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种艺术化现象:论象形拳的文化归属

2015-07-07马文友王廷信

艺术百家 2015年2期
关键词:视觉文化美学特征艺术化

马文友+王廷信

摘要:文中通过文献资料、逻辑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象形拳产生的思想基础、情感基础及其象形取意的创作理念进行了阐述与分析。认为象形拳从创拳初始就将自己定位于一种艺术化的典型拳种,它追求形似意真,反映当下却意境深远。在当代——以“视觉文化”为主导型文化的时代,象形拳的艺术化一方面要满足大众的感性审美情趣;另一方面,也应顾及象形拳“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内意追求,不能任其发展从而失去象形拳美的本真。

关键词:艺术学理论;意象;美学特征;武术;象形拳;艺术化;视觉文化

中图分类号:J0文献标识码:A

西方哲学奠基人苏格拉底说过,“摹仿”不是“照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言:“应该仿效好的画像家的榜样,把人物原形的特点再现出来,一方面既逼真,一方面又比他原来更美。”[1]象形拳即是在模仿世间各种物象的基础上,结合武术的技击方法融汇而成的。它不是照抄物象原型,而是创造性地发挥。这其间既保留了原本物象的“真”,又融入了创造者的个人想象与情感。在这种“象形”与“取意”之间它更倾向于内在情感的表现,更倾向于对内意的追求。有学者讲到:“对‘意的追求,是中国武术在高层次上的一次重大突破。因为这种突破使得中国武术脱离了功利的实战技击的单一功能,转而走向文化与艺术的发展领域。”[2]

一、象形拳的艺术化表现

(一)“比类取象”是象形拳的思想基础

中国人的整体认知(注重事物之间的联系、对立及转化)和比类取象的思维方式是在史前长期的农耕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它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化掌握世界”的特性。以往学界大都关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在艺术以及文学领域里表现出的艺术性。实际上,“中国人所有的实践领域都体现着中国人思维方式的独特性,这种独特性就包括它所特有的那种整观宇宙和比类取象的审美特性及艺术特质。”[3]

1.师法自然的创拳理念

“师万物,法天地”,从大自然的生化、演变中获得灵感与启迪,武术取天地间物象以及各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意蕴,融入自己拳术的招式之中。可以说,师法自然的创作理念,对武术技术的创新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武术前辈们非常注意模拟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象,象其形态,取其意蕴,在创拳过程中首先根据外物的神情或姿态,然后结合人体的解剖特点,在动作中灌注技击理念,融入个人情感,创生出许多风格迥异的拳种;而且在阐述拳理时又往往回到物象的原初本相,以物象的生活原型或运行规律来做比附和解释。这不能不说是由武术先哲们创拳时“外师造化”的理念所致。这种“乘物以游心”的思想,充分地展现了人与天地自然万物的和谐统一,并极大地推动了武术拳种的多样性发展。

“象形取意”、“格物致知”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思维方式。“远取诸物、近取诸身”,人们通过观察自然界中的一些灵妙之物,进行模仿、领悟,从而产生技巧和智慧。中华武术中的象形内容正是沿着这样一条主线进行的,通过对各种动物、植物和人自身的特征、特性及生活中情景的模仿,融入个人思想情感、主观意识后又将其与攻防格斗技术结合起来,创立了既有“象形性生产,又有会意性生产”[4]的象形拳法。

2.得意忘象的审美追求

从审美角度讲,象形拳是武术先贤的一种艺术创造。“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象形拳法是武术前辈从自然界千姿百态的具体物象中抽离出来,形成一个个建立在具体物象之上的蕴涵主体精神的意象。它的形成融入了“美学的精神”,“艺术学的神韵”,它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其间灌注、渗透、表达着中国古人的自然崇拜、宗教意味、审美情趣等,是一种艺术情感的再现。象形取意,立法为拳;“形”在外而“意”寓其中,不仅形美而且意真。可以说,象形拳凸现出了武术美的真谛,是武术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体现了武术人得意忘象的审美追求。

