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行政视角下地方政府行政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2015-05-30刘海棠

科技创新导报 2015年18期
关键词:建设思考

刘海棠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中的重要一环写入党的十八大报告,其重要性可见一斑。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建设飞速发展,但是污染越来越重加重,很多地区只注重GDP和经济效益,不惜以破坏生态为代价,当前的环境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政府在治理生态环境问题上理因有所担当。该文从行政文化入手,试图破解现行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弊端,探讨生态行政文化的建构,努力为生态文明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

关键词:生态行政 行政文化 权利价值 建设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6(c)-0208-02

1 生态行政的提出与行政文化创新

十八大报告首次单篇描绘了生态文明并且提出了要建立“美丽中国”,“美丽中国”当然是一个诗一样的概念,只有通过努力才能实现。目前我国的生态问题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境地,有待修复,执政党对此有高度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毕竟“生态环境”如果不行了,其他的都会失去根基,“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在此背景下,“生态行政学”“生态管理学”应运而生。高小平教授首次在中国学术界提出了一个新的学术概念——“生态行政管理”。认为生态行政是指政府按照统筹人与自然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遵循经济社会的规律与生态规律,对生态环境依法行使管理权力,全面确立政府加强生态建设,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安全的职能,并实施综合管理的行政行为。

除了破除制度与技术上的难题之外,生态行政的建设关于文化思想的创新同样很重要,若想防止文化堕落现象造成的不良影响,必须文化观念和制度双轮驱动。

所谓的行政文化,指的是人们关于行政系统的价值观念和由此价值观念所影响或决定的行政组织及其成员所普遍具有、遵循的行政模式,在行政人员心理结构当中长期积淀的态度、思维模式、行为取向以及价值观念是其核心。行政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各个时期由于所处历史环境的不同,其行政文化的特征也是不同的。所以行政文化必须随着政治生态、行政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相应的改变,也就是要实现行政文化的创新。

2 现阶段地方政府行政文化的弊端

2.1 法律体制有待完善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其行政法制建设取得的成绩很大,可是相对于我国不断发展的经济水平,还无法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封建思想的残余还相当浓厚。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法律观念的缺失。基于我国的历史原因,“人脉社会”的影子在我国随处可见,比如“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等。第二,法治观念的缺失。因为法治观念必然会因法律观念的欠缺而导致欠缺,“人治社会”的存在导致了“人脉社会”的形成。“人治”高于“法治”,依旧是旧社会时期老一套的“一言堂”作风、“家长式”管理等等。第三,法制前瞻性的缺失。法律体制由于法和法治观念的欠缺而造成其完善的滞后性,不能与时俱进,并且法律体制的完善必将被处于“人治社会”的“既得利益者”处处抵制,特权阶层将法律变成了他们的私有财产,并由权力所控制,与时代发展完全相背离。

2.2 权力价值有待完善

此外,我国《宪法》规定,我国的一切权利来自于人民、属于人民。可是由于法律体系的缺陷而造成了一系列不良后果,而现实生活中公民往往选择的是敢怒不敢言,导致对于整个行政体系的不满意。权利价值的缺陷具体体现在:第一,权利扁平化的缺失。由于封建制度留下的封建残余,“官本位”观念根深蒂固,上级官员“一言堂”,下级官员的“惟上”情绪,严重脱离人民群众,缺乏服务观念,特别是近几年来不断发生的突发性群体性事件、暴恐活动,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稳定。第二,价值理性化的缺失。贪污腐败一直以来是我党的一项顽疾,关系着我党的生死存亡、威胁着我国政治的有序发展。“为人民服务”成了纸上谈兵的一句空口号。行政人员首创精神的发挥与全面人格的形成受到这种屈从、媚上、中庸与依附的价值观的严重影响,造成政府部门的公共管理职能无法高效实施。

3 生态行政视角下地方行政文化建设的路主要路径

3.1 打造现代生态文化,形成良好的生态文化环境

社会大文化影响着行政文化的培育,所以若想建立生态型行政文化,在全社会培育、构建一种生态文化是首要任务,或者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谓的生态文化,是指人与自然,也包括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思想,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扬弃,也更加体现出了一种人与自然,也包括人与人的一种和谐关系。它除了包括生态意识与生态观念,还包括生态伦理、生态思维、生态价值、生态道德等,在调整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它是思想理念与方式方法的总和。

