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乐派歌剧之旅

2015-07-06欧南

歌剧 2015年3期
关键词:马克斯瓦格纳韦伯

欧南

Understanding opera and musical nationalism: Weber's Der Freischutz

【歌剧内容】猎人马克斯爱上了护林官库诺的女儿阿加特,但他必须在射击比赛中获胜,方能娶阿加特,但马克斯在第一次的比赛中,竟然一箭也没有射中,连一心想将女儿嫁给马克斯的库诺也大惑不解。马克斯陷入了绝望中,已经把灵魂出卖给魔鬼的猎人卡斯帕尔鼓动马克斯到狼谷,向魔鬼祈求得到魔弹,为了阿加特,马克斯决定试一试。但卡斯帕尔却要求魔鬼扎米尔用马克斯换回自己已经卖给魔鬼的生命,魔鬼含糊地答应后,转身离去,马克斯得到了七发魔弹。第二天,马克斯果然枪枪命中,引起了全场一阵欢呼,庄园主命令马克斯向空中的一只鸽子射击,阿加特叫马克斯不要射击,因为鸽子是自己的化身,但马克斯已经扣动了扳机,随着一声枪响,阿加特应声倒地。但子弹却射中了躲在树上的卡斯帕尔,阿加特只是昏了过去。卡斯帕尔在诅咒中断了气,被魔鬼带走,而马克斯得到了自己心爱的恋人。

德国民族歌剧

德国虽然是音乐大国,但在歌剧领域却一直受到意大利歌剧和法国歌剧的左右,虽然德国曾经出现过两个歌剧大师亨德尔和格鲁克,但一个在英国,一个在维也纳。而亨德尔所创作的歌剧都是意大利风格的正歌剧,后来由于歌剧不受英国听众的欢迎,干脆又放弃歌剧创作转为清唱剧的写作。只有格鲁克致力于正歌剧的改革,但它们不是德国民族歌剧,而是意大利歌剧。莫扎特的《后宫诱逃》可以说是德国民族歌剧的先声,但也不能算纯正的德国歌剧。正如音乐学家阿-爱因斯坦所言:“莫扎特根本不讲方言,只讲这世界上最纯正的语言。”贝多芬于1805年写下了他唯一的一部歌剧《菲岱里奥》。这虽然是一部出色的歌剧,但也不属于德国,而是属于法国风格。所以,在德国歌剧史上,真正代表本民族音乐特征,且标志着德国民族歌剧复兴的,则是韦伯于1821年创作的歌剧《魔弹射手》(又叫《自由射手》)。《魔弹射手》改变了歌剧的格局,它使得欧洲的民族歌剧得以蓬勃发展,并直接导致了俄罗斯、捷克、波兰等民族歌剧的兴起,而在本国,它直接影响并产生了德国歌剧巨擘——理查德·瓦格纳。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韦伯不能算是“民族乐派”作曲家。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民族乐派”的大致情况。首先,“民族乐派”主张不管是在过去,还是将来,音乐都是属于民族的。他们认为巴赫、贝多芬、舒曼是属于德国的:斯卡拉蒂、罗西尼、威尔第是属于意大利的。他们的音乐代表着他们民族的感情和观念。由于“民族乐派”作曲家认为巴赫、贝多芬等人过于强大,而自己的民族处于劣势,所以,“民族乐派”的作曲家们其实是以他们为楷模,进而创作属于自己本民族的音乐。由于这种强烈的使命感在东欧尤其明显,故而产生了“民族乐派”运动,但这种刻意的、强烈的民族观念在德奥、意大利、法国等都没有明显地产生过。所以,虽然韦伯创造了具有明显德国风格的歌剧,但它并不是“民族乐派”的歌剧,而是民族歌剧,概念虽有所不同,其实实质上并无多大区别。好比音程上的增四度与减五度一样,名称不同,实际是一个音响概念。

韦伯的音乐风格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韦伯是因为歌剧《魔弹射手》而名垂青史的。但除了歌剧之外,韦伯也是一位非常出色的器乐作曲家,他的音乐具有古典的严谨和浪漫主义风格的华丽、温暖的特征。由于现在很少有人在音乐会上演奏他的作品(经常听到的就是有着各种不同改编版本的钢琴回旋曲《邀舞》),而除了这部传世之作以外,韦伯大多数的作品已经消失在人们的欣赏范围中。

