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2015-05-30张道明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5年2期
关键词:几点思考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张道明

【摘要】 新课程强调教学方式的改变,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相较城市,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明显存在一些问题. 本文就目前农村小学教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几点思考,期盼社会、学校及教师能形成教育合力,以改进农村教育,促进孩子全面健康成长.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教学方式;几点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究竟如何开展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广大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做了许多积极尝试与探索. 绝大多数一线教师对新课程基本理念内涵的解读、对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对数学评价标准的把握、对如何在常态课堂中开展真实有效的课堂教学等依然感到困惑、茫然、盲目和盲从,致使在教学过程中虽竭尽全力贯彻新课程理念,却往往产生偏颇、肤浅、不到位或过度等现象,造成课堂教学整体运行的无序、无方和无效. 对于广大农村小学数学教师而言,更多渴求的也许不是“做课”的能力与艺术,而是如何科学把握数学课程内容的本质. 本人拟就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以作引玉之砖.

一、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是一名农村小学数学教师, 近十几年来,本人多次亲历县、市级小学数学“优质课”(选手大都来自农村)“观摩课”教学活动,观摩了100多节课,也确实目睹了许多创造性的优质课. 但是,观摩活动课中也暴露出一些突出问题,特别是县、乡镇教学活动观摩课.

1. 课堂教学目标偏执化

课堂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和指南针,一节课课堂教学目标偏了或者错了,这节课的方向也就错了. 一节课怎么上,首先要考虑教学目标的确立. 在本质上,课堂教学的具体呈现形式是由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来决定的. 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有时会出现目标定位偏执的问题. 这一问题反映在课堂教学上就是:老师每节课只是在力求完成教材的任务,而不是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表现为教学中,教师占据了课堂的绝大部分时间,导致教学中的教师中心化. 一节课中教师的说话、活动时间占了课堂的一大半,为板书而板书、为演示而演示. 反映在教师的态度上就是生硬急躁,为教学而教学. 事实上,学生只有通过自主建构学习,扎实地掌握基础知识,并能够形成较为熟练的技能,才是我们衡量一节好课的重要尺度之一.

新一轮课改强调,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而作为课改推行的主体——农村教师已经习惯了.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认为教师的任务是尽心尽力地教,竭尽所能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于是,以教师的“提问”“谈话”为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串讲和分析的“红领巾教学法”,还被广大农村教师沿用. 也不管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达到,照直地上下去,甚至出现偏执. 不久前,我听了一节校内公开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 执教老师从“我们想组织600名同学看电影,电影院一共有24排,每排26个座位”的生活信息开始,启发学生提出“电影院的座位坐得下吗?”的问题. 在列出26 × 24的算式后,引导学生能否利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的问题. 学生们积极开动脑筋,巧妙地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提出26 × 8 × 3,26 × 6 × 4,26 + 26 + … + 26(24个26相加),26 × 20 + 26 × 4等计算方法. 在学生交流各种计算方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最后一种计算方法引出竖式,介绍竖式计算的过程和方法,这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 之后是巩固练习,内化竖式计算方法,但教学时间已所剩不多……很显然本课在自主探索算法的过程中用时较多,导致后面练习时间不足,因而有一些学生在用竖式计算时出现错误,没有过关. 造成这样的结果就是教学目标定位偏执化. 只注重文化知识的教学而轻视了学生学习习惯、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等. 可是就同样的教学内容,我还听了另一位教师迥然不同的上法. 他把本节教学重点放在掌握计算的算理和算法,因为计算技能的形成则可以在日后的教学中逐渐习得. 教学中,我们在潜意识里期望的教学效果是既能让学生经历自主建构的过程,又使计算正确率达到令我们满意的水平. 如果鱼与熊掌不能兼得,那么,教学目标要明确化.

2. 课堂教学方式形式化

课堂教学方式反映在课堂教学模式上,是在研究教而不是在研究学. 也就是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完全是由教师来安排教学程序,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做好一切准备,无须学生更多的思考. 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茫然的状态,只为教师的教学做一些活动.

(1)教学过程表面化

让我们一起来看“圆的面积计算”的教学片段:把一个圆形纸片平均分成若干份,沿半径剪开后拼成一个宽等于半径,面积不变的近似长方形. 如果这个长方形的长是6.82厘米,圆形纸片的面积是多少平方厘米?老师先让学生齐读了一遍题,接着就在台上不停地讲解,学生没有思考的空间,学生个个就像呆鸭子,直直地坐在位上听着老师在“灌”,形式呆板,没有启发性,师生、生生没有真正动起来. 当前,虽然多数老师已经认识到,数学学习应该重视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但是,我们比较熟悉或者能够把握的仍然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知识技能目标,如让学生学会一种运算,能解一类方程,知道一个性质,对于需要学生亲身经历才能实现的过程性目标,则普遍感觉摸不着边际,认为学生什么“实质性”的东西也没有学到.课堂中这种“过程”由教师讲授或演示,学生的学习由原先的“听结果”“看结果”变成了现在的“听过程”“看过程”. “过程”在这里仅仅停留于字面意义而已,学生的学习更多的依然是记忆.

