外语文·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生活体验观察媒介

沈从国

【摘要】生活是文章的源泉,没有观察就没有文章。本文从为什么要观察生活,观察生活的不利因素和怎样引导初中生观察生活等三个方面对此试作阐述。

【关键词】观察;评价;媒介;生活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一、初中生为什么要观察生活

好文章不是无源之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文学永恒的清澈源泉。按照马哲的观点,文学作品是作家对客观生活的能动反映。其中,要把生活这个“人”映照进文学这面“镜”,还需要一个极其重要的媒介——光。而观察就充当了光的角色,因为观察是了解的前提和基础,只有深入细致的观察,才能为了解创造必要的条件。只有了解了生活的本质,才可能把它反映得准确、深刻、生动。因此哪怕是再高明的作家写文章,观察生活都是必修课。对于初涉写作的初中生而言,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显得更为重要。

初中学生正处于人生阶段的少年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仍然延续了童年期的特点:好奇心强,对身边的人和事充满了探索的渴望,同时认知方式从感性向理性转化。应当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认知特征,循循善诱地进行各方面的引导和习惯培养,使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形成基本能力,为后续发展奠基。其中,观察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既是由学校教育的宏观规范规定,也是语文这门母语学科对初中生在作文素养养成方面提出的客观要求。

二、初中生观察生活的不利因素

同时也应当注意到,初中生的生活环境比较封闭,生活和学习方式比较简单枯燥,这对于培养观察生活的习惯很不利。这是因为:一方面,简单封闭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磨蚀了初中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初中生观察生活的视角和广度。

而教师作为引导者,有充足的教育教学知识储备和丰富的生活积累,不但能够给学生以具体方法层面的指导,而且能从人生方向层面上给学生以启迪。因此培养学生观察生活习惯的重任自然就落在了教师肩上。

三、怎样引导初中生观察生活

具体地说,教师怎样引导学生养成观察生活的习惯呢?笔者以为,可以从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利用媒介载体和用心关注社会热点现象等几方面来实现目标的达成。

先谈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八十年代以来,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一直是以“教师理论指导——教师批改——教师评价”为主线贯穿的“教师三段论”模式。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并未凸显。课改春风吹遍神州,可惜多是只开花不结果,“教师三段论”现象并未得到实质性改变。这种教学模式的好处在于教师能够充分展示教学意图,直接以成熟的文学创作理论指导学生写作,具有费时少见效快的特点。同时其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席,教师的课堂主导性虽然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并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赫尔巴特模式使用过度,损害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由于学生完全根据教师的“指挥棒”在行动,一切行为以教师的要求为准则,缺乏自觉行动的内在动力,他不可能想到要去“观察生活”。因为“观察生活”不在教师的要求之内,或者即使在少数教师的要求之内,但是并没有得到相应的方法指导和实施观察的时间。在传统“教师三段论”的教学模式下要想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是不现实的。

笔者鲜明反对传统作文教学的“教师三段论”,主张以培养初中生观察生活的兴趣和习惯为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焕发出初中生作文原本就该有的鲜活的生命力和蓬勃的青春朝气。文章要接地气,“作文作文,不吹不成”之类的邪说歪论不应该在初中生当中有市场。要树立正确的写作观念,明确文学是对真实生活的能动反映。要写生活中的真人实事,抒发作者的真情实感,假大空的东西应当退出初中生作文领域。这一切都离不开观察生活,只有观察生活才能贴近生活,走进生活,得到生活的滋养和启示,才能用文章反映生活,并和读者取得心灵的沟通。笔者主张,叙事类作文要先指导学生体验生活中的人和事,仔细观察人的动作、神态,谛听人的语言,揣摩人的心理,写作时把平时观察到的这些元素渗透到作文中,就是一篇好文章。

其次说说媒介形式对于引导学生观察的作用。限于物质条件,特别是在农村,绝大部分学生日常接触的媒介形式仍然是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介。这其中又以电视为主。电视所传播的内容属于间接生活体验,学生几乎每天都在观察,只是很少用心去体会。教师应当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看电视,把间接的生活体验转化为直接的生活体验,进而形成鲜活的知识储备,用于文章的写作。教师可以把电视节目分类,引导学生观看适宜的节目。农村也有少数学生有上网的机会,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阅读文学性网站,如“榕树下”“国学在线”等知名文学类中文网站,从而开阔视野,增加积累,这也应当是观察生活的一种形态。

要培养初中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还可以引导学生多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现象。小到衣食起居,大到“神、天对接”,都可以是中学生观察和思考的内容。比如老人摔倒在公共场所为何不再有人扶,日本大使国旗为何会被拔走等社会生活中的典型或重大事件,可以也应当进入中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视野。教师要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于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从而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形成学生深刻思考生活的思维品质。这对于中学生写作的深刻和新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引导中学生观察和体验生活,方法自然有许多,有些方法甚至是见仁见智的,笔者于本文中所述,读者不一定完全赞同。本文所述及的引导方法只是根据笔者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给出的一点参考性建议。

四、结语

眼中小世界,心中大世界,这就是观察生活的意义所在。教师应当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用心体验生活,以一支心灵之笔抒写自己丰富多彩的人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引导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言以蔽之,引导学生用心灵之窗观察生活是教师教学生写好文章的必做功课之一。

参考文献

[1] 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M].第7页.

[2]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

[3] 黄昌沛,伍良平.改革传统作文教学模式的一点探索[J].湖南教育,2003(20).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生活体验观察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