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灵的“创作”

2015-07-04吴树燕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未来音乐教育心灵

吴树燕

【摘要】音乐教育之路关乎音乐、关乎人、更关乎心灵。文中从乐之师、乐之践、乐之乐三个角度阐述了音乐教育,并从横向、纵向两个维度展望了音乐教育的未来,以呼吁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以及学生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音乐教育;心灵;传统;未来

一个学生的改变触发了我写作此文的冲动,初次见面的时候,学生非常的阳光、自信,印象很好,可当他拿起乐器演奏时,我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不是滋味,为什么?这时的学生俨然像一个小老头,那份阳光自信荡然无存,自卑颓废之感一览无余,试问,这样的音乐学习还有意义吗?在本该快乐的音乐中孩子丢失了自己,这样的音乐教师还称职吗?当时,我最想做的就是要让这个学生重拾自信,回归本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因为这将是影响他一辈子的。

当然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如学生毫无音乐感的机械演奏,抛弃文化的纯技术学习,理论与唱奏实践严重脱节,家长攀比致“拔苗助长”,台上深情演奏台下忘情闲聊,等等。各中滋味一个如此热爱音乐教育事业的音乐教师情何以堪?

我自小的理想就是成为一名教师,当然成为音乐教师是我人生中的一个戏剧性的转折,我有从小学至大学的教学经历,从一个业余音乐教师真正过渡到专业的音乐教师是在经过了7年的刻苦攻读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清晰地认识了自己的职业,感受到音乐教育工作的神圣,体会到成为一名优秀音乐教师的艰辛。正如德国小说家、戏剧家沃尔错根说的“当任何一种表现对于提高了的心灵说来显得过于软弱时,当它对于语言文字把握其感受更精致的色调感到绝望时,音乐艺术当即开始。”音乐教育是心灵的教育,是对学生心灵的塑造工程,从音的塑造入手,再通过美的塑造,达到人的塑造的最终目的。音乐教育不仅可以作为教育良好的起点,并且从那儿出发可以全面地导向各个方向,并充分发展。”音乐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么她从事的音乐教育工作即学生“心灵的创作”。

一、乐之师

何为“乐之师”?本文所指的是如何成为优秀的音乐教师,音乐教师不仅是人类社会音乐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而且也是培养人们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实施音乐审美教育,塑造完美人格的“灵魂工程师”。

在一些人看来,当一个中小学音乐老师只要会识谱唱歌就行,当个大学音乐老师只要有一技之长就行,一些农村小学没有专职音乐教师兼职就行。其实不然,在国外,美国的器乐教师必须有十年的巡回演出经历,否则是没有资格进入音乐教师行列的。德国的音乐教师必须通过两次严格的国家级师资考试,合格后才能取得正式的教师资格。包括側重完善教师音乐理论知识结构和侧重实践“演习”两个阶段,体现出对教师的知识与能力的合理布局及整体素质的严格把关,德国以严谨著称的学术品格还是值得学习的,没有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的严格塑造,又岂能完成学生完美人格的塑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能力只能由能力来培养,志向只能由志向来培养,才干也只能由才干来培养。”音乐教师的劳动特点,也使音乐教师直接成为教育对象的表率与楷模。在曹理、何工两位老师的《音乐学科教育学》一书中谈到,音乐教师要具有作为人的素质、作为音乐家的素质、作为教育家的素质和作为研究者的素质,可以说,在中国,这样的音乐教师标准是很高的,但是现实中有多少普适性呢?中国自古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从“万世师表”“至圣先师”的孔子开始,我们自豪有众多满腹经纶、为人师表之教师,但教师队伍中也不乏玷污这一光辉职业之士。国家的兴旺在于教育,教育的发展靠教师,共同创建优秀的师资队伍这一沉甸甸的责任感无时不在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的肩上。

二、乐之践

何为“乐之践”?文中即音乐教学实践。音乐教育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教育形式,必须建立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及理论双方面的成果之上。没有高质量的教学实践,一切理论研究只能沦为空谈;没有纵深的理论研究成果,一切实践也只能停留于表层。音乐教学与其他学科一样,不能只限于“自己怎么学就怎么教”,正像奥尔夫所提出的,音乐教育应当“随着时代并通过时代而改变”。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应当贯彻必须有学生“做”的精神,因为只有通过音乐实践、动作实践、游戏实践、朗读实践、即兴唱奏实践、表演实践和创作实践,音乐才能充分体现其固有的生命力和高度的艺术感染力,学生才能真正得到全身心的体验。