(二)真实是象形拳的感情基础

艺术表现上的真实感是艺术美的先决条件。而要达到这种表现上的真实感,关键是要尊重生活逻辑,不能歪曲生活本质。所以一方面,模仿动物的一举一动,如“猴子献桃”,“老虎撅尾”等,就要深入实际,仔细观察,取得第一手素材,在不违背基本生活常识的情况下,进行发挥创造,在创造中既要使拳术动作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又不能虚伪、矫饰,这是创象形拳的基本原则。另一方面,也要明确,艺术的真实与自然的真实并非完全重合。艺术的真实是现象的真实、感性的真实;而自然的真实是本质的真实、理性的真实、科学的真实。艺术的真实就在于似与不似之间——说它“似”,是指它给人以假乱真的感觉,说它“不似”,是指它并非就是原物。

艺术情感的真实是艺术美的必要条件。艺术能不能表达出真情,是衡量艺术有无魅力的重要因素。《庄子》中有云:“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5]象形拳(虎拳)威猛,并不是怒目瞠舌给人以一种表象,而是将真情寓于动作之中,给人一种含而不露的气势上的威慑感;象形拳(猴拳)矫健,亦不是单纯的肢体的速度与力量的显现,而是神情与动作的完美结合(图1、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说:“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象形拳法是武术家们通过对生活现象的细腻观察、对物象本质的正确把握之后,融入个人情感的准确反映。它不是对物象的简单摹仿,而是武术家的真情融入后的再创造。黑格尔认为:“靠单纯的摹仿,艺术总不能和自然竞争,那就像一只小虫爬着去追大象。”[6]这就是画家与画匠的区别,一味的摹仿只能是一个画匠而永远成不了一流的画家。武术家们自古就深谙这个道理,所以重创造、重情感、重神韵。总是把离形得似、重神似不重形似作为创拳造拳的第一原则。

图1武术威猛之表现图2武术矫健之表现

(三)象形取意而成拳法

象形在中国,不仅包括仿效生物,还包括仿效非生物。象形拳将自然美、人体美、艺术美集于一身,体现的是一种“物我合一”的生命精神。它千姿百态、栩栩如生,是武术先贤从自然或生活原型中萃取、加工、美饰而成。象形拳在陶冶情操、美化心灵、增添理趣等方面有着特殊的功能。拟万物之形,取万物之意,以象形为外势,以传神为内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体系,它的美成为世界武技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如果根据模仿的物象有无攻击能力可将武术中的象形拳法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模拟没有攻击能力的物象,进行编撰成拳,其典型拳种有醉拳等;第二种是模拟有攻击能力的物象,进行编撰成拳,其典型拳种有螳螂拳等。譬如,据说先人就是无意中在树下观看了螳螂与蝉相斗之后而有所悟,经过反复研习与认真揣摩而创生出了螳螂拳法。螳螂拳的美,就在于它是客观的生活物象与主观的情感想象的辩证统一,是情与景的相融、虚与实的相生。螳螂拳不仅求形美,而且尚意真。在武术技击动作中要把螳螂的一进一退、一攻一防表现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才称得上是“象其形而得其意”(图3、4)。

图3螳螂攻击动作图4模仿螳螂动作的螳螂拳法

象形武术,繁花似锦,源远流长,是中国武术拳种流派的一颗璀璨明珠,是集模仿天地间万物千姿百态的形和意之大成,是炎黄子孙向自然界学习的典范[7]。象形拳法神形兼备,意境幽远,它不仅求形似而且要神似;虽拟“物象之形”而实取“物象之意”;它不过分追求其形,只是以“象形为势”;也不刻意“造作”其意,只求以“意真传神”。它的微妙之处就在于由似到不似再到不似之似的辩证张力。

(四)象形拳的意境追求

意境是情思与景物的统一,是虚实相生的意象的升华;是一种景中含情、情中有景的境界。象形拳通过“如诗一般的形体语言”、“像画一样的巧妙构思”来营造出美的意境,进而诱发人的想象,启迪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让人们在美的徜徉中体悟人生、品味生活。它的美不仅使人感到耳目愉悦,而且使人感到心旷神怡。

