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文观念谈大学语文教育

2015-07-21唐敏

课外语文·下 2015年6期
关键词: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摘要】高等教育改革实施之后,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中的地位开始受人质疑,有人认为大学语文这门课程的教学效果成效不大,没有开设的必要。但另一方面,人们也在为当今大学生的语文水平和人文素养担忧,大学语文承担的任务似乎又很重。对此,语文教学工作者一直处于思索和探究状态。本文主要从语文观念入手,针对大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以及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尝试提出新的教学方式,以期能够改变传统语文学习观念,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语文的习惯和兴趣。

【关键词】语文观念;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大学语文在高校课程中处于尴尬地位,它不是国家教育部明文规定列入高校公共基础课的课程,其在高校中的地位和作用,与其他课程相比低了许多。面对当前高校学生人文素质低下,人文精神失落的现状,不少有识之士认为教育部应当将大学语文列为高校的公共基础课程,与大学英语、政治、计算机以及体育等课程享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这一提法和设想目前仍处于酝酿之中,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关于大学语文课程的争议也从未间断,对此,深入探讨语文观念,从语文观念入手谈大学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一、当代大学生语文学习观念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学语文课程在高校的开设比例不高,许多文科生和理科生在大学学习中甚至从未接触过大学语文课程,更不知大学语文课程为何物。语文是学生从幼儿园起就接触的一门课程,在进入大学后,许多学生认为大学生没有必要再学习语文,语文已经是他们早已熟知和掌握了的一门课程,大学生对大学语文的学习兴趣不高,大学语文也因此走向边缘化。实际上,大学语文承担着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现实中语文学习也是很有必要的。之所以学生普遍对学习语文的兴致不高,一方面是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运用好的教学方式,教师教学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大学语文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没有专业课的地位高,学生对其并不重视。究其根源,观念问题是产生这一现象的深层次原因。

观念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自觉形成的各种认识的集合体,人们的外在表现和行为都是观念的指引和驱动,人们总是在利用观念系统对事物进行决策、计划和实践,在观念的指导下,人们才会从事多种多样的生产实践活动。大学语文观念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学生从幼儿园起就开始接触语文,在以后的校园学习中不断接触语文课程,经过若干年的学习体验,每位学生都在意识深处形成了各自的语文观念,该观念是建立在自身对语文的认知基础上的。许多学生明知道自己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缺失,但由于没有树立正确的语文观念,完全不知道从何处改进。从小学生受考试思维的影响,只有对于频繁考试的学习才会提起精神学习,对于不考试或地位不重要的课程不会花费太多心思。因此,大学语文课程在大学课程中面临尴尬的境遇。大学英语由于要求考过四六级,因此,学生对于大学英语的兴致远高于大学语文。再者考研也会考英语而不考语文,奖学金评定中重视专业课成绩而不重视基础课成绩,因此,在学生心目中,大学语文远没有其他学科的地位重要。

二、采用中学语文教学方式制约了大学语文的发展

语文一直以来是中小学的重点课程,但在大学已经不属于重点科目了。大学教师如果延续中小学那种大班教学、缺乏新意、课程内容古板的教法,毫无疑问将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经调查研究表明,多数学生对大学语文课程的印象是死板生硬。依常理来说,语文是一门精神内涵丰富,蕴含丰富韵味,能够陶冶情操,激发情感的一门课程,应该不会和“死板生硬”这样的词汇联系起来。为何会产生这种问题,教育工作者就要从深层次的语文观念处入手了。

以某高校《大学语文》教材为例分析。该教材以专题模块的形式呈现,主要有古代诗歌鉴赏模块、现当代诗歌鉴赏模块、古代散文小说类模块以及现代小说鉴赏模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课时数有限,不能去全面细致地讲解每一个模块中的每一篇作品。因此,教师会在课时安排上挑重点难点,以点带面,希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古代诗歌鉴赏需要一定的古文基础和能力,教师会分配24个学时,小说鉴赏、古代散文、现当代诗歌散文鉴赏、现代小说等分配8个学时,一共是48个学时。对于课时较少的鉴赏性学习,教师为节约时间,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教给学生必要的知识,必须在课堂中发挥高超的讲课水平,如果讲得不好,学生没有听的兴趣,在课堂上做自己的事。如果教师讲的好,学生由于在观念上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也只当是娱乐观赏。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布置的写作随笔练习等作业,学生没有认真对待,敷衍了事。大学语文总是在遵循“一本教材、一个学期、一次期末总成绩”的教学轨迹。此种教学方式长此以往不仅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扼杀学生进一步探索文学世界的热情,对课外阅读和优秀作品不再关注。这是教育的悲哀。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从观念上彻底进行改革。语文教育工作者要着重思考大学语文课程是否还有存续的必要,课堂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修养和学习文学作品的兴趣,教学方式该如何改革等问题。

