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行知思想,打造高效课堂

2015-07-21朱倩

课外语文·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语文教学

朱倩

【摘要】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以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理论为指导,改变课堂模式,给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的空间,创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活力。

【关键词】陶行知 ;教学做合一;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重要的教育理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1]在当今的素质教育和新课标背景下,教师要做第三种先生,即陶先生所说的: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实际就是“教、学、做合一”。这对当下教育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在语文教学中,通过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中心”为“学生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对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教”中生趣

“教”,不是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而是陶行知所强调的真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所谓的“教”中生趣,是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形式,如:音乐、图像、猜字谜等,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灵感。以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江雪》这首诗为例,我以看图画猜古诗的方式导入,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师生共同完成寒江飞雪图打下基础。我让学生从诗中观察景物,感受诗中的情。在教学中引导:“读完古诗,你都看到了哪些画面?你最想在黑板上画什么?”学生在画的过程中,对诗中的“千山”“万径”“独钓”“蓑笠翁”等词语进行理解,这一幅意境幽远的寒江飞雪图跃然于黑板之上,虚实相间,主次分明。凝视画面,在“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境界下,让学生触摸到诗人孤独而又不甘于寂寞的心。

针对四年级学生心理特点,我以简笔画、插图、古筝曲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古诗,激发学生自发寻找本节课要点的兴趣。通过看图我们可以得知古诗的诗意,看诗想画面,看画面想古诗,学生自然能充分感受到诗中的意境美。这不仅是理解诗意,进入诗中情境的重要方式之一,也为整节课打下了古色古香的韵调而意蕴深远,提高了语文课堂的审美价值。

二、“学”中育能

陶行知先生历来强调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他认为,创造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活力,是一个民族文化中的精髓。所谓的创造性学习就是打破常规,打破框框,颠覆旧有的观念,敢于创新。陶行知说:“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强调了学生学习知识的目的是为创造。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敏感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至关重要。在语文教学中,可以创设情境,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尤其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展学生的思维,培养想象力,开发创造潜能,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2]如《一路花香》一文中,我设计了想象补白对话这一环节,为了让学生领悟为人之道,课堂中我引导说:“听完了挑水工的这一席话,破水罐和完好的水罐会对挑水工说些什么呢?”“谢谢你,挑水工!是您让我明白了‘天生我才必有用,世上每个人、每件东西都有存在的价值。”创设情境进行对话,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自由发表观点、看法,不仅实现了言语的有序表达,也使学生领悟了其中寓意。

在语文教学中,教者应该通过构建平等开放的教学文化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只有允许思想和言论的自由,才有心灵的解放。当面对学生的奇思妙想,我们的心态应该是开放包容的,坚持让他们说完,持一种欣赏的态度倾听,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陶行知曾提出过儿童的“六个解放”让孩子从生活、自然中去获取学问,消化学问。在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实践的足够时间和空间。这样才能萌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得到施展。

三、“做”中实践

陶行知认为,传统教育只注重机械灌输,死记硬背,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学而学,教和学都脱离了“做”。陶行知把“做”放在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和学都必须体现在学生的“做”上。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要求教与学要与我们的实际生活相联系,在实际生活中探求、检验真理。他说:“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3]他还概括了知与行的关系: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他所说的“做”实际上是知与行的统一,是广泛意义上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和科学实验活动,教学做合一也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在教学领域的具体运用。这也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重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陶行知还特别重视课堂教学中的讨论,主张多给学生实际锻炼的机会。他指出:课堂教学以使学生练习机会之多寡判断教育之优劣,能使学生有充分讨论、参与之机会,方为良师。[4]例如:在一篇《秋游见闻》习作中,我利用学校组织的苏州乐园一日游,让学生从秋游的活动中捕捉镜头,放大活动的场景,记录好自己观察到的点滴。在指导学生写这篇作文时,我只需要用关键词引领学生回忆场景,定格游玩的画面,让学生清晰地抓住精彩瞬间,然后组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落实作文训练。

陶行知的思想对我们建立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性是有启发的,其“教、学、做合一”的论断给我们指明了方向。教中生趣、学中育能、做中践行是紧密联系的,能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创造条件、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使语文成为一泓甘泉,更好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打造高品质语文课堂。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新教育评论》3卷1期.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

[3]徐明聪.陶行知教育思想文库.安徽: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9.

[4]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6卷).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6.

(编辑:刘影)

猜你喜欢

教学做合一陶行知语文教学
我们的100期纪念2011-2020
陶行知教育名录
在“教学做合一”中优化思维品质 提升创新能力
“教学做合一”思想在职校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实践研究
浅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的沙艺活动
陶行知生活力专题研究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