1.象形是手段,达意是目的

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西方都把美的本质归结为物体的形式,“黄金分割比律”就是西方人所找到的美的规律。在中国,很显然所走的是另外一条路。我们的祖先对美的品评不是停留在外表华丽的形式,而是注重内在的意蕴;不是满足于耳目的愉悦,而是取得心神的愉悦。认为凡其华光溢彩,尽显于外的,其里多是索然无味;凡其恬淡优雅,隐表寓内的,其里多是意味深厚。武术受其审美观影响,象形武术不但追求形真而且更尚意美。

“借形求意”是象形拳的宗旨,也是武术象形文化的归宿。身体动作是有形的,意是瞬息万变飘渺无踪的;动作是散碎的,而意是浑整的;动作是有限的,而意是无限的。以动作达意,犹如用虚线画画,只能求其神似,给象形动作贯之以理,融为拳意,应该是象形拳的内在追求。追求“形”的“像”,更要追求“意”的“真”。象形拳中的“形”只是一种手段、一种诱因,它对形的处理是点到为止、惜墨如金;而对“意”却着重渲染、挥毫泼墨,在尊重物象客观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以形达意,融形、意为一体。从审美的角度看,“形”、“意”辩证关系乃是中国艺术的首要理论问题。就象形拳而言,“意”应是象形拳法的本质特征,“形”只是表达“意”的必由之路,只有“意真”才能将形、意统一于动作之中,也才能使武术人的自由灵感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出象形拳的艺术境界。常言道:“形不似,意难达”。所以“借形以达意”成为象形拳的最高法则。

2.技寓其中,情在势外

武术象形动作是经过加工、提炼、组织和美化了的人体动作,是一种实用、表意的艺术化动作。[8]武术象形思维通过类比、借代等手法,将具体的物象与武术所要表达的观念连接在一起,使本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客观物象被重新演绎为活灵活现的物象。在这一过程中,武术人自己的情感借助技术动作得以寄托与显现,所表现的物象也已变成了意象。

象形拳以其独特的文化形态承载着中国人的技击观、价值观和审美观。象形拳是中国人崇尚直觉、重视体认、省察的结果。东方美学是诗性美学,诗性思维具有象形性、以己度物的主观性和类比认知性等特征。人取自然界中某些动物的轻灵敏捷(猴、兔)、威猛雄壮(虎、豹),加以模仿、演化,创作了象形拳法。模拟中融入了习练者丰富的美感想象、价值取向以及感性认知,从而达到“物我同一、心领神会”的境界。

概而要之,武术的观物取象、立象尽意,以形喻势、情寓势外的表达方式,是中华民族审美思维的体现、审美心理的聚焦,是内蕴体悟的民族性格使然。象形拳是武术人创造的,是武术人实践的硕果和智慧的浓缩。象形拳是对攻防因素的抽象化和艺术化,它承载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以形喻势”,表达着中国人对攻防技击的理解与情感——“象形取意”。

3.象形拳中“形与意”恰到好处才能有意境

醉拳,属象形拳术的一种,此拳种是极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武术套路,是中华武术宝库里的一支奇葩异花[9]。当观赏醉拳表演时,给人的感觉就是如有醉汉在眼前,东倒西歪,摇摇晃晃;但动作中的机敏、瞬时的反应却远非常人所能及,这又给人一种似醉非醉,形醉意不醉,身醉心不醉的感觉。醉意中有拳,拳中有醉意;拳不离醉意,醉意不离拳,正是醉拳的一大特征。“酒入拳意、拳寓酒风”只有将形与意完美的结合才能使人们眼前呈现出一种诱人的“醉美”,只有把醉汉的醉形、醉意(技击理念)表现得惟妙惟肖、淋漓尽致,体现的是“醉拳”而不是“醉舞”,才能使欣赏者感到“文质相符”、美不胜收(图5、6)。