当今世界影响广泛的奥尔夫和柯达伊音乐教育体系给了我们最成功的范本。它们的灵魂和成效正在于实践性:一切首先要自己去做。奥尔夫认为,音乐的产生源于人类最自然和原始的活动,音乐的存在与人的日常行为是分不开的,他通过语言、动作、器乐、听力、歌唱、戏剧等应用,来达到奥尔夫音乐教育世界化的实践,给予孩子们最本真的心灵体验。他指出“尝试和做就是一切,因为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对已经体验过的这一切的人来说,才会是可以完全理解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能感受到音乐教师深厚的专业功底,能欣喜地看到孩子们充分的探索参与以及师生在音乐乐园中“嬉戏”的精彩。

音乐教学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因此实践性是其重要特征。戴维·埃利奥特的新音乐教育哲学中特别强调:“音乐是一个多样化的人类实践。”当然,音乐教师的教学实践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虽然在音乐教育专家的理论指导下和优秀音乐教师的教学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示,但是音乐的课堂实践是万变的,教学对象也是多样化的,音乐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实践都应该是充满着期待、充满着活力、充满着智慧的,如何基于前沿教育理念、在万变的音乐实践中保持自己的个性,以不变应万变,是我们要不断去追求和探索的。

三、乐之乐

何为“乐之乐”,这里前者指音乐,后者指快乐,意即快乐实践,愉悦学习。在音乐教育中,愉悦性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的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优美的旋律以特有的艺术魅力滋润着学生的心田。音乐教育的愉悦性特征,使音乐教育过程充满了愉悦性,使人赏心悦目,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长期在美的熏陶感染下,人的精神得到愉悦和滋养,精神世界更丰富、更和谐、更完美,可以说浑然天成。在音乐教学实践中,无论是从教学的设计、目标的制定,还是从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模式的运用及教学媒体的使用等方面,我们都要对“乐教”、“乐学”予以更多地关注。

再以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为例,西方人文主义教育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将人放在首位,奥尔夫直接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认为学习本身就应当是一种快乐。“教不严,师之过;学不勤,生之惰”,中国传统教育强调悬梁刺股、囊萤积雪式的勤学苦练,自然缺乏“寓教于乐”的精神了。当然,这样的精神取向源自不同的文化,各有千秋。任何事物都不能走向极端,否则物极必反,一味的放纵或一味的强制均不利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发展,所以我们要提倡适度的“快乐”教学。沉闷的课堂、严肃的说教、死记硬背式的教学都是与孩子们的天真烂漫不相符合的,所以我呼吁爱护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吧!让孩子开心地学音乐、快乐地“玩”课堂,这也是我们音乐教育实践的人文关怀之所在。

四、未来的音乐教育

横观音乐教育。任何一个学科的深入研究都需要不断地增添新鲜血液,音乐教育的发展同样需要学科的综合、跨文化的研究,当我们纵向发展无法超越前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换个角度,引入新的学科,并通过实践验证其合理性及可发展性。例如音乐教育学、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都是成功的边缘交叉学科,当然还有创新的空间如文学、体育学、礼仪学等。

縱观音乐教育。多年来,我们前辈们深入挖掘,不断探索,为找出最适合本国国情的音乐教育之路而努力。尊重古老中国的悠久历史,尊重多民族的音乐文化,并努力传承之,这是每一位音乐人的职责。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唱自己家乡的歌”,扎根传统,必将获得成功。一位戏曲艺术家曾说其一位学生在美声、通俗演唱的闯美失败之后,凭借中国古曲一夜走红,名声大震,这就是中国音乐的魅力。作为中国人,我们自豪,但更该为保存、传播这么美妙的音乐而努力。我坚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中国音乐在世界的舞台上必将独树一帜。

音乐教育之路关乎音乐、关乎人、更关乎心灵。如果把学生比作一张张白纸,音乐教师则是作曲家,他们在书写着孩子们的心灵,倾注于心灵的“创作”。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0(3).

[2]曹理,何工.音乐学科教育学[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2).

[3]谢嘉幸,杨燕宜,孙海.德国学校音乐教育概况[M].上海音乐教育出版社,2011.

[4]余丹红.音乐教育手册[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7).

[5]戴维·埃里奥特著,齐雪,赖达福译,谢嘉幸,李小莹.关注音乐实践——新音乐教育哲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9(2).

[6]谢嘉幸.让每一个学生都会唱自己家乡的歌[M].中国音乐,1999.

[7]谢嘉幸.郁文武.音乐教育与教学法(修订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0).

猜你喜欢

未来音乐教育心灵
心灵真正的荒凉来自太多的快感
扩充心灵的“兼容性”
唤醒心灵
Expectation for The Future of Puritanism
新时期高职音乐教育的思路初探
托夫勒引发的“未来”探讨
探究如何着眼未来优化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