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多媒体交响协奏曲《地图》中的巫术色彩

2015-06-03范茹

艺术评鉴 2015年10期
关键词:谭盾傩戏巫术

范茹

摘要:《地图》是以交响乐与多媒体相结合的一种新创艺术样式,以音画方式呈现了巫术色彩,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本文试图从音乐本体分析入手阐释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巫术色彩,揭示当代音乐创作中的民族性与地域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彰显。

关键词:《地图》 艺术特征 巫术色彩

一、《地图》创作的背景及艺术特征

(一)创作《地图》背景

《地图——寻回消失中的根籁(湘西日记十篇)》,文中简称《地图》。是作曲家谭盾2002所创作的一部多媒体交响协奏曲,也是一部记录湘西文化的音乐作品。

据媒体对于谭盾采访获知,这部作品创作缘于一段故事:“1981年,谭盾回湖南老家采风。在湘西遇到一位用石头击乐的老人,一块普通的石头在老人手中演奏出很多音调和旋律。每段演奏结束后,老人抛石落地排列出《易经》中的某种卦象,他的演奏如同古老的吟唱。这引起谭盾的好奇,他想拜师学艺,老人也答应了。多年以后,当他准备为大提琴家马友友和波士顿交响乐团创作一首新交响乐的时候,想起当年的往事,他便回到湖南找那位老人,老人确已过世,也没有人知道石头音乐是怎么做成的。这件事情对谭盾震动很大,他不希望现存的传统因为时间的推移随风而逝,他希望找到一个媒体,一种方法,一种精神,把消失的东西再找回来,让这些东西永不消失。”由此,他萌生了创作此作品的想法,引出了对于消失的传统文化采取音画的表现形式进行艺术创作与记录。

(二)《地图》的艺术特征

1.巫文化的体现

在谭盾创作的大多数音乐作品中,会发现都充满着巫傩的灵光与光怪陆离的色彩。他的作品中具有万物有灵的思想,无论是水,还是石头,或者人声,在谭盾的创作中都发出灵异的音色,甚至有鬼神嚎哭,有巫傩翔舞,有萨满迷狂,有灵魂游走。毋庸讳言,谭盾的音乐具有明显的巫化色彩,《地图》就是一部典型的巫乐作品。

《地图》由大提琴、交响乐队和多媒体组成,分为九个乐章。其中,每个乐章介绍不同的民族文化,向人们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湘西民族风土人情。而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就体现出一种巫文化的延续,弥散着巫术色彩。

2.音画的呈现

音画是指音乐和图像以及相关文字结合的一种网络表现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音乐与图像配合,达到一种听觉和视觉同步的表现效果,使观看者能够感觉一种真实的艺术感应来陶冶自身的情感。《地图》是由谭盾先生到湘西凤凰古镇采风,通过多媒体的方式将湘西古老的巫文化记录下来。将西方交响乐与湘西民间音乐相结合通过音画的形式来呈现。既借鉴了西方交响乐的形式又保留了传统民族民间巫乐的内容,不仅融合了现代音乐创作与传统民俗文化,而且将中国古老文化遗产与现代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可以说这是一部将远古与现代完美融合的音乐作品。它将现代乐器灌入了创新性的演奏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神秘的音乐世界,让更多的人通过欣赏的方式来了解湘西,了解中国的原始巫术文化。

《地图》传递给我们的本质就是为了呼吁大家保护传统文化,曾经被我们忘却的文明才是我们民族的魂,民族的根。从艺术的角度来说原始巫乐正是我们要极力保护的传统文化,而《地图》为我们如何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杰出的创意。

二、《地图》的巫术色彩

《地图》的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傩戏又称傩坛戏、傩愿戏、傩神戏、脸壳戏(面具戏)、傩戏等。流行于黔东北、川东南和湘鄂西土家族地区,其中黔东南的德江、沿河、思南尤为盛行。其作品中的傩戏影像就是谭盾在湘西采风所记录。傩戏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傩祭。到商代(前1600-前1046)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用以驱鬼逐疫的祭祀仪式—傩舞。而傩舞的发展直接对中国的地方戏曲产生影响,其形成傩祭—傩舞—傩戏的发展过程。