三、尝试树立“大语文”的教学观念以改变大学语文教学现状

高校课程建设过程中,不能只重视专业课程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人文素质和修养,注重校园人文精神的培养,弘扬人文传统,大学语文是关系到母语学习的一门课程,在弘扬我国优秀文化传统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近年来,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大语文观”,“大语文观”与大学之“大”的精神内涵不谋而合,树立“大语文观”的教学观念才能从根本上克服传统填鸭式的教育,观念层次的改革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关键,此种教学观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树立终身学习语文的观念。

(一)“大语文观”的实质内涵

“大语文观”在于“大”字,蕴含兼容并包的精神内涵,在包容异质性的同时,追求不拘一格,和而不同。大语文观注重“大资源”、“大评价”、“大教学”,彻底改变了原有“一本教材、一个学期、一场考试”的传统教学模式。“大资源”主要是指综合运用学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大课堂、大课程、大教材以及大方向为主,“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局限与期末考试,除此之外,还包括大作业、大题目、大答案等。“大教学”是指教学过程包含大教育思想、大学习、大能力以及大文化等内容。大语文观在中学实行不同,现阶段中学语文教育主要以应试教育为主,所有教师和学生面临高考的考验,因此,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践行大语文观,只能依靠传统的课程教学不断积累语文实力,应对至关重要的高考。但是大学与中学有本质区别,教师和学生没有高考的压力,在新环境中适合大教育观的推广和实行,该观念恰当地弥补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弊端。

(二)“大语文观”的职能

“大语文观”的提出对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大语文观的教学目标设定比传统教学观更加具有前瞻性,在大学更适合充分发挥其功能。首先,大语文观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汉语言文学的表达、阅读、理解、鉴赏和书写能力,让学生在不同专题模块中更好地体验和感受汉语言文学和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大语文观也可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丰富和充实精神世界,在感悟优秀文学作品中提高自身文学修养,陶冶自身高尚的情操,开拓自身视野。最后,大教育观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够使学生更具有适应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适应能力将有质的飞跃和提升,从而在综合素质方面也有大的提升。有些人曾经质疑大语文观的作用及功能实现,但语文教学永远是一个潜移默化,长期积累的过程,如果不从改变观念着手,通过改变其拥有的知识量,这样的教学永远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合格人才。大语文观正是着眼于观念改变的方法,注重在积累中达到质的改变和提升。

(三)“大语文观”提倡语文学习的回归

大语文观在于“大”字,但是所有的大都是从小点滴积累而言的,无论是大学语文还是大教育观,在注重“大”的过程中不能盲目从大处着手,禁忌将教学目标定得不切实际,缥缈高远。正如上文所说,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不能追求速成。大学语文学习不好的学生大多是在中小学没有打好语文基础,其语文知识能力积累较为薄弱,没有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因此,在大学再次接触语文学习时,要注重从小事着手,提倡语文学习的回归。2010年9月当选“全国教书育人楷模”的大别山师魂汪金泉老师,他曾被自己的大学同学评价:“在华中师范大学上学的时候,每节课他都坐在第一排,老师讲的每一个字,他都认真记下,态度就像一个小学生。”学习贵在态度,如果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像小学生一样渴求新知,树立虔诚单纯的学习观念,则语文学习就有可能成为一个人终身学习的动力。

大学语文可以尝试改变传统的单选、阅读、古文翻译等考核方式,重点把握教学中的听说读写大方向,用不同方式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语文教学门类细化,每学期对全校学生以公共基础课的形式开设一定课时的课程,按照书法、普通话、演讲、写作等小门类开设课程,变换考核形式,寓学于乐,打造小课堂,培养学生的好习惯、大观念,让语文教育成为其他学科学习的基础,培养学生的终身语文学习观念。

四、总结

大学语文学习涉及的知识面十分广泛,对于大学语文不好的学生,其语文基础知识存量不足,主要在于中小学语文基础不扎实造成的,提升此类学生的语文水平不能在短短几十节课中就补起来。因此,大学语文更多的是教人如何学习,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教会学生正确品读欣赏优秀文学作品的技巧与能力,改变他们的语文观念,从而拥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去自觉弥补。树立“大语文观”,就是要让学生在生活学习中,主动留意语文学习的小细节,让语文学习伴随学生终身发展。

参考文献

[1]季晗.浅论大学语文教学的观念转变与方法创新[J].林区教学,2011,(02).

[2]张华.生本教育下的大语文教学思想初探[J].现代教育论丛,2007,(06).

[3]刘婕.从语文观念谈大学语文教育[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19(2).

作者简介:唐敏(1983-),女,云南省会泽县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育。

(编辑:董娇)

猜你喜欢

大学语文人文精神
白金十分钟自救互救实践创新展现新时代人文精神价值
大学语文创新教学初探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大学语文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大学语文人文素质培养功能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语文教学模式探析
基于公安职业特色的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究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基于历史教学中人文精神缺失与重建的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