韦伯于1786年11月18日出生在奥尔登堡的小镇奥伊廷,父母都是本镇的音乐名家,而韦伯的堂姐康斯坦泽,就是莫扎特的妻子。韦伯早年随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约瑟夫-海顿的兄弟米歇尔-海顿学习音乐。1800年,他的第一部浪漫主义歌剧《森林少女》上演,但这部歌剧现在已佚,据说是韦伯自己将它销毁了。其后韦伯在欧洲各地担任指挥,积累了丰富的舞台经验。

韦伯反对当时风靡一时的罗西尼的歌剧,认为他的歌剧既没有性格,旋律也浅薄无聊,由于受到浪漫主义的影响,韦伯将视线深入到广阔的历史传统中,而民族历史、神话、森林和洋溢着自由精神的性格是浪漫主义终极向往的题材,而韦伯正是从这里发现了自己民族内在的活力和生命。

德意志民间旋律富有性格的一个特征,是它不太采用短促的、活泼而又特异的运动的节奏,而是更多地向我们显示出悠长的、轻快而神情眷注的特色。这种旋律是韦伯的人民歌剧的基础,它摆脱了一切地区一民族的歧义性,富有宽广的、共通的感觉表现,除了最甜美与最自然的内心微笑以外,没有其他的装饰,说起话来通过毫不矫揉造作的优雅的威力诉诸人类的心灵,韦伯按照这样的旋律塑造一切形象:他完全装满了这种旋律(瓦格纳《歌剧与戏剧》)。

正如瓦格纳所言,韦伯挖掘出了德国民族音乐的这种抒情严肃的特征,它唤起了一种对本民族历史、精神的崇拜情绪。它不像意大利歌剧那么腻人、轻盈活泼和浮浅,德国歌剧的特征不是为了愉悦观众的,他们试图在戏剧中唤醒潜藏在内心的民族精神,这和意大利和法国的歌剧有所区别。

由于欧洲在当时历经了革命与复辟等一系列的社会变革,这种剧烈的社会动荡,在人们的心目中普遍地滋长着怀疑主义和对神秘事物的关注的情绪。而早期的浪漫主义作家对神魔性的题材倾注了相当的兴趣。像霍夫曼、爱伦-坡等都创作过这类题材的小说。据说韦伯在看了德国小说家、作曲家霍夫曼具有谴责人类色彩的歌剧《翁迪内》后深受震动。对人类的关注,特别是对日耳曼神话故事的关注触发了韦伯创作这部歌剧的想法。这是一部真正的浪漫主义歌剧,挖掘出了沉睡在德国人心中的对于自由,超自然世界的向往。

1817年,萨克森国王奥古斯特一世敕封韦伯为皇室乐队终身指挥,韦伯开始有了固定的生活来源,并偿还以往的债务,这是一个艺术家能轻松上阵的物质基础,而未来的瓦格纳也正是因为有了路德维希二世的资助,才得以安心创作。 《魔弹射手》,名垂青史之作 <魔弹射手》的素材来源于阿佩尔创作的中篇小说,这种类型的“恐怖小说”在当时颇有市场,他的剧本作者是当时“德累斯顿作家联谊会”的成员弗里德里希-金德。为了避免当局严格的审查,指责他们宣扬迷信,他们把原作中相爱之人双双殒命的情节改成了大团圆的结局。有情人终成眷属,虽然未免落入俗套,但总比歌剧不能上演强得多,何况这种大团圆的故事也会得到观众的喜爱。

《魔弹射手》的题材看来是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其中小提琴家、作曲家史波尔也曾打算为此写一部歌剧,甚至连剧本都请人写好了,但他知道韦伯在写,便毅然放弃了写作的打算。而心存感激的韦伯,也投桃报李,数年后,为了不和史波尔竞争,他也放弃了歌剧《浮士德》的写作,转而为伦敦科文特花园歌剧院创作歌剧《奥伯龙》。