众所周知,数学教材是数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如果我们仅仅是照本宣科,不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发生、形成和发展过程,他们获得的与知识内涵、外延密切相关的信息量就会大大消减,从而出现直觉不准、分类不清、联系贫乏、记忆痕迹模糊等问题,其结果必然会降低学习的质量,影响知识理解的深刻程度和洞察错误的敏锐程度,甚至在解决问题时遭遇困难.

(2)探究过程自由化

来看“整数除以分数”的教学片段:有4米彩带,每■米剪一段,可以剪成多少段?教师为了体现知识是由学生自己探究得来的,面对学生的“七嘴八舌”就是不开口,依旧放任学生继续自由探究下去,十多分钟过去了,学生还不断有新的发现. 自主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教学活动应当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但我们中的一些老师对学生主体地位的理解存在偏差,认为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越“放”越好,导致学生的探究盲目无序,耗时低效,使自主探究成了点缀课堂的“花瓶”. 自主探究活动强调学生的自主性,但不变意味着让学生盲目探究,随意交流,不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点拨. 相反,学生的自主探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时时分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在思维障碍阻塞处点拨,在认知障碍处疏通,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学生的探究取得成功. 此例中,老师可以在第一名学生回答后及时点拨:“你的想象真科学,那你能不能使除数变得更简便一些呢?”从而使学生发现,当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除数的倒数,将除数转化为1时,计算更加简便. 最后,引导学生将算式计算的步骤进行简化,从而得出整数除以分数的方法,即转化为整数乘这个分数的倒数. 通过这样的引导,既保护了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正确的轨道或促其顿悟,使学生的探究过程由曲变直,更有实效.

二、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 注重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学生学习的数学应是生活的数学,是他们自己的数学. 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以课本为依据的. 人们习惯地认为,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知识,课本几乎成了教育的全部. 其实,课本中的数学只是生活数学的一种影射、提取、概括和应用,它无非是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视觉,搭起了一座平台. 它只是喻示,任何现实的、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都可以成为数学学习内容,都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而那种脱离学生熟悉的情境和生活经验的教学内容,学生学得越多,生活能力越低. 基于以上认识,在构建新的数学课堂时应以学生日常生活为起点,而不应该以学生对正规、抽象的数学概念、公式的学习为起点;在选择数学教学内容时,应该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选择一些与他们现实生活相关的知识,传授一些实用技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生活. 变书本数学为生活数学,为学生自己的数学.

2. 注重强调探究活动过程

探究学习是新课标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探究活动是学生的一种需要,一种发自内心的探究欲望,是确实有探究必要的选择,而不是教师认为什么时候探究就什么时候探究. 实际上不少教师对“探究”还不清楚. 第一,探究是一种理念,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果. 第二,要防止伪探究,就是不能将太简单的命题或是在结果已告知学生的情形下进行探究活动. 第三,探究活动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良好习惯. 教师在教学时要给学生创设探究性的问题,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考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自由驰骋. 探究之路总是充满艰辛的,正因为如此,探究的过程才更有魅力. 探究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参与数学学习的目的和自觉行为. 只有学生以积极的状态参与数学活动,教学才有效. 课堂上那种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的学生活动不一定是探究活动,探究活动最本质的特点就是让学生“动脑思考数学问题”.

3. 注重变教数学为做数学

实践证明,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采用传统的“知识—应用”模式,试图让学生学会了知识再去用,“装满了知识再去行”是行不通的. 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中直接接触多种事实,让他们用自己的思想做实验,这样才有可能使他们在心灵上获得种种深刻的印象,从而获得实际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实践中学. 如教学“9加几”时,可以设计如下教学步骤:(1)摆一摆,看看9加2等于几?(2)说一说,想一想:9加2等于几是怎么摆的?如果不摆学具,你会算吗?9加几是抽象的,计算方法也是抽象概括的,也许学生在计算9加几等于多少没有困难,但是要概括计算的方法(如凑十法)还是有困难的,而要概括理解多种算法更是困难. 如果采用以上的教学策略,先把抽象的数学知识外化,让学生操作,再是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操作步骤,然后从外显活动中提炼出操作活动所反映的数学知识,形成学生自己的认识结构. 从而达到“做”中学的目的.

总之,我国农村小学数学教育任重道远,其成败与否事关我国教育事业发展. 因此,从国家到地方、从学校到每一位教师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将它作为一个战略任务来抓,以形成教育合力,促使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呈现出突破性进展. 一切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着想,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让儿童怀着对知识、智慧、生命乃至精神的需求去热情体验数学、享受数学和再创造数学,当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所需追求的文化品格!

【参考文献】

[1]程会海.新课理念下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数学教学研究,2006.

[2]雷玲.好课是这样炼成的[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郑金洲.课改新课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4]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几点思考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
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思考
关于高校教务管理工作的几点思考
漫谈如何搞好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农村小学作文教学策略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农村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有效策略探研
基于学生主动学习意识培养的数学教学方法研究
注重交流提升数学学习广度和深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