傩戏是宗教文化与戏剧文化的混合产物。傩坛祭祀同傩戏的演出混杂在一起,俗谓“祭中有戏,戏中有祭。”其音乐古朴、通俗、粗犷,与农村群众的审美情趣相适应,为群众喜闻乐见。由此我们可知傩戏本身就是由一种祭祀活动发展而来的,追根溯源就是一种巫术活动,其音乐具有祭祀的特点,是一种巫乐,为巫术所服务的。而发展至今的傩戏充分体现出了原始浓郁的湘西巫术色彩。谭盾在艺术创作中植根于湘西文化的沃土,拮取了巫傩文化融入作品中,既折射着湘西的传统文化,又反映了音乐作品的一种创新精神。下面笔者就其音乐本体分析材料来对本文中巫术色彩进行解读。

(一)傩戏的先现

傩戏的先现主要表现为中国传统音乐的演奏,其次是西方西洋音乐的融入。在音乐形态上具体表现为

1.中国传统音乐的先现

《地图》的前奏由双簧管、大提琴,以及整个乐队相互辉映进行演奏。一开始的乐队前奏由双簧管演奏。双簧管是一种具有田园风味或牧歌风味的木管乐器,它的音质甜美纯净,音色优美,极富表现力。在交响乐中,双簧管在自己的声部中一般都以演奏如歌般的纯粹旋律性东西为主,它也就越加喜欢拒绝技巧性的演奏,所以一般都会作为独奏乐器单独出现在某个篇章或乐段之中。而《地图》中乐队开始的前奏却以双簧管吹出,并且音色一改往日色彩,发出类似于笛子的声音,尖锐、高远,响彻天际。众所周知,笛子属于中国传统的民间乐器,而最原始的笛子是由人腿骨或动物腿骨所做成的,是一种祭祀用的乐器,具有浓浓的巫术烙印。随后,大提琴以低沉,哀婉的旋律出现,加上乐队强音不时的出现,呈示出的画面感好像无助的人类与愤怒的大地的对话。

谭盾用西洋乐器来表现民族乐器的音色,这对于中国原始的土著音乐肯定存在着音响上与文化上的冲突,但作者通乐器间这种巧妙地安排,完美的将远古与现代相融合。这一段前奏惟妙惟肖的演奏也就是为了推动情节而引出傩戏的出现,将表现出来人类如何去拯救族群,平息大地之怒而产生的祭祀—巫祭。

2.西方西洋音乐的融入

在远古时代的原始社会,人类的诞生最初并没有对自然造成什么影响,原始人类与其他动物的存在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完全靠自然给予为生,在强大的自然面前,人类不得不依附受制于自然,同时也要面临自然界中的危险。在原始社会,先民们对于种种不可解释的自然现象会产生畏惧心理,随着万物有灵观的产生认为想要拯救族群继续繁衍生息,就要通过某种方式来与自然界的神灵交通获得庇佑。继而产生巫师、巫术、巫祭。英国著名人类学家弗雷泽在他的名著《金枝》中提到“原始部落的一切风俗,仪式和信仰,都起源于交感巫术。人类最早是想用巫术去控制神秘的自然界,这显然是办不到的;于是人类又创立了宗教来求得神的恩惠;当宗教在现实中冶被证明是无效时,人类才创立了各门科学,以此来揭示自然界的奥秘。”由此可以看出原始人类最初掌握世界的方式就是巫术仪式。而人类使用巫术同时也产生了为巫术所服务的音乐—巫乐,随着时代的更替,部分巫乐发展为今天的傩戏,充分证明了艺术产生于巫术活动的需要。在《地图》中乐队表现的内容就是人类如何走出的自然界,傩戏是怎样产生的,这就是傩戏的先现。

(二)傩戏的出现

第一部分:乐队呈示部分

在《地图》乐队呈示部分中先由木管吹出,声音灵动仿佛巫师开场独白一般,打击乐开始慢慢加入,用中国的锣鼓和镲来代替傩戏中的伴奏乐器,这几种乐器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乐器,特点就有烘托气氛、渲染情绪的作用。戏曲中戏剧气氛、情绪、环境、情景,常借助于乐队伴奏的配合渲染,当管弦之声不足以表现时,便发挥它们特定的作用。很早以前鼓和镲便已经出现,至于鼓的使用初始可能用于围猎驱兽,大约到新石器晚期,鼓就起到壮胆和酬神、辟邪作用。再者,因其节奏与人的心跳相似,原始人便认为鼓具有通灵,通神作用。而在以舞降神、图腾崇拜的原始宗教祭祀仪式中,便把鼓列为祭祀乐器,巫文化就是从这里起步的。发展至今的傩戏也保留这一巫器的使用。