如果为了一味表现醉态,过多地投入到醉形的表现中,那就会失去武术的本质——技击性的表达;如果只注重技击性的表现,又会失去醉拳的韵味。总之,一定要将醉形与技击理念处理得恰到好处,醉拳的意境美才能得以显现。否则的话,过犹不及反而会弄巧成拙。

图5醉立嵩山图6霸王敬酒

二、视觉文化语境下象形拳仍要保持内意之追求

当今的视觉文化时代,对传统审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由意象到仿像、由静观到震惊,人们比以往更加追求形式的奢华和感官的愉悦。浮躁的心理使得一部分人审美出现偏差,低俗、庸俗、艳俗(“三俗”)的审美观在新时代有逐渐“抬头”之趋势。鉴于此,象形拳创编人员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警惕唯美主义的创作理念,不能为了迎合部分群体的审美心理,而使艺术化的象形拳走向献媚的尴尬境地。

应该说,没有“内意”的纯艺术化的象形拳,只能满足大众表层愉悦的耳目之欢。即使这样创编出的拳术能领一时之风尚,但由于缺乏内蕴往往可能“当日即朽”。众所周知,随着社会的发展,象形拳不断地融入了时代气息,今天的象形拳与传统的象形拳相比确有一些变化(笔者在访谈青岛市太极梅花螳螂拳武术馆馆长张维福先生时,他谈到:“今天的螳螂拳一味地追求形式,通过身体摇晃、摆动来模仿螳螂的形态,螳螂的特性以及内在的神韵却很失范,体现不出螳螂拳美的本质特征。”)但是,象形拳之所以为“象形拳”,是因为它始终保持住了自己的技击之本。以本源性为主流、时尚化为支流,延续象形拳的血脉,维系象形拳的传统应是今人的不二选择。

诚然,视觉文化开启了人们把握世界的新窗口。当下,各类图像无时无刻不在充斥着人们的眼球,这自然为象形拳之“形美展示”搭建了理想平台——服装、音乐配合着演练者的动作,使人目不暇接。然古往今来,象形拳不仅求形美,更讲求内意;不以其取悦于人为目的,而以其促人精神升华为旨归。今天,在审美渐趋平面化、娱乐化的形势下,象形拳要想不随波逐流,变成一种附庸风雅、不伦不类的“它物”,就更应该注重其“物色尽而情有余”、“文已尽而意有余”的内意表达。

三、结论

象形文化是我国远古先民具象思维的体现,汉字就是一显例。象形拳法源远流长,汉代已有之。但作为一拳种,相传为明末清初王朗所创。象形拳自创生之后,就以其独特的韵味流传于大江南北,惟妙惟肖是象形拳的基本特征;象形拳不仅追求形似而且崇尚意真,属于典型的艺术化拳种。从创拳初始到现代演变,象形拳的发展不断融入时代气息,满足大众的审美需求。当今视觉文化的异军突起,更加彰显了象形拳的美学特征,人们在绚丽多彩的视觉影像中尽情地欣赏着象形拳之外在形美。但需要提及的是,象形拳属于武术,其技击意味在五光十色的形式包装下万万不可丢弃。(责任编辑:帅慧芳)

参考文献:

[1]陈望衡,张涵.艺术美[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60.

[2]王岗.中国武术技术要义[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85.

[3]梁一儒,户晓辉,宫承波.中国人审美心理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42.

[4]戴国斌.武术的仿生性生产[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06):6-10.

[5]孙通海译.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286.

[6]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54.

[7]黎华.武术与艺术[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09.68.

[8]闫民.武术的象形文化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博士论文,2008.20.

[9]李建新.中华醉拳[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15.

猜你喜欢

视觉文化美学特征艺术化
浅谈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
不规则抽象
玩味型格
视觉文化语境下的艺术策展研究
图像叙事:MV的视觉文本解读
第六代导演的美学追求
论当下电影艺术在日常生活审美化中的表现
摄影艺术的美学特征与现代审美变迁浅论
现代化进程中的城市美学规划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