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国几首钢琴奏鸣曲的简要分析与思考

2015-07-10袁芳

艺术评鉴 2015年2期
关键词:奏鸣曲思考分析

袁芳

摘要:通过对我国二十世纪钢琴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大致回顾和几首有代表性的钢琴奏鸣曲的简要分析,引发出作者两点思考:一是我国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滞后于钢琴艺术的发展;二是我国钢琴艺术的繁荣有赖于创作出大量成熟的、有浓郁中国风味的钢琴奏鸣曲。

关键词:奏鸣曲 分析 思考

一、西方钢琴艺术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西方近代钢琴(piano)自1711年在意大利诞生以来,距今已有近三个世纪。在这个过程中,西方音乐经历了巴洛克、古典、浪漫及五彩缤纷的现代风格。差不多各个时期的伟大作曲家都为钢琴这件乐器写过大量作品,比如巴洛克时期的J·S·巴赫写下的《十二平均律》被人们誉为钢琴音乐的“旧约全书”,而古典时期的贝多芬创作的《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则被人们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全书”,至于浪漫时期的“钢琴诗人”肖邦却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钢琴。至此,我们可以说西方的钢琴音乐文献可谓浩如烟海。

在我国出现近代钢琴是十九世纪中叶,而对这件乐器的实际使用是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当时是伴随着西方的教会活动和我国刚刚兴起的“学堂乐歌”。对于这件具有丰富表现力的西方乐器,我国现代音乐的先驱者们像萧友梅、赵元任等都曾尝试过用它来表现中国人民的思想和情感。但是真正成熟的、用我们自己的音乐语言写成的作品是1934年贺绿汀创作的《牧童短笛》。之后的几十年,我国的作曲家、钢琴家像丁善德、瞿维、桑桐、陈培勋、汪立三等都对钢琴音乐的民族化做过大量探索,使我国的民族钢琴音乐创作呈现出初步繁荣之势。可是在六、七十年代,由于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严重束缚了作曲家的创作活动,所以这个时期的作品差不多都是民族音乐的改编曲。而我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真正繁荣是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钢琴及钢琴音乐的需求大大增加。这个时期的钢琴曲创作其特点是:由六、七十年代的改编走向独立创作;音乐意境和想象更为丰富;技巧更为成熟、并大胆探索新技法;创作个性更为突出①。

纵观西方钢琴艺术在我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近一个世纪,极具音乐才能的几代中国音乐家在主要以单声音乐思维为基础的传统音乐之中,不仅接纳了这件以多声思维见长的乐器,而且在对之进行民族化、中国化方面做出了艰辛的探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创作出了大量成熟的、有浓郁中国风味的钢琴作品。下面仅对几首有代表性的奏鸣曲作简要分析。

二、对我国几首钢琴奏鸣曲的简要分析

(一)小奏鸣曲

1.江文也《小奏鸣曲》OP.31,作于1940年。这首作品是体现作者的创作风格由对西方现代技法的追求转变为对我国五声调式的运用的三首代表作之一(另两首是《北京万华集》和《钢琴奏鸣曲“浔阳月夜”》)。虽然乐曲对五声技法的使用显得有些简单,但是作者本人表现出的对民族音乐继承与发展的决心确是难能可贵。

2.汪立三《小奏鸣曲》完成于1957年,作者创作此曲是因上海音乐学院附属小学的教学需要。三个乐章分别是《在阳光下》、《新雨后》和《山里人之舞》,这些标题为我们对音乐意境的想象给予了有效的提示。作者仅在第三乐章使用了四川民歌为主题进行创作,而我们无法在第一、二乐章找到现成的民间曲调。由于作者在创作中一直都非常重视民族音乐与现代多声的融合,所以音乐的民族风格依然很鲜明。在当年上海音乐学院举行的钢琴曲创作比赛中,该曲曾获一等奖。

3.黄虎威《小奏鸣曲》该曲作于1962年,是为庆祝四川音乐学院建校十周年而作的。乐曲采用单乐章的奏鸣曲式写成,音乐的素材是从藏族民歌中提炼出来的。在1990年10月四川省第四界“蓉城之秋音乐节”上,经音乐节艺术委员会评定,该曲获创作一等奖。

4.丁善德《小奏鸣曲》OP.32,作于1988年。该曲是作者中断了钢琴曲创作近三十年之后,主要为儿童写的七首钢琴曲之一。与作者50年代的创作相比,从音乐中流露出的民族性仍旧清晰可见,但是作者对调性处理的手法更为多样、更为现代。

(二)奏鸣曲

1.江文也《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OP.39,乐曲是1943年根据《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修订而成。而《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又是根据琵琶古曲《浔阳月夜》改编而成。据记载,江文也是我国最早用民族音乐改编的方式来写作大型曲式结构的钢琴曲的作曲家之一。此曲在写作中,除了音乐材料来源于原古曲外,在和声、复调、音乐发展手法、音乐结构手法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民族化探索,尤其是在修订《第三钢琴奏鸣曲“江南风光”》时,不仅体裁名由钢琴奏鸣曲该为钢琴叙事诗,而且还将自拟的标题“江南风光”改为更接近原曲的“浔阳月夜”。