其实自然生态是有价值的,根据《自然》杂志的报道,每年大自然创造的价值总和比全人类创造的总价值还要多,所以我们应当树立生态价值观,摈弃“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主义,建立“尊重自然、呵护自然、善待自然”,按照自然规律行事实现人类价值的文化。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建立绿色学校、助推科技创新、公益广告宣传、开展绿色教育、加强绿色交流与合作,采取各种积极的措施激励公众、企业将其生产生活方式转变,指引人们树立生态意识,同时加强生态道德和生态修养的培养,协助人们协调好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使人类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时受到伦理道德的约束,推进可持续发展。

3.2 培育除政府之外的各种的生态管理主体,营造良好的生态社会环境

随着市场在资源配置中主体地位的增强,以前的那种政府主导型生态管理模式已经不再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而以政府为主导的单一治理主体被以企业、社会、第三方组织和公民等的多元治理主体代替,在环境治理方面将会取得更多成效,所以政府如何引导社会广泛参与生态治理全过程就成为关键。建立生态型行政文化应在一定范围内培育和开发一定的生态市场;壮大生态公民社会,培养公民的生态意识,引导公民参与生态管理全过程;支持生态企业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并引导其参与生态管理全过程;鼓励公民积极参与到生态管理过程之中、提升他们个人的生态责任意识。

常言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创建生态行政文化的必要条件是加强社会监督,要将政府管理公共资源环境的权力和行为接受社会、媒体和群众的广泛监督,保证在阳光下运行权力,推动政府真正实现生态行政。因此,培育并壮大多元化的生态管理主体,既有利于实现生态合作治理,又有利于有效监督、约束政府生态治理活动,从而使生态行政文化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推进。

3.3 建立、完善相关的行政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生态制度环境

首先,我国生态管理法治化的进程有待加快,相关法律法规有待完善。我国现行法律中规定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目前生态保护工作的需要,主要问题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处罚力度过轻,特别是对于有些不法企业的处罚过轻,起不到震慑的作用。所以需要制定和完善、修改相关的生态法律法规,强化生态执法力度,对于那些违法企业与官员一追到底,建立终生追究制。

其次,政府要变革不适应生态环境的政府管理体制与管理方式,强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协同与配合,强化“一把手”直接抓生态工作、制定具体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标。包括生态环境监督制度、可持续开发报告制度及评估制度等,战略性生态评估要在全国性范围内推行,对于地方层面,还要以规划性环评和区域性生态环评,微观上,再增加以建设项目环评,特别是要对当地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实行听证制度。

最后,倡导以绿色GDP为主的官员选拔任用、绩效考核体系。一个国家或地区真正的经济情况不能由GDP指标全面真实的反映,原因是它不包括环境和生态因素。绿色 GDP是扣除环境污染的损失、保护环境资源的支出后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对唯GDP指标的一种修正。推行绿色GDP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有助于地方政府官员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防止盲目发展,急功近利的行为发生。

推行以生态补偿为主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我国的生态补偿制度还有待完善,其中主要问题是生态评估的标准不统一、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所以必须通过多种渠道来健全现有生态保护制度,完善我国生态补偿制度中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明确政府官员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权力和义务,实行损害赔偿制度。通过源头严防、过程严管、后果严惩等一系列的相关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来规范政府与企业的行为,为生态型行政文化的建立营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参考文献

[1] 张金鉴.行政学理论[M].台北:三民书局,1982:292.

[2] 陈付龙.当代中国公共意识的生成机制探微[J].甘肃社会科学,2011(2):175-178.

[3] 张康之.走向现代化的行政价值选择[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06(6):62-64.

[4] 黄爱宝.生态型政府“初探”[J].行政学研究,2006(1):56-60.

[5] 高小平.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生态行政管理[J].中国行政管理,2004(5):45-49.

猜你喜欢

建设思考
关于加强国有煤矿三高队伍建设问题的思考
提高企业纪检监察工作能力建设的思考
新时期高速公路政工队伍建设的思考与实践研究
高职院校外聘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及思考
浅谈英语教育的建设思考和改革策略
秦皇岛市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
现代化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
高职高专院校校本师资培训建设的思考
关于建设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