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踏花归去马蹄香

2015-07-21张红玲

课外语文·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笋芽鸬鹚张望

张红玲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已经逐渐在返璞归真,教师们都努力脱去课堂华丽的外衣,求实求真。但在这过程中,阅读教学 “牵”、“灌”、“塞”等教学现象时有看到:教学过程中教师牵起一条线,拉学生跟着线走;或把文本中的教育思想等灌下去;或硬把自己解读到的,感悟到的塞给学生。教育的艺术在于引,在于激。“无痕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如何还学生一个灵动的课堂,让教师尽可能地做到“有教”而“无痕”。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我们的语文课文就如一朵朵美丽的花,在我们的教学中,很多教师自己不去好好读书。一篇课文走马观花,不驻足,不留意,不在乎花开花落,有“花”却不带领学生赏“花色”;有“花”却不让学生聆听花开的声音;有“花”却不引导学生闻“花香”。其实,语文姓“语”又姓“文”,每一篇课文都如花,有的开得烂漫,有的开的热烈,有的无花却有果……教师有责任让学生用心地驻足,贪心地欣赏,满心地眷恋,感觉到其中的春意,享受到其中的愉悦,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踩着花瓣,享受着花的芬芳,让学生“马蹄品香,马蹄含香,马蹄恋香”。以至达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的境界。这就是我们阅读教学应该追求的。

一、聆听花开的声音,一“字”一“词”品韵味

以前,对于字词的教学,大致有以下类型:第一个类型是对字词的知觉学习。即在视觉与听觉上,对字词做出辨别。第二个类型是概念的学习。对(字)词的内涵和外延做出辨别。第三个类型是应用的学习。其实,学生最终把握字词,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等实际应用的环节,有人认为,一个词由理解到会用以致用得恰当,需要反复使用几十遍。而今,我们不孤立地为教词而教词,为教字而教字,我们设法融三位于一体,融视觉听觉,意义语感,甚至运用浑然一体。在语境中感悟,品味,以致一“字”一“词”皆韵味。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如何带领学生体味字词呢?

(一)一字一词渗文化

有位老师在教学《搭石》一课的“伏”字时,先为学生分析了“伏”字的结构,然后认真地说:“‘犬在古代是一个受人崇拜的象征,在民间观念中,狗是地的守护神,人伏在他面前很虔诚、很心甘情愿。”不足一分钟的教学,就体现了从语言文字入手渗透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学生对这些补充的训诂学、文字学的知识很感兴趣,听得津津有味。

(二)一字一词抓内涵

《触摸春天》一文中,盲女孩安静神奇地拢住了一只蝴蝶。在课文的第六自然段,文中的安静在春天的深处,张开手指,让蝴蝶飞走了,安静仰起头来张望。安静是个盲女孩,她能“张望”吗?她会张望到什么?这是她对新景象的一种张望,是对新生活的一种向往,一种追求。这“张望”所包含的内容多么深刻,意义多么深重。于是,我以“张望”为抓手,在品味了她多姿多彩的内心世界之后,我创设情境:(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在春天的深处,在细细的春光中,安静张开手指,让蝴蝶飞走了,安静抬起头来张望,她仿佛张望到了什么?让学生拿起笔写下来。在美妙的意境中,学生走进了安静的心灵。

二、拨开绿叶闻花香,一“空”一“白”融贯通

“从无字句处读书”,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空白,只是需要发现,挖掘。教学时,我们可以让空白处活起来,满起来。让学生通过想象,透过表面在头脑中出现广阔的空间、动态的情景,诱发孩子们说话的欲望,对文字情景进行“再造”,帮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教材。

《笋芽儿》一课教学中,娇嫩的笋芽儿由于妈妈的宠爱,尽管春雨姑娘深情地呼唤,但她还是害怕出来。于是,雷公公又用粗重的嗓音呼唤了,那么雷公公会怎么呼唤呢?我抓住这一空白,我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课文上下文说一说。

学生是聪明的,顿时像开了锅似的,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生:笋芽儿,出来吧,看你四周黑洞洞的,闷不闷呀,快出来吧!

生:笋芽儿,出来吧,外面春雨姐姐沙沙沙地在弹琴,可好听了,快出来吧。

生:笋芽儿,外面好美呀,小草弟弟会跳舞呢,快出来吧。

我看到学生只停留在上文的提示,不能联系下文展开思考,发挥联想。于是,我故作娇滴地说:“可是,我怕寒冷呀,寒风会把我吹坏的。”在老师的提醒下,学生顿时得到了点拨,高高地举起了手:“老师,我有许多话要说”,“我有许多话要说”。我不知请谁,干脆让学生写下来,也不失一次练笔的好机会。

三、在乎花开和花落,一“探”一“究”出真知

《鸬鹚》一文中“一抹”的诗意教学可谓家喻户晓。我们也正学习这篇优美的文章,随着教学流程的展开,读着读着,一个声音响亮地冒出来:“老师,我觉得文中的‘甩跟上文的‘抹反差太大,我觉得渔人太狠。”“一石激起千层浪。”是呀,用“甩”可以吗?恰当吗?我随即把问题抛还给学生,马上让学生展开分组讨论。教室里顿时叽叽喳喳。“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汇报上来的结果真让我耳目一新:

生1:用“甩”表示动作更熟练,更快。因为此时已是黄昏了。

生2:用“甩”可以,因为渔人身边的鸬鹚很多,不甩出远一点,鸬鹚都挤不下了。

师:是吗?你从哪里读出来?

生2(继续说):因为下文说“鸬鹚不断地跳上船,渔人都要忙不过来了”。

(他用重音强调了“不断地”和“忙不过来”两个词。)

生3:用“甩”是渔人想让鸬鹚捕捉到更多的鱼,因为近处的鱼可能被它们捉了,甩得远就会捉到更多的鱼。

师:有道理,这是你们的推理。

生4:“甩”跟前文的“悠闲”很相配,都表示渔人很轻松。

师:好家伙,你真会读书呀,竟读出意境来了!

……

欣慰学生有“学者不怕羞”的精神,能于疑处存疑;还能通过读书,结合身边的科学,生活的经验,结合文中的字、词、意境感悟到这么多,感悟得这么透。我觉得我收获了一个“真问题——真探究——真感悟”的过程。

一本本书,一篇篇课文,其实就像美妙的“语言大观园”,老师不需要教给孩子太多的知识,但需要不断点拨,引导,带领学生自由自在地畅游,观赏和探索,播撒情感的种子。让学生喜欢每一朵小花,会用身,用心,留心去采撷每一束花,摄取花中的营养,让学生“马蹄品香,马蹄含香,马蹄恋香”,达到“踏花归去马蹄香”,甚至是“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仍有“马蹄香”的境界。这是我们追求的。

参考文献

[1] 黄济等. 小学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

[2] 任长松. 新课程学习方式的变革[M].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M].江苏教育出版社.

(编辑:龙贤东)

猜你喜欢

笋芽鸬鹚张望
《地中海之三》
双樱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笋芽儿,你真幸福
笋芽儿,你真幸福
眼里只有鱼的鸬鹚
鹗VS鸬鹚,真正的“鱼鹰”之战
水(外一章)
笋芽儿
笋芽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