2.丁善德《E大调钢琴奏鸣曲》OP.2,作于1946年。这是作者早期一首习作性的作品,在写作上主要基于西方传统写作方法,虽然作者在各个乐章都使用了民族音调,但西洋音乐的风格阴影在局部还不时流露,比如在第一乐章的展开部。正如作者的老师奥班(Tong Aubin)教授所言:“作品很好,但手法过于传统,缺乏新技巧的运用”。②不过在作者从钢琴演奏转向钢琴音乐创作的初期,就能完成如此大型的作品,不仅表现出作者对传统写作技术掌握的娴熟,而且也使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发展我国钢琴艺术所表现出的胆识和魄力。

3.崔文玉《第一钢琴奏鸣曲》 在1987年11月,上海市举办的中国第一次“上海国际音乐比赛——中国风格钢琴作品创作及演奏”比赛会上,该曲获中型乐曲创作三等奖。作者在写作中,音乐的主题是基于我国的五声性旋律,而曲式结构、调性布局和表现技法是西方传统的。不过作者通过大量使用半音化的和声手法,不仅丰富了调性的表现力,而且使作品更富有现代气息。

4.蒋祖馨《第一钢琴奏鸣曲》又名《幻想奏鸣曲》,作于1988年。这是一部运用自由无调性手法写成的作品,同时也是作者唯一的一部无标题作品。乐曲共有三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奏鸣曲式,第二乐章具有传统变奏曲的特点,第三乐章是自由曲式结构。

以上对我国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和八十年代有代表性的几首小奏鸣曲和大型奏鸣套曲作了简要分析,因为这两个时期是我国二十世纪钢琴音乐创作的高峰期。就写作技法而言,有根据民族音乐改编的,比如江文也的《钢琴叙事诗“浔阳月夜”》等;有根据民族音调、色彩性调式和声及融合西方技法创作的,比如汪立三的《小奏鸣曲》等;也有极具作曲家创作个性、带有某些独创性色彩的探索性作品,比如蒋祖馨的《第一钢琴奏鸣曲》等。无疑,近一个世纪以来,我国的钢琴音乐创作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也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两点思考

(一)我国钢琴奏鸣曲的创作滞后于钢琴艺术的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二十世纪我国正式出版的钢琴作品大约有六、七百首(部)。这些作品中,以钢琴小品和钢琴改编曲居多,大型套曲尤其是钢琴奏鸣曲所占比例很小。同时,由于作品写作质量的差异,有些钢琴奏鸣曲自出版以来还从未上过舞台,所以,能为我们经常演奏、久听不衰的钢琴奏鸣曲可谓少之有少。正如我国音乐学家魏廷格先生所言:“迄今为止,在整个钢琴曲创作中,很少有从各个角度看都堪称完全成功的大型钢琴奏鸣套曲。”③与之相反,当前我国在钢琴演奏水平和钢琴教学水平上已开始进入世界先进行列。

(二)我国钢琴艺术的繁荣有赖于创作出大量成熟的、有浓郁中国风味的钢琴奏鸣曲

钢琴音乐创作是我国钢琴艺术繁荣的关键,因为作品是我们演奏、欣赏和研究的前提和依据。虽然钢琴奏鸣曲这种“无标题音乐”体裁目前不可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完全接受,但是我国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所使用的大型奏鸣套曲绝大部分仍然是外国作品。所以从提高我国钢琴音乐创作水平的角度讲,从钢琴艺术发展的长远眼光看,为目前已具有较高音乐欣赏水平的听众,创作出大量成熟的、有浓郁中国风味的钢琴奏鸣曲实在是眼下亟待解决的课题。

被称为“乐器之王”的钢琴,在西方从来就受到各个时期伟大作曲家的青睐,不乏有只创作钢琴音乐而为人类音乐的发展做出伟大贡献的作曲家。在我国,几代钢琴音乐作曲家、钢琴演奏家和钢琴教育家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建立我们的民族钢琴学派已倾注大量心血。而大型钢琴奏鸣套曲也是民族钢琴音乐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之一,所以我国民族钢琴乐派的建立也缺不了大量成熟的、有浓郁中国风味的钢琴奏鸣曲。

注释:

①魏廷格:《论我国钢琴音乐创作》,《魏廷格音乐文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105-142页。

②魏廷格:《丁善德钢琴独奏曲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成就》,《魏廷格音乐文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218-226页。

③魏廷格:《丁善德钢琴独奏曲的风格特征及创作成就》,《魏廷格音乐文选》,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年第218-226页。

参考文献:

[1]童道锦,孙明珠.钢琴艺术研究(中)[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卞萌.中国钢琴文化之形成与发展[M].北京:华乐出版社,1996.

猜你喜欢

奏鸣曲思考分析
手机上的奏鸣曲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春天的奏鸣曲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饥饿奏鸣曲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少儿图书馆小志愿者工作的意义和思考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语用”环境下对古诗词教学再思考
祭献奏鸣曲(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