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问题研究

2015-05-30李雨松等

2015年18期
关键词:制约因素建议

李雨松等

摘要:随着全球范围内问题的出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必然出现生态化转向。此时探讨生态环境产业发展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生态环境产业概念分析入手,剖析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并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生态环境产业;制约因素;建议

一、生态环境产业

(一)生态环境产业内涵。目前学术界对于生态环境产业的概念尚未得出相对一致的说法,而对于此概念的理解,可以从生态环境和产业两个方面进行。关于产业,一方面,可以理解为其形成和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一种历史范畴;另一方面,可以理解为产业是社会分工形成的,介于厂商、家庭等微观经济组织与国民经济这样的宏观经济组织之间的一种经济范畴。生态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力量或作用的总和,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因此,可以从两个方面理解于生态环境产业。①生态环境产业是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保障和物质基础。在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止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包括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业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自然保护开发等活动的总称。②生态环境产业把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产业发展融为一体,将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在恢复生态和环境重建中发展产业,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实现区域内资源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将提供生态产品寓于物质产品的生产与价值实现之中。①

(二)生态环境产业特征。生态环境产业的丰富内涵决定了其基本特征不同于一般经济部门。第一,生态环境产业具有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性。生态环境产业具有一般产业的共性特征,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在物质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角度,生态环境产业就是一般的产业部门,而将人的生产实践纳入到自然环境中,考虑到人与自然关系时,生态环境产业已经超出了一般物质生产意义上的经济部门,同时把行业生产的环境效益与社会效益都吸收到了产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三者的统一。

第二,生态环境产业的公益性。由于其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三者统一,必然导致生态环境产业超越经济私有生产的竞争性,具有公共效益与私人效益兼顾的双重属性。生态环境产业主要从事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不会进一步恶化的各种经营活动,提供的产品是优质生态环境,是典型的公共物品。生态环境产业的很大一部分资金是由政府财政投入的,其产品的消费也具有不可分割以及非排他的特点,这也导致生态环境产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无法完全经市场化。

第三,生态环境产业的综合性。生态环境产业是一个跨部分的产业分布,渗透于国民经济各部门之中,形成整体、关联、系统的一个新兴综合产业。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生态环境产业与第一次产业在生态保护、设施农业、农产品绿色化、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的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资源减量使用和综合利用等领域发生交叉,在工业污染预防与治理、清洁生产、资源减量使用以及循环利用、绿色产品开发等领域与第二次产业发生融合,而与第三次产业发生关联的是在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工程设计、绿色营销、污染治理集约化、环境设施运营市场化、国际环境贸易等领域。

二、制约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一)资源环境因素。水资源方面,辽宁省水水资源总量偏少,全省除东部地区外的其它地方都属于严重贫水区,人均水资源量820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人均的1/3,世界人均的1/12,年际、年内变化较大,呈周期性丰枯变化,且水资源与人口分布、耕地资源的分布、经济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土地资源方面,辽宁全省土地总面积14.59万平方公里,辽宁人均土地面积为1.5亩,远低于世界人均土地面积。其中:耕地占28.1%,果、菜园地占4%,林地占38%,牧草地占2.6%。能源方面,辽宁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所在省份之一,其中有一批城市已经列入国家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能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左右。辽宁近二十年来的经济发展以重化工业为主,其中,高能源消耗、高污染物排放的行业占比较大,使得辽宁省的资源缺口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同时,传统工业化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已远超自然环境的生态承载力。

(二)技术因素。科技基础薄弱是中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瓶颈因素,辽宁省同样面临生态技术支撑后劲不足的窘境,很多技术还滞留于实验室,向下端产业化延伸不足。一是缺乏相关的生态技术;二是现有生态技术还存有一定缺陷;三是生态化技术及其产品大范围推广具有较大的难度;四是技术组合与衔接差,尚未形成完整的体系。

(三)产业因素。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辽宁省,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大,传统工业产业过大的结构仍然对现有生态环境产业发展构成制约,特别是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企业仍然占有很大比重。而具有高新技术的生态环境产业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不是十分明显。2012年,辽宁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仅为15443.1亿元②,低于同期其他省份。同时,一些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在生态环境技术与工艺结合程度低,生产设备相对陈旧,依然延续传统的生产方式,造成污染物质的大量排放。

三、发展辽宁省生态环境产业的建议

(一)调整经济产业结构。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重要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而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发生转变的重要途径。辽宁应从本省产业结构的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做好用高新技术对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产业的改造升级,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技术水平;二是加大发展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效益的产业;三是做好由工业制造、资源开发等传统产业拉动经济发展的模式,转变为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生态环保模式。

(二)依靠生态科技驱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正确性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已经得到充分检验。同样,在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依然是强劲的推动,其中生态科技的进步尤为重要。辽宁省应该充分发挥科技存量优势,依托雄厚科研实力,加大环保技术研发力度,提高生产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建立与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的合作的生态科技驱动模式,促进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三)完善生态产业市场。市场具有高效配置资源的功能。生态环境产业的发展同样离不开生态产业市场的参与。辽宁省要加强国际与国内的合作,从促进生态产业发展的角度,开放生态产业市场,高效调配生态产业的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使市场生态环境产业中的企业在合作与竞争中求发展。

(四)加强政府引导规划。政府宏观调控有助于消除生态产业市场在资源调解过程中的滞后性、盲目性,增强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目的性,能够有效避免产业发展的重复、扎堆、过剩。一是政府制定生态环境产业发展路线图,整体上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二是加大对生态环境产业发展的宏观调控力度,重点检查对规划项目落实情况;三是根据执行情况的反馈效果做出及时调整,保证经济、社会和环境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学院)

参考文献:

[1]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2]焦朝霞.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 对外经贸,2013,01:36-38+103.

[3]张军涛,傅小锋.以生态产业推动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与发展[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4(2):74-77.

[4]党咨文,尹健,安玉兴,等.辽宁发展低碳产业建设生态文明的对策建议[J].辽宁经济,2014(7):22-23.

注解:

①薛占海.生态环境产业研究[M]. 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

②焦朝霞. 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竞争力及影响因素分析[J]. 对外经贸,2013,01:36-38+103.

猜你喜欢

制约因素建议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我的学习建议
高考二轮复习的几点建议
我国乒乓球运动消费的制约因素探析及对策研究
浅析制约阜阳市校园足球发展的因素
论城市社区体育的制约因素及对策
武汉市部分高职高专院校足球课的开展现状及制约因素
关于惠城区发展农业的调研报告
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发展制约因素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