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科普信息化人才能力需求

2015-05-30侯琦婧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新媒体

侯琦婧

摘 要:顺应科普信息化的发展趋势,对科普人才及科普从业者的需求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发展而改变,大力推进科普信息化,让科学知识在网上流行,适合网络科普发展的人才需求和匹配是关键,科普人才能否较好地运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做科普,实现科普信息化,才能更好地解决的问题。该文从现行科普人才培养方式及科普创作、科学传播现状出发,认为科普信息化人才所具备的主要能力主要是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能力、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

关键词:科普信息化 科普人才 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31-01

科普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科普信息化建设,对于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引导广大公众理解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大意义,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

2007年发布的《关于加强国家科普能力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适应市场化进程和现代化传播业发展的需要, 在高校设立科技传播专业向,跨学科培养一批科技传播、科普创作和理论研究的创新型人才。”2013年以来,互联网的发展之迅速,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急速发展变化,为提高我国科普信息化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和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对科普人才的培养及需求提出新的要求。而科普人才培养是为社会服务的,并且要顺应互联网时代对科普信息化人才的需求变化,那么现在我们需求什么样的科普信息化人才?

1 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

该文所说的新媒体,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等传播渠道,以电脑、手机及其他数字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体形态。特别是以微信、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真伪难辨,朋友圈及微博粉丝关注将信息进行了二次组织和传送,传播自由性、随意性强的网络生态中谣言泛滥、知识盲点多、缺乏权威声音等特征,对科普工作来说,无疑增加了难度。在科普信息化进程过程中,如果缺乏新媒体运营技能的人才,无疑会一定程度上阻滞科普工作的总体进程。

对照新媒体运营较好的互联网企业,其对新媒体运营人才是要求应聘者知识面广,关心热点新闻,有良好的编辑功底,熟悉互联网,善于科普资源合作拓展,兼具内容选题及产品策划,并善于组织线上线下活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具备新媒体科普运营技能的人才,应该充分认识并利用新媒体本身的特性,如信息量大、便捷性强、大众参与度高、传播速度快、随意性强等,能使用微信、微博、微视、APP、网站等互联网工具,善于分析数据、监测舆情、设计用户体验、巧用活动及互动等,改变传统的科学传播方式。运营人才集传者与受者于一体的运营方式,需善于对社会热点快速反应,及时有效甄别冗余伪信息,善于运营科学家、科普专家等精英资源,把握话语权及信息流在网络世界里的导向,用多方求证、公益科普的态度,把握权威科普力量对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净化影响,拓展科学传播的速度和广度。2010年开始,中国科协开始面向全国、面向未来,跨学科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的科普人才,希望在2020年,培养和造就一支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素质优良的科普人才队伍。这支科普人才队伍里面,注重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普人才,在媒介变化和科技发展如此之快的2013年及之后,复合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培育适应新媒体、跨媒体的科普新媒体运营人才,以适应网络传播的快速变化。

2 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能力

在现有全国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试点工作中要求,科普人才需要具备一定的科普写作能力,能够根据科普场馆教育活动的特点,开发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教材,并能够熟练掌握实验制作方,能够把概念、知识点等转化为教学实验器材和课件。

现阶段的科普人才,既要具备学科专业知识,还要对教育学、心理学、博物馆学和艺术学等方面知识有一定的掌握,要求专业知识与科普知识相结合,属于知识型的科普人才。在新媒体环境下,知识型科普人才积极转变,更加适应科普信息化要求,将知识型科普内容转化为符合网络科普传播的内容。2012年,教育部对我国本科专业新闻传播学类新增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色专业,凸显了互联网时代对网络传播人才培养的重视。科普信息化是为了让科学在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上流行起来,起关键作用的是科学传播的人才配备,科学传播型人才需具备以下三种能力:一是知识的碎片化能力,能创作出适合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片段化、连续性、活泼语境的内容;二是公众导向型的创作能力,能从公众关注角度找到科普热点,从而引导科学传播的舆论导向;三是多媒体融合形式的创新能力,能在文字、图片、微视频、动画、交互页面等各种多媒体形式下切换创作,让内容形式更加多样、丰富。

3 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

新媒体传播速度之快,要求新媒体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能够在短时间内完成新闻信息制作把关与传播,新媒体人才培养的专主要体现在能够把新闻传播理论与新媒体技术进行完美的结合,创造出有价值的新闻作品,满足公众的科学信息需求。科学传播的创造性思维素养,需要具备适应传播渠道变化,从以前的单一渠道到多渠道;适应媒体整合形式的变化,从富媒体到全媒体;具备“口碑传播”的策划能力,在整合营销传播时代,通过优质科学内容的口碑传播,能极大程度影响公众的态度和行为,对提高组织信息传播能力和效能起着重要的左右。

4 结语

探寻科普信息化科普人才发展新思路,共谋网络科普人才培养模式的新方向,促进科普信息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注重移动互联网及互联网的微传播人才特质,以新媒体为导向的科普才培养路径亟待变迁与改善,规避人才进入社会的固步自封、停滞不前、脱轨市场的状态,以更好地适应科普转型的需要与更替。

参考文献

[1] 李源潮.提高科普传播水平,加快推进科普信息化[J].中国科技产业,2014(2):8.

[2] 潘文.浅谈科普人才的跨学科培养.科技创业家,2014(4):236.

[3] 吴秀圆,王玉琴.信息社会科普传播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3(7):90-91.

猜你喜欢

新媒体
融媒体时代提升电视新闻传播的舆论影响力
新形势下精品图书的内容策划与艺术设计创新
报纸副刊的传播意义与运营策略研究
真我与偶像:新媒体语境下的明星与粉丝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政府危机公关中的新媒体传播机制透析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