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化学教学中的导课艺术

2015-05-30车光兰

中国市场 2015年27期

车光兰

[摘 要]文章从联系已知,温故导新;聚焦生活,顺势导入;设置矛盾,质疑导入;激情启趣,因势导入;设疑布阵,造成悬念;补充材料,搭桥铺路;演示实验,直观导入七个方面阐述了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导课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温故导新;质疑导入;因势导入;造成悬念;搭桥铺路

[DOI]10-13939/j-cnki-zgsc-2015-27-297

1 联系已知,温故导新

这是一种最经常使用的导课方式,又称提问导课法。即在讲授新课开始,先由教师联系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向学生提出1~2个问题,从“温故”出发,在复习已知的基础上,激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欲,自然导入新课。

提问导课要注意所提问题准确而恰当,巧妙而富有启发,与新课密切联系,既不太难又不十分容易。准确、鲜明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一经提出,就会唤起学生对过去所学知识的回忆,积极进行思考。此刻,教师的“搭桥引路”,指出对问题的深入探求,就是将要学习的新课,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2 聚焦生活,顺势导入

巧用生活素材导入新课,使学生感到真实、亲切。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把学生的学习引入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用化学的眼光观察世界,在生活中学化学、用化学,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知识的价值;能有效地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是激发和维持学生课堂学习动机的不竭源泉。

例如:在讲“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从所用课本的纸张几年后发黄及田间劳作者头上所戴的秸秆草帽在阳光的照射下逐渐变黄引入;讲“氯气的性质”时,从家用的84消毒液和漂白粉引入;讲“盐的水解”时,从蒸馒头的发面过酸用碳酸钠去除面团中多余的酸导入。

3 设置矛盾,质疑导入

通过设置一些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相矛盾的情景来导入新课,可使学生在左右为难之中产生强烈的急需解决矛盾的愿望。

例如:在讲“分子间有间隙”时,问学生100+100=? 学生答等于200,然后在黑板上写下:100+100≠200。学生个个疑惑不解,接着演示实验:100ml水与100ml酒精混合总体积不等于200ml!一筐苹果与一筐小米混合,体积不是两筐!实验事实使学生心中矛盾更加激化,带着解决矛盾的激情进入新课。

4 激情启趣,因势导入

为了增强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积极性,教师在讲课之前,可先设计一段导语,或精选一则寓言故事,或朗读一首诗等,作为开讲的引子,用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

例如:讲“碳酸钙”时,先引入明代诗人于谦的名诗《石灰吟》进行朗诵:“千锤百炼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接着再介绍我国著名风景区北京的云水洞及桂林的七星岩形成的史地知识。科学性和艺术性融为一体,别开生面,引人入胜,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5 设疑布阵,造成悬念

上课开始,教师先有意设置一个带有启发性的疑问,而又不直接说出答案,而求得引起学生的思考,造成悬念,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新教材的浓厚兴趣。

例如:化学教师讲苯时就是利用悬念引入的:1912—1913年间,德国在国际市场大量收购石油,很多国家争着与德国交易,有的还尽量压低价格,但德国却只购买婆罗洲的石油,急急忙忙运回德国。由此看来,德国人购买婆罗洲的石油必然是别有用心的。德国人安的什么心?令人奇怪的是揭开谜底的不是政治家而是化学家。化学家在对婆罗洲的石油化学成分进行分析之后,马上警告世人:德国人准备发动战争了!化学家根据什么破了这个谜?如何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家要想知道这个谜,今天学好新课就知道了。

又如:讲“原电池”时,先用电流计测定一节电池的导电性。学生窃窃私语:不看电流计的指针偏转,也必然是导电的。然后将铜片、锌片平行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而且用导线连接通过电流计。问学生:“指针能偏转吗?” 实验结果发现:“指针也发生了偏转”。这时学生的思维及求知欲立刻激发,产生了一连串悬念,“指针为什么偏转?”“难道产生了电流?”“怎样产生的电流?”等等,使学生急于寻求根底,自然置身于学习情趣之中。这样有关原电池知识的传授也就水到渠成了。

6 补充材料,搭桥铺路

在讲新课之前,先引出一些必要的材料,作为深入理解新内容的铺垫。材料引述的好,不仅补充了学生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能产生集中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

例如:学“有机物”时,学生对无机物知识已很熟悉,但对有机物却不甚了解。讲课之前给学生补充有机物的发展史。生命力学说认为:有机物只能从有生命力的动植物体内提取,不能从不含生命力的无机物中制取。而1828年德国化学家乌勒蒸发氰酸氨溶液制得尿素,1845年德国化学家柯尔柏从元素合成醋酸,1854年法国化学家别泰罗制得脂肪等发现,使生命力学说遭到破产,有机物与无机物之间不可逾越的鸿沟消失了。通过有机物发展史的介绍,不仅使学生了解有机物的发展,丰富了感性知识,而且也初步明白了“科学来不得半点马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等哲理。

7 演示实验,直观导入

演示是教师讲课之前,将实物、标本、挂图、模型等教具,陈示给学生看,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由教师或组织学生先做一个与所授内容相关的实验。利用演示、实验,通过直观导课,在化学教学中使用较多,它体现着“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的精神。

为了提高导课艺术,设计导课方式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要紧扣教材内容进行导课。讲究导课艺术的唯一目的、导课方式好坏的唯一标准,是看是否集中了学生学习新教材的注意力,是否激发了学生对新教材的求知欲。其所以需要导课,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教材服务的。如果离开这一目的,脱离新教材的内容的需要,不管怎样耍花样,都是舍本求末,劳而无益的。

第二,导课要有启发性和趣味性。讲授前,之所以要讲究导课艺术,是为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利讲授新课。如果导课内容平淡无奇,干巴巴、硬邦邦,毫无一点情趣,怎能激起学生的兴趣?所以,趣味性是导课的重要要求,当然应该是趣味性与知识性的和谐统一。既富有趣味,使学生兴趣盎然;又在兴奋的情绪中,给学生以科学知识的吸取,使其认识上受到启发。因此,知识性、启发性是导课的灵魂。

第三,导课时间要短。中专一课时只有45分钟,导课占时太多,定会影响新教材的讲授。导课占时多少合适,不能统一规定,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但不论采取何种导课方式,一般不应超过5分钟。

总之,导课是一种艺术,富有机变性和灵活性,即使同一个年级,同一本教材,由于教师的教学风格不同,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导课的方法也不一定相同,教师应根据教学的具体条件灵活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