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技术的传媒价值在教育中的认知

2015-06-01王爱胜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15年9期
关键词:价值信息课程

王爱胜

技术教育因为面向的是信息社会,而教学只局限于课堂教育,效益肯定要打折扣,甚至会留下太多BUG。在自传媒技术盛行、公共传媒日益互联的环境中,我们要如何面对技术在传媒领域中的价值教育,本次解码将用实例讨论。

信息时代的显性特征是信息,而信息的三大环节是信源、信道、信宿。信息技术作为现代信息三大环节的基本支撑,人们的生活因它而改变,但我们身在其中却缺乏对技术的传媒价值体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过多倾向于技术能力和信息素养方向,倾向于信息表达、加工甚至创新与创造,普遍缺乏技术在传媒方向的价值教育。传媒价值取向有很多,不论是从受众的角度,还是从发布者的角度,这都需要基于信息技术与信息内容深入融合的认知。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可能没有必要从传媒学或者从信息学过于深究技术在传媒上的理论,但在社会生活中对传媒价值的实例认知却非常有必要。

● 通过“参与”,认知技术在传媒中的“塑造”价值

公众传媒在因特网技术下,显然已经超越了电视、报纸、广播这样的单向传播,早已借助论坛、博客、微博、微信等自传媒得到立体拓展。但是,反观课程教育却非常惊人,因为学生的传媒意识一直是自发的,贴吧、论坛等成为他们信息生活的虚拟江湖。

任何传媒都是面向全社会的,至少也是一个可以随时膨胀的信息圈子,所以微博、贴吧、QQ空间、微信圈子都是一种辐射式的传媒平台,这里面都不能忽视技术的传媒价值。如果忽略这种传媒特征的环境,教育的着眼点很可能只在网络道德、网络礼仪这类说教上下功夫,而非运用网络技术力量身体力行。

通过项目式或主题活动式学习进行技术传媒的参与活动,特别要注重参与的持续性,如参与公益调查项目、家乡宣传项目、人文情感主题活动等。通过空间或圈子发表或转发,形成某一主题传媒内容的系列化;通过围绕一个主题核心活动采风、思考、讨论进行较长时期的持续参与,用公众传媒的关注优势形成合力;通过自我特长的塑造,结合技术进行图、文、视频等传媒集成,利用微博等表达、发布,日益完善,体现传媒面对公众的个人体现。

如此,简单地说就是要把拍客做成“社会观察”,把网络故事做成“情感在线”,在参与中提高传媒情操与素养,诸如此类的活动都是因为参与到一种基于技术的自传媒活动中形成一种自我传媒素养的塑造,逐步形成有责任、有判断力、善于合理运用传媒的技术、技能与素养。

● 用“设计”,认知技术在传媒中的“创造”价值

个体可以在公众传媒环境中充分表达,这是自传媒时代最显著的特征。在课程上简言之,就是以前我们过多面对Word等桌面信息加工,平面思维已经大大落后于新传媒格局下的网状信息表达趋势。目前,基于文字、图像甚至多传媒的在线编辑、发布为一体的平台,已经超越单一网站平台的线下写真创造、线上的“聚合”信息统一出口的模式,正在向在线创造、线上同步传播,通过微信、微博、视频网站等多种网络发布,形成“辐射”格局。传媒的放射性方向多,能量更巨大。

在网格化、辐射式的新传媒格局下,技术变得更多元化,表达路径也更加多维。然而,我们需要做的是根据新传媒的特点,回归内涵表达的深度价值,不能让形式掩盖了内涵。

通过众共的网络化生活环境,根据个性化的发展定位,在教育中引导学生的独立、自由和创造传媒价值,这是一种进步的传媒价值取向,区别于基于“参与”方式的“塑造自我”,更明显表现于“创造自我”。

借助STEM多种领域综合学习教育策略,在课程中提倡应用技术去发展自己的爱好特长,提高科学、人文素养。不再局限于一时的学习模仿,而是在持续的学习中创造。例如,3D打印的最终价值取向是“表达自我思维与设计的实现”,机器人最终价值取向是“用人工智能创意表达的制造”。即使是VB等传统教学内容,也要定位在深度思维的发展。由此,才能在形成自传媒表达时“言之有我”、“造福大众”。

改进后的学习活动,一学期或一学年,甚至一个学段,学生在自我兴趣特长领域,持续地关注、研究、发布、交流,让课程成为收获自我价值的一个平台,让技术传媒成为在表达、交流中自我价值的创造承载。

不论教授什么内容,采用什么形式,我们都可以建议学生采用电子刊物、公共号、易企秀等传媒形式进行学习成果的分散、共享,并作为自己学习成就得到彰显,在内驱力上也会进一步推进深度学习,激发创造欲望,提高创造能力。

如此,借助公众的传媒,把照相做成“艺术摄影”,把叙事做成“文学创作”等,把学习经历、活动感受做成“微电影”“数字故事”,在创造中展示自己、分享大众、相互共鸣,彰显“自我创造”的价值。

● 用“欣赏”,认知技术在传媒中的“审美”价值

毫无疑问,我们已经生活在信息社会之中,谁也无法靠屏蔽信息而保持自我的发展,以欣赏的视角面对公共传媒是最佳的方式之一。在课程上,我们由此将无法对很多事物给出既定的答案,特别是技术价值在传媒性质上的表现更具多元化。例如,对于图像处理,我们原来还在争议画图、PS的优劣,而现在天天P图、美图秀秀、美颜相机等多种更自由、更个性化的技术不仅功能强大,而且与云服务、传媒平台相连,指定学习软件的理由已经变得相当苍白。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技术的评判、对传媒的审美,尤其从欣赏视角,让他们学会利用信息传播表达、表现信息。

在以上的参与、创造等技术传媒的活动中,有一个方面是判断技术对传媒的一些审美特征。这不等同于技术用途适用性的判断,而是针对传媒特征适合及优势的针对性判断。例如,一些人在发布空间照片时,不考虑受众感受,一会儿发几张,一会儿又发几张,甚至挑选很多雷同的照片,让好友很烦。但我的一个学生虽然每天都发一些卖鞋子的广告,却每次都会加上一些幽默故事或者最新网络语言,这样给人以美的享受,网友不仅不讨厌他的广告,而且争相购买。这就是他对技术传媒审美的一种良好表现。

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下,音乐、视频、图文等传媒介质不一,审美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我们要特别注重欣赏人文情怀、社会责任、民族精神等普世的审美元素,技术因此会更有魅力。在认知上达到一种境界:学会欣赏别人,也学会被别人欣赏。

总之,关于技术传媒价值的教育认知还有很多,涉及社会功效、个人发展等多方面内容,我们在没有进行专门的课程教学下,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活动,尤其是结合学生的学期规划引导,可见性地参与、创造与欣赏,其中包含技术传媒元素、作品创意等。无论是个人作品还是小组作品,都需要通过网络展示进行公共欣赏与交流,在传媒中聚合更多的技术运用、创新思维、审美欣赏等丰富内涵,让技术的传媒价值得到综合性的认知发展。

猜你喜欢

价值信息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订阅信息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展会信息
自行车的发明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