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斯特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之教学意义与演奏探究

2015-07-04魏茜

北方音乐 2015年19期
关键词:演奏技法教学意义李斯特

【摘要】在浩瀚的钢琴教学曲库中,李斯特的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无疑是被定义为演奏难度系数最高的伟大作品之一。本文从该作品的教学意义出发,进而深入探究其炫目的演奏技法与丰富的音乐表达,以期对正在研究或即将学习这首作品的广大师生有所帮助。

【关键词】李斯特;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教学意义;演奏技法

一、李斯特与他的钢琴改编曲

在欧洲的音乐历史上,尝试过改编音乐作品并获得成功的的作曲家并不在少数(如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但若要推举一位最伟大的钢琴改编作曲家,那一定属弗朗兹·李斯特先生。李斯特技冠群雄的钢琴演奏能力使得钢琴这样一件乐器毫无悬念地代替了他的笔、他的手、他的呼吸、他的歌喉,成为了他创作时最亲切的首选表达工具。因此,钢琴独奏曲的形式也就变成他众多改编作品的最终归属。李斯十分特热衷于将艺术歌曲改编成钢琴独奏,例如他的钢琴独奏《奉献》就改编自舒曼的艺术歌曲《献词》;《魔王》《水上吟》和《纺车旁的玛格丽特》改编自舒伯特的同名艺术歌曲;三首抒情性钢琴小品《爱之梦》则改编自他自己的同名艺术歌曲,等等。这些改编作品从钢琴演奏的角度来看,都将某一些特定的技术类型发展至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然而说起李斯特的改编事业,对他产生最大影响的一位不得不提的音乐家就是:帕格尼尼。“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小提琴家!什么样的艺术家啊!“当李斯特在巴黎听了著名的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那富于魔性、精彩绝伦的演奏后,由衷地发出赞叹。帕格尼尼卓越的小提琴演奏艺术使得李斯特脑中出现一个全新的世界,这给潜心开拓钢琴演奏技巧新领域的李斯特以巨大的启迪。于是乎就诞生了帕格尼尼影响李斯特的第一个成果:创作于1838年、修订于1851年、题献给欧洲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女性钢琴演奏家、教育家舒曼·克拉拉的《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这其中的第六首也就是我们说的李斯特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二、李斯特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的教学意义

李斯特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常常会出现在各大重量级钢琴比赛的赛场上,勇于挑战这首作品的选手们在克服着作品本身自带的技巧与音乐性的难度之外,同时还在承受着来自”撞曲率“的压力。那么为什么有如此多的钢琴教师们喜欢为学生选择这样一首作品来进行教学,必然有其过硬的理由。

在李斯特之前的作曲家们所创作的练习曲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将五花八门的钢琴演奏技巧分门别类地梳理清楚,使得每一首练习曲都针对着某一种单一特定的技巧目的。欧洲早期的钢琴教育家车尔尼先生在他的钢琴练习曲作品740中给每一首练习曲都写明了标题,标示出该首练习曲的技巧针对方向。这一常规思维甚至到与李斯特同时期的作曲家兼钢琴教育家费德里克·肖邦也没能打破,例如他的练习曲作品25之6是针对双三度的训练,作品10之12是针对左手跑动技术的训练,只是没有明确的技术标题罢了。这样的设置一方面有利于教师在为学生选曲时有针对地解决学生个体技术上的缺陷与不足,加以强化训练,但另一方面则示弱在展示性上过于单一。天才的李斯特在创作钢琴练习曲时打破常规,力求将更多的钢琴演奏技术类型糅合在一首作品中,使得作品无论在表演性还是在音乐性上都能够更加丰富出彩引人入胜。他巧妙地将变奏曲这一特殊曲式运用进练习曲的创作,使得每一种技巧可以合理地彰显在不同的变奏章节中,从而打造了这首气势恢宏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更有助于爆发出演奏者的综合实力。

而从另一方面来看,在钢琴技巧训练的道路上,中国的教师们常常采用的传统路径都是:车尔尼练习曲-克拉默练习曲-莫什科夫斯基练习曲-肖邦练习曲-李斯特练习曲。这种“传统”固然需要一代代的钢琴教育工作者们通过不断探索去完善与丰富它,但同时它也宣示了钢琴练习曲难度的排列发展方向:从单一的技术训练,到带有一定音乐性的单一技术训练,再到带有丰富音乐性的综合技巧练习曲,直至最后将练习曲演奏成为像模像样的”乐曲“。因而在学生们完成了大部分基础性练习曲的学习之后,为他们选择这样一首技术类型全面且音乐内容丰富的李斯特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是能够在已打下良好基础的前提下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潜力、能动性和可塑性的。

三、李斯特a小調帕格尼尼主题变奏的音乐处理与演奏分析

这首魔鬼般的练习曲由主题与11段变奏组成,其中所囊括的艰深技巧有:超远距离的和弦分解;左右手不可整除对位的节奏配合;左右手无缝连接的密集型单音跑动;连续的八度进行;集中的双音段落;远距离大跳;急速的断奏;左右手交叉演奏;带保持音的长颤音奏法等等。

此曲的主题分为两小段,第一段4小节,第二段8小节。在弹奏每小节第一拍的和弦分解时要注意的是,应当被强调的旋律音既不是左手根音,也不是我们常常当做旋律音来强调的右手5指,而是中音区的右手2指。因此分解和弦的正拍位置应该是在右手2指上,这也是主题段落最大的演奏难点。