韦伯从1817年开始创作《魔弹射手》,历时3年多始得完成。歌剧开始的名字叫《猎人的新娘》,后来应皇室剧院经理布吕尔伯爵的请求,遂改为《魔弹射手》。1821年在柏林首演后,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其后在德国的各大城市纷纷上演。而在维也纳演出后,韦伯自己也掩饰不住激动,他在日记中写道:“简直是不可想象的热情!我一想起来就浑身发抖,因为我在将来很难再达到今天这样高的境界。”

这部歌剧营造了一种神魔萦绕的气氛,表现了一种幽暗瑰丽、如梦如幻的森林场面。音乐也大量运用了减七和弦,颤音等来描写森林的神秘和恐怖。这在以往的歌剧中是很少见的。而值得注意的是,韦伯已经开始运用“主导动机”这一新颖的手法来揭示人物和深化剧情,音乐也采用了德国歌唱剧的形式,用对白贯穿全剧,剧中有很多音乐采用了德国民间曲调,风格非常明显。

而当时人的评价则说:“《魔弹射手》是一部独一无二的作品,我们无法依据固定的模式来给它归类。它含有法国歌剧和意大利歌剧的成分,并且吸收了英国、西班牙和波希米亚民间音乐的精华。从这部歌剧中我们可以窥见浪漫主义音乐的典型特征。”歌剧上演后,收到不同的反映,有支持的,像皇室剧院经理布吕尔伯爵,也有妒忌反对的,其中就有当时著名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普鲁士皇室音乐总监斯蓬蒂尼。他刻意地排挤《魔弹射手》,但是金子总会发光,当《魔弹射手》再次上演时,霍夫曼、海涅和年少的门德尔松等都到了现场,演出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贝多芬并不喜欢韦伯,但读了《魔弹射手》的总谱后感慨地说,自己怎么也没有料到在韦伯这样一个“软弱”的人身上竟然有这么一股力量。而《魔弹射手》在巴黎演出后,柏辽兹充满热情地赞美这部歌剧:“这一部歌剧诗篇充满了动作、热情和对比。一种超自然的因素使它具有了奇异的、惊人的效果:旋律、和声、节奏相互影响,震晌着、燃烧着,放射出光芒。历数新旧学派的歌剧,人们难以发现这样的曲谱,其中旋律能像《自由射手》的旋律在各种形式里体现出来的那种清新,其中节奏是如此的独特异常,和声丰富多样,重唱、重奏运用方面如此有力而不勉强,优美而不造作。从序曲的最初音响开始,直到最终的合唱,我在整部歌剧里未能发现有一个小节是可以删除、缩减的。”

《魔弹射手》的成功不但使德国歌剧可以开始和意大利歌剧相抗衡,而且它体现了一种真正的浪漫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于超自然的想象力。从格鲁克到韦伯的《魔弹射手》直接启示了音乐巨人瓦格纳的创作理念,并由瓦格纳将德国民族的那种强悍的精神理念推向极致。

在《魔弹射手》后,韦伯又写了《欧丽安特》,在这部歌剧中,韦伯放弃了对白,运用乐队的表现力来烘托宣叙调,形成了一种带旋律性的朗诵调,这种手法后来被瓦格纳所采纳。但歌剧的上演并不成功,这对于韦伯来说是个很大的打击。而在1825年应邀为英国写作《奥伯龙》的时候,韦伯已是日薄西山。次年在英国上演《奥伯龙》之后不久,衰弱的韦伯再也没有起来,他的遗体被埋葬在英国。18年之后,韦伯生前所指挥过的德累斯顿交响乐队将他的棺木迁往德国,致悼词的正是理查德·瓦格纳。在韦伯的同时代,德国还有些歌剧作曲家,如以小提琴演奏出名的斯波尔,他写过歌剧《浮士德》及大量的小提琴作品。另外以写歌剧《吸血鬼》知名的马斯内,《沙皇与木匠》的作者洛尔青等。在当年,都是名重一时的作曲家.但现在他们只是成了词典中的人物,没有一个像韦伯那样,凭借一部歌剧永载史册!

猜你喜欢

马克斯瓦格纳韦伯
韦伯空间望远镜
当代文化视域中的瓦格纳及其超越
五月是什么
韦伯空间望远镜
“遇见”瓦格纳(大家拍世界)
小老鼠马克斯在城里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小老鼠马克斯在动物园
名人相册 歌剧巨匠:瓦格纳
詹姆斯·韦伯空间望远镜开始组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