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心设计提问,提高教学实效

2015-06-30吕燕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设点啄木鸟螃蟹

吕燕

不少教师在进行教学时,由于对提问的价值、类型、策略等缺乏应有的认识与思考,导致教学提问存在无效或低效的现象。教师在设计提问时,应该做到眼中有孩子,心中有目标,找准设疑节点,丰富设疑方式,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一、找准设疑节点,让提问更精准

1.模糊处设点——一般指幼儿感到困惑,似懂非懂、似明非明之处的提问。此时,教师可通过提问了解幼儿产生模糊的原因,并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清晰的表象或概念。

2.疑难处设点——一般指教学重、难点之处的提问。教师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将问题进行化解,分层推进,让幼儿通过讨论、探究、亲身体验等多种途径突破重、难点。

3.转折处设点——一般指前后知识点衔接之处的提问。后一知识点的学习是建立在前一知识点的认知基础之上的,所以,转折处的提问既要关注到幼儿对前一知识点的学习,又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和提升,引发幼儿的深入思考。

4.探究处设点——一般指幼儿操作、探索之处的提问。主要关注幼儿操作、探索过程中的操作要求和方法,鼓励幼儿主动发现。因此,问题设计应尽可能简洁、明了,便于幼儿理解、记忆,使操作探索更有效。

5.发散处设点——一般指能引发幼儿发散思维,有助于想象与创新发展处的提问。教师通过提问引发幼儿从多角度、多维度进行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和想法。

二、丰富设疑方式,让提问更艺术

1.阶梯式——关注提问的层次性。问题设计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如大班语言活动“啄木鸟和大树”中,教师设计了3个提问:你认识的啄木鸟是什么样的?你觉得啄木鸟的哪些特征使它能成为森林里的医生,给树治病呢?为什么啄木鸟具备这么多为树治病的特征呢?三个层次的提问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能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学习需要。

2.情境式——关注提问的兴趣性。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根据幼儿生理、心理特点,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生活情境,让幼儿在真实、有趣的情境中学习。如在大班社会活动“电话礼仪”中,教师创设了三种不同的问题情境:过生日时如何打电话邀请好朋友?生病时如何打电话向老师请假?过新年时如何打电话给远方的爷爷奶奶拜年?让幼儿的学習更具情境性、趣味性。

3.支架式——关注提问的启发性。教师通过对较复杂的问题建立“支架”式概念框架,使学习者自己能沿着“支架”逐步攀升,从而完成对复杂概念意义的建构。如在大班沙画活动“螃蟹”中,教师指导幼儿自主探索螃蟹八条腿的不同画法。教师提问:螃蟹有八条腿,你画了几次完成?(幼儿:每次画一条腿,共八次)如果减少画腿的次数,你会怎么画螃蟹的腿?(幼儿:两个手指或四个手指同时作画)如果一次就画完八条腿,该怎么画呢?(幼儿:两只手用四个手指同时作画)……每一个提问都为幼儿的探索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帮助幼儿成功探索出创作螃蟹腿的多种策略。

4.链条式——关注提问的整体性。先抓住一个核心问题,为了解决这个核心问题,不断牵出其他问题,一个问题套着一个问题,串联成一个问题链。如在大班社会活动“有朋友真好”中,教师围绕主题“好朋友”进行整体问题设计:你有好朋友吗?你的好朋友是谁?我们怎样才能交到好朋友?你的好朋友有哪些优点?什么时候最需要好朋友的关心呢……这些问题始终围绕核心问题“好朋友”展开,这样的提问使得活动开展更加深入、有效。

5.枝丫式——关注提问的发散性。追求问题的开放性、发散性,让孩子从“一根树干出发,创生出不同姿态的枝丫”,能够让幼儿学会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如在欣赏完某个作品后,教师提问:这个作品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幼儿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与体会。又如,在语言活动“小树叶”中,教师提问:小树叶飘呀飘,它会飘向哪里呢?会变成什么呢……让幼儿猜测、想象。

6.剥笋式——关注提问的深度性。“剥笋式”提问,意指从事物外部逐渐指向事物内部,层层深入,让幼儿透过事物现象看到本质。如诗歌活动“夏天的歌”中,教师结束时这样提问:为什么这首诗歌叫《夏天的歌》?在这首诗歌中哪些地方有歌声?它们的歌声是怎样的?除了诗歌中这些歌声外,夏天里还有哪些美妙的歌声?这样的提问能让幼儿的思考更深入。

猜你喜欢

设点啄木鸟螃蟹
聪明的啄木鸟
爱犹豫的啄木鸟
啄木鸟吃虫
“点在曲线上”的问题探究
如何让高三数学二轮复习事半功倍
螃蟹
螃蟹
我是螃蟹
数学(二)
例谈圆及椭圆参数方程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