变奏1:用精确、有弹性的staccato触键法来演奏。李斯特在改编的过程中巧妙地用钢琴家的右手还原了小提琴原有的跳弓,再用左手在低声部加入主题,使得主题与变奏重叠在一起交相辉映,形成了有趣的“三对四”节奏型。处理这类的节奏型,演奏时内心稳定的速度进行尤为重要。

变奏2:在帕格尼尼原版的小提琴随想曲中,这个变奏里的每8个16分音符是由一弓拉出来的,而在李斯特改编后则变为由钢琴家的两只手轮流演奏。由于此处双手的跑动的空间常常出现重叠,弹完的一只手需要有意识地迅速撤离给另一只手腾出跑动空间。因此,双手的紧密配合与流畅的连接是这个变奏的技术重点。

变奏3:这个变奏一开始的地方李斯特就标注了molto energico,意味“充满能量的”。该变奏中的八度需要演奏者放松整个肩膀和大臂的力量,使得钢琴发出极为厚重、浓郁的音色。乐句中每一次弱拍向强拍的进行都要带有前进的冲动。

变奏4:李斯特在该变奏中铺排了一整段密集的非连音八度,基于力度弱和速度快的要求,该变奏中的八度应采用小幅度抖动手腕的方法走出。在弹奏的过程中,关键在于手腕放松、手掌支撑牢固,力求触键精致、轻快以表现活泼俏皮的音乐形象。

变奏5:在音乐形象上,该变奏与前一个变奏互为对立。这个变奏整体的音乐形象是刚毅的,但从细来看刚毅中还自带分裂的对比性。李斯特设计出由音程和八度交替出现在钢琴上高低不同的音区穿插线条,这给演奏本身带来极大的难度。为了不因移动的距离而破坏音乐原本的节奏与速度,每一组八度和音程的末尾音在弹奏时都应带有方向性,离键的方向不再是普通的向上,而是直接转向下一组音的音区。

变奏6:这可以说是整首作品中技术难度最高的一个段落。右手八度和弦音阶进行的同时左手为双三度音阶进行,演奏的要求是始终强而有力并且速度飞快。有趣的是,双手的音阶互为反向进行,这就使得旋律的起伏不再是一根粗线条,而是两根不同颜色的线条交织在一起。而在演奏上要做到左手坚强右手减弱确也是不那么容易的。

变奏7:这个变奏整体的音乐形象似是一个思绪飘忽的人在对自己说话,时而想到一个问题,时而又自己默默解答。演奏上最大难度在于密集的三连音过后马上要打开手掌去弹奏远处的内声部,对手掌伸缩的敏捷程度是一个极大的考验。

变奏8:李斯特在这个变奏中采用了双手错位的坚定的切分节奏来表现出一往无前的气概,在音乐形象上与变奏7的犹豫思绪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之前连贯的奏法被果断的断奏所代替,音区不断升高,和声不断加厚,力度不断加强……

变奏9:李斯特对于此变奏的奏法指示为quasi pizzicato,意味”近似拨奏“。钢琴本无拨奏一说,拨奏是原曲中小提琴的一种奏法,指演奏者用右手手指尖取代弓子去拨动琴弦而发声。在这里我们应当把它理解为在钢琴上弹奏速度极快的断奏时指尖应当具有主动性,就像小提琴拨奏的动作一样。

变奏10:这是整首变奏曲中唯一被放慢速度演奏的一段变奏。低声部在柔美的和声基础上奏出绵长的颤音,右手婉转的歌唱着流转的主题。这一段的演奏中踏板的运用尤为重要,必须极有分寸感,为了听见长长的泛音效果,延音踏板切不可踩深,在此基础之上脚背缓慢地上下起伏抖动。

变奏11:作为全曲最后一个变奏,这是一个带有浓重交响色彩的终曲,将作品推向最盛大的高潮。右手连绵不绝的琶音跑动由单音与双音交替组成,刻画的背景似群山、似海洋,左手先由远距离大跳开始,逐渐奏出画龙点睛的主旋律,最终将整个作品推上史诗般的终点。

四、结语

a小调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是李斯特钢琴创作文献中最为璀璨的篇章,集中体现了他在改编作品方面的过人才华。它既是李斯特最具影响力与知名度的作品,也是深入了解李斯特炫技风格的必弹曲目之一。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探析能为大家在解读这位伟大作曲家与诠释這首经典作品时提供一些新的视角与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斯特》[英] 布鲁斯·莫里森 【M】.江苏省人民出版社 1999年出版

[2]《李斯特的六首帕格尼尼练习曲》【J】. 王暹 选自《钢琴艺术》2001年第5期

作者简介:魏茜,性别 女,民族:汉,籍贯:上海,职称:助教,学历:研究生,单位: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钢琴演奏/室内乐。

猜你喜欢

演奏技法教学意义李斯特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布洛赫中提琴希伯莱组曲演奏技法剖析
钢琴作品《筝萧吟》的作品分析与演奏技法
王建中钢琴改编曲的民族特色
唢呐常用演奏技法与声学参量关系研究(一)
创新思维,让小学英语课堂充满活力
新课题“算法初步”教学意义的研讨
分层教学在体育课堂中的践行策略研究
保持肃静
爱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