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诗中的笙乐观

2015-06-03李明轩

艺术评鉴 2015年10期
关键词:诗歌音乐

李明轩

摘要:从炎黄时期最早的“断竹、续竹、飞土、逐肉”民歌开始,到春秋时期《诗经》中的诗歌初具雏形,再到两晋时的飞速发展,直到唐朝时的顶峰,“诗”一路走来,都是伴随着“歌”出现的。唐朝诗人对音乐有着特殊的感情和爱好,不论是繁华鼎盛的黄钟齐鸣还是靡靡之音的丝竹管弦,还是清冷古朴的琴瑟笙萧,唐诗中的音乐中蕴含了山水间的秀丽,感受了社会中的繁华,体会了塞外边陲的苍凉,与唐诗本身相辅相成,成为唐诗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笔者就唐诗中的“笙”乐进行研究,探索唐诗中的笙乐之美。

关键词:诗歌 音乐 笙乐

一、“笙”简介

“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使用簧的乐器。其演奏手法多样,既可以吹气,也可以吸气,既可以演奏单音,也能演奏和音伴奏,其音色透亮清晰,独奏或伴奏音响效果是极佳的。

笙在唐代多用于宴乐的演奏,且伴随有大型的歌舞表演。笙作为唐代六种主乐器(拍扳、笛子、笙、排箫、琵琶、箜篌)之一,其风格清雅,规模宏大,气势雄伟。成为了演奏清乐、西凉乐、高丽乐、龟兹乐中的主要乐器,并且发展出了十九簧、十七簧、十三簧等多种形式的笙。

二、有关“笙”的诗词

提到“笙”的诗句,就避免不了出现宴会歌舞的盛况,而唐代的诗词中涉及“笙”的诗词并不多,大多涉及“笙”的诗词都是在借“笙”乐以缅怀一份逝去的感情。

(一)《唤笙歌》中的笙乐观

白居易的《唤笙歌》中这样写到:“露坠萎花槿,风吹败叶荷。老心欢乐少,秋眼感伤多。芳岁今如此,衰翁可奈何。犹应不如醉,试遣唤笙歌。”这首诗写于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当时正值唐朝宰相武元衡被平卢节度使李师道派人制死,白居易因上表急请严缉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故写下这一首《唤笙歌》。诗词大意如下:早晨的露水坠落在枯萎的灌木上,风吹动着池上枯萎的荷叶,人一旦老了,年轻时的那种欢乐也就少了,放眼望去,秋天的景色让人感到悲凉。今年已经是较好的年景了,尚且这幅景象,想我这种老头子又有什么办法呢(暗喻朝中权贵李师道一手遮天,杀害宰相却能逍遥法外),还不如谋求一醉,试着去听那笙曲吧。在写完这首《唤笙歌》后,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写下千古名作《琵琶行》。《唤笙歌》全诗中都流露出一种对朝政,对这个时代的悲哀、不满,诗人自嘲已老,对当下乌烟瘴气的朝堂无可奈何,想要谋求一醉,听听笙曲。这里的“笙曲”扮演了一种悲凉,无助、痛苦、忧伤的载体。欢乐的时候就要听快乐的曲子,而悲伤的时候就要听悲伤的音乐,来寄托悲伤,掩饰悲伤。在白居易的这首《唤笙歌》中,笙乐的作用,就是给人一种悲凉,哀伤的音乐,在当时的他看来,笙乐给他的是一种掩饰自身凄凉的悲伤之音。

(二)《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中的笙乐观

冯延巳的《采桑子·笙歌放散人归去》中写到:“笙歌放散人归去,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这首词是在盛宴过后,席罢人散,诗人独宿红楼。作为一朝宰相的冯延巳,在面对周师压境,国步日艰,其忧危之念,触发往事,感到无限伤心而创作的。

这首词上半阕以“笙歌放散人归去”开篇,可见其着重点不在描写晚上宴会歌舞之盛况,而在抒发乐器放下,宴会解散,人归去之后,词人“独宿红楼”的反思。这里的“红楼”当为南唐宫中的舞榭歌台。鉴于冯延巳当时的官位,故在宴会散后,参加宴会的人各自归去,而他却能“独宿红楼”,享受“天子非常赐颜色”的特殊恩遇。但是,这并没有使冯延巳产生“紫殿红楼赏春好”的愉悦之情,相反,在“周师南侵,国事岌岌”之际,“忧生念乱,意内而言外”。“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将珠帘半卷,挂在玉钩,此时云儿收起,升起一轮朗月,此情此景,令人心寒,令人孤愁)正是“意内而言外”的最佳选择。下半阕首两句“起来点检经由地,处处新愁”,紧承上半阕,写出时间的推移,由夜里“独宿红楼”,到次日早晨起来,泛舟离开红楼。其中“点检”二字尤足以表现作者“辞学”造诣之深。

《初至京口示诸弟》诗中有“点检平生事,焉能出筚门”之句,这些都说明“点检”为认真考核之意。冯延巳于此时此地着以“点检”二字,表明这离去不是毫不经意,而是一棹一回头,认真考查经由之地的特殊景物,然而感受的却是每经一处地方,就在心灵深处荡起一波新愁。最后二句,“凭仗东流,将取离心过橘洲。”写词人想从这愁苦中摆脱出来。然而,词旨微幽,必得细细体味,才能领悟。“凭仗东流”,照应首句,点明“起来点检经由地”是乘舟而行,引出新愁,但是,还要依仗它来抛下这不断增添的苦愁。“将取”句,则两处用典,意更深邃。一为“离心”,当取屈原《离骚》:“可离心之可同分,吾将远逝以自疏”之意。一为“橘洲”,当为东流之水中确有长满橘树的小洲树的小洲,因而触发联想,借用杜甫诗句:“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岳麓山道林二寺行》)。抒发南唐将会在歌舞声中失去江山,自己不如及早离去的感慨,可谓“极凄婉之致也”。

三、结语

笙,作为一种乐器罢,被诗人赋予了更多的含义,就像诗中的“柳”是对亲人,对家乡的思念、不舍、留恋之情一样,唐诗中的“笙”似乎被赋予了一种悲凉、感伤、繁华过后的落寞之感。笙乐表面看起来热闹无比,尊贵至极,性情高雅又能娱人,但是内在所蕴含的凄婉、无奈、痛苦之情才是诗人想要借笙乐所表达的。

参考文献:

[1]吴光兴.《全唐诗》中的音乐元素[J].文学评论,2012,(02).

[2]戴伟华.论唐诗中笙乐的意义[J].文学评论,2011,(02).

[3]丁红旗.关于唐代诗歌中笙乐的研究[J].敦煌研究,2011,(01).

[4]张文婷.“唐人选唐诗”中唐代音乐风格鉴赏[J].嘉应学院学报,2010,(09).

[5]卢燕新.高仲武《中兴间气集》后唐时代诗歌风格变化[J].中国文化研究,2010,(02).

猜你喜欢

诗歌音乐
诗歌不除外
奇妙的“自然音乐”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诗歌是光
音乐从哪里来?
诗歌岛·八面来风
音乐
诗歌论
音乐
诗歌过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