镲又名钹,民间叫做“镲”。源于西亚,流行于北魏。明清后成为戏曲的重要伴奏乐器是常见的打击乐器,历史久远表现力强。不仅在民族音乐、地方戏剧、吹打乐和锣鼓乐中使用,还广泛用于各族的民间歌舞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其音响洪亮而强烈,穿透力很强,善于烘托气氛,是各种管弦乐队和地方吹打乐队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击乐器。在《地图》乐队中使用镲就是为了渲染气氛,使音乐富有民间气息,更具有祭祀气势的效果。

乐队重现傩戏中的节奏,使整个乐队表演充满了浓重的巫术色彩。好像原始时期,祖先们为祭祀而用简陋的打击乐器进行的伴奏,增添了巫术的色彩与气氛。

第二部分:原生态音乐录像部分

《地图》影像中巫师的出现仿佛原始时期巫祭的开始。大提琴与木管的一前一后相互辉映,随着仪式画面逐渐强烈,加上整个弦乐组配合锣鼓的节奏,使气氛达到高潮。此时的音乐气氛就像巫师在忘我的境界里一边念唱,一边舞蹈,神灵附体,周围的人手里都拿着动物皮做成的鼓与石块相互碰撞而发出强烈的节奏,每个人都表现的异常兴奋。然后乐队随着傩戏的锣鼓点进入与录像中的演员合二为一,让视听效果更具有立体感,仿佛乐队奏出的就是巫乐,而录像中的演员就是巫师,此时此景就是在举行一场盛大的祭祀仪式,将巫术色彩体现的淋漓尽致。

随着大提琴solo 进入,ob 进入,c1进入,形成三声复调,乐器此起彼伏,相互交织结束傩戏部分。三声复调的出现犹如巫师告知众人祭祀仪式结束,巫师与族人再次膜拜天神集体祷念,虔诚伏地膜拜仪式完成。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地图》重点是以节奏为素材,主要伴奏乐器就是锣鼓和镲,在整个表演中烘托气氛,控制节奏配合演员整体动作,加上乐队整体的音响效果与影像中的演员一起完成了傩舞。在傩戏中锣鼓的节奏也是由多种节拍相互交替,其丰富的变化使它具有十分生动的表现力。大量的切分节奏使傩戏的表演更加具有律动性,威严性和隆重热闹的气氛。通过演员的表演,乐队音响的渲染,锣鼓、镲的配合,这样一场巫术祭祀画面完美的再现了人们的眼前,使人置身于巫术世界,充满了巫术的色彩。在艺术的起源中,巫术说认为艺术起源于人类的巫术活动,其哲学基础是原始社会的万物有灵观。英国著名人类学家泰勒在他的《原始文化》一书中最早提出艺术起源于“巫术”。他认为原始人信奉万物有灵的哲学,他们不明白人类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把世界看做一个神秘的领域,世上一切生物都有灵魂,山川草木、鸟兽虫鱼,都可以与人类进行灵魂交感。《地图》的创作使我们了解到傩戏是由傩祭发展而来的艺术,而傩祭就是一种巫术祭祀,是先民们通灵的过程。而谭盾通过特殊的艺术手法将远古巫祭与现代音乐相结合,展示出一种新的“现代巫术”艺术。由此,我们可以认为艺术与巫术是有着密切联系,但是艺术起源“巫术”的理论又不十分准确,因为原始时代的巫术活动都是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归根结底还是离不开人类实践活动。可是巫术于艺术之间又是密不可分的,巫术活动总是包含着像舞蹈、歌唱、器乐演奏等活动。毫无疑问,对于艺术的起源来讲,这种作为原始文化的图腾歌舞、巫术礼仪曾经延续了一个非常长的历史时期。时至今日,巫术说也影响着现当代艺术。所以,在谭盾的音乐风格里不仅只有《地图》具有巫化倾向,大部分作品都弥散着浓浓的巫术色彩,而这与当今以现代巫术为代表的全球文化寻根现象有着直接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同道.艺术理论教程(第三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M].连树声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

[4][英]弗雷泽.金枝[M].徐育新,汪培基等译.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谭盾傩戏巫术
非遗瑰宝·傩戏 王雪宁 绝版木刻 60cm x 90cm 2021年
软陶傩戏面具
圆的意味——解析谭盾之《圆》
《讲故事:中国历史上的巫术与替罪》
送餐的巫术经济学 精读
谭盾两部“非歌剧”的歌剧——《霸王别姬》与《马太受难曲》
池州傩戏面具在动漫角色创意中的应用
如何演绎谭盾《八幅水彩画的回忆》
中国傩戏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问题研究——以贵州傩戏表演文化为例
神秘的地索拉诺“巫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