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整合

2015-05-30付华

2015年1期
关键词:公司治理资源整合内部控制

付华

摘要:当前现代企业制度飞速发展,在以往制度的基础平台上演进出了更多的探索方式,主要是治理与控制的有效结合两个方面。本文旨在分析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出两者整合的有效意义,力图为现代企业制度探索新的发展方式,达到提高经营效率、有效规避风险的目的。

关键词:内部控制;资源整合;公司治理

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灵魂,企业的有效发展对我国国民经济的有序运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企业的经营涉及多方面学科知识,经济学、管理学、会计学、营销学等均对企业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本文从经济管理方面着手,对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进行梳理和研究,旨在探索我国企业发展新模式,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动力。

一、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整合的理论进展

企业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整合的理论研究是经济管理学专业中的热门话题,自从这种理论模式问世,就一直备受关注。所谓公司治理,分为内部治理和外部治理两个方面,一般来说,企业管理研究中所提到的公司治理都指公司内部治理,即治理结构。这是因为公司外部治理设计方方面面,但其主体都并非企业本身,而是宏观经济方面的内容,因此本文主要分析企业公司内部治理理论。在企业管理学术界,关于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关系主要分为两派,一种是“嵌合论”,即两者互相包含、相互依赖、密不可分,不仅在结构上互相嵌合,而且在内容上也相互对应;另一种是“环境论”,这种观点也存在两种分歧,其一认为内部控制应服从于公司设定的大环境,并以公司的戰略发展目标为前提进行整合控制,其目的在于保证企业各项数据的真实可靠性,其二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大环境的构成因素之一,这种说法认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究其根本,企业的本质无非是委托代理问题,因此两者是矛盾的统一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企业设置角度来讲,公司治理与内部整合的决策层不一致,即委托代理人不同。企业设置方面,分为三个层次,即权利人、决策层和执行层,公司治理处理的是这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内部控制所解决的问题是决策层与执行层以及执行层下属各部门之间的问题,从这个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清晰明了的看出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于联系。总的来说,高效的公司治理有利于内部控制的建立健全和有效执行,而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也能更好的提高公司治理的效率和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二、公司治理研究

(一)公司治理的发展

随着公司制度的出现,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首次出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放入现代企业中,即股东层与经理层的分离,这个现象激发了人们对公司治理问题的研究。到了20世纪60年代,企业中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矛盾加剧,许多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同时也是该公司的董事长,这种现象所引发的利益纠纷让更多学者加入了研究公司治理的队伍中。为此,从20世纪70年代初期到21世纪初,西方国家众多经济学家都在研究公司治理模式,目前已经探索出80多个治理原则,这些治理原则都各有所长,其中以英国1992年的《公司治理原则:分析与建议》最为著名。我国企业在20世纪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迎来了经济高潮,为了建立健全我国现在企业制度,规范公司治理,在2002年颁布了《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为企业管理和公司治理提供了框架性的指导制度,对我国公司、企业、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凡意义。

(二)公司治理在我国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地位

上文提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这种职能的分离是公司治理的实质,也是一个企业得以经久不衰发展的根本。然而,随着企业制度的进步和完善,企业已经从“两权分离”逐步走向“四权分离”,在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基础上,企业管理增加了决策权和监督权两项管理措施,这也是公司治理的进步意义之一。因此,公司治理不仅仅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一部分,也是促进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发展的动力之一,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三、内部控制的研究

内部控制在企业管理制度中出现的最初目的是规避风险,企业的风险来自内部和外部,而内部控制主要是为了有效规避来自企业内部的风险。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历史,时至今日已经经历了五个阶段,即内部牵制、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结构、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和全面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五个阶段。这段历史中极为重要的一份报告是COSO委员会提出的IC-IF框架,这份报告对内部控制进行了最为精准、权威的定义,可谓企业内部控制发展史上的转折点。

所谓内部控制,即企业决策层与管理层、管理层与各部门上下级之间的一系列管理控制活动,比如考察、规划、实施、监督等。与公司治理一样,内部控制的目的同样是为了企业的发展。在保障公司财务真实可靠发展的同时有效规避内部风险,而且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内部控制要素众多,企业要做到完善的内部控制必须对企业内部结构与环境极为了解。这些要素中最主要的有六个方面:环境要素、风险要素、控制要素、信息要素、沟通要素和监控要素。

四、企业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整合

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式研究《内部控制—整体框架》认为企业对待内部控制的态度可以归类为企业内部控制构成要素中的环境要素中,我国企业管理中也倾向于将公司治理的态度当做内部控制的环境要素对待。有了上述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进一步分析出二者的交集。

第一,有效规避风险和提高企业效益是二者的根本目的也是二者的共同点,究其本质,不论是公司治理还是内部控制,其作为企业发展的一种手段和工具,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企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二,从管理层方面来说,不论是管理层还是决策层,亦或是管理层中的上下级,其均为企业内部人员,这也是企业发展中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整合的立足点。试想企业内部所有人的利益立足点不同,每个人都在为不同的利益争取更好的制度,这种场景是无法想象的。因此,企业内部人员的利益一致性,也决定了二者的可整合性。

第三,企业中对内部人员的最大激励制度同时也是最大制约制度,给予成员股份奖励同时也让成员有了对企业发展的义务和责任,这种矛盾体现同时也是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的矛盾体现。本文认为,可以将公司治理的态度、进展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因素之一,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之后,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将会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本文对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关系探讨中,倾向于治理结构的调整和变化,这种观念基于企业中分权制衡结构的理念,究其根本是对公司决策层、管理层、监事会、董事会等机构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研究。这充分说明,企业制度的完善和企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各机构之间相互制衡就可以,更重要的是对公司治理的态度和内部控制的完善,人力成本和制度均衡,才能更好的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各个层级应当重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整合。

结束语

目前来说,我国企业发展理念中依赖性较强,对金融机构和市场的依赖性让企业忽视了自身发展的动力性。公司的有效运行和科学决策不仅需要各种外部环境、外部条件的相互配合,其发展的根本动力还是企业本身,合格优秀的企业不仅要创造良好的外部经营环境,更要协调内部发展。因此,企业应该将公司管理和内部控制双管齐下,致力于打造新型的企业发展模式。(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证券与期货学院)

参考文献:

[1]李启贤.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J].中国内部审计.2014(04).

[2]张缤月.公司治理与内部控制关系的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4(15).

[3]叶陈毅 黄明哲.公司治理角度下内部控制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4(12).

猜你喜欢

公司治理资源整合内部控制
少先队活动与校外资源整合的实践与探索
“五育并举”下家校社资源整合的价值意义
海外并购中的人力资源整合之道
智慧高速资源整合方式实践
公司治理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公司治理与财务治理的关系探究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