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探析

2015-05-30董姣姣

2015年25期
关键词: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镇化

作者简介:董姣姣(1989-),女,汉族,河南信阳人,硕士学历,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研究方向: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摘要: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加快户籍制度改革”的部署,受到了社会的高度关注。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是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的重点改革,是推进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的一项重大任务,是实现亿万农业人口转移的一项重大举措。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二元户籍制度,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剥夺了公民的平等性,阻碍城镇化进程、阻碍经济发展等弊端,从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所面临的城市承载力不同、户籍附着利益大、相应福利政策滞后等揭示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难度大的境况,简单探析了我国户籍制度改革应该依照因城而异,因地制宜、促进城镇化建设、完善相应法律等策略法规来逐步进行。

关键词: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镇化

一、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的弊端

(一)城乡二元户籍剥夺了公民的平等性

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形成于计划经济时代,将公民分为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中有一定的滞后性。我国的户籍制度是我国很多歧视性政策得以实施的依据。例如,在教育方面,不同城市户籍的学生,面临的竞争是不平等的。在就业方面,很多城市招录公务员、一些公司招录职工,都会倾向于有本市户籍的应聘人员。农民工为城市服务多年,并不能享受和城市户籍同等的待遇,子女上学问题往往难以解决,这都有碍公平。

(二)阻碍城镇化进程

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城市化率逐年上升,但我国人口基数也在增大,我国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对农业现代化及农村人口的转移形成了体制性障碍,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镇化顺利进行。一直以来我国人口城市化率要远滞后于土地城市化率,尽管城市常住人口要多于农村,但实际上真正拥有城市户籍的只占其中一小部分。经济的发展还与城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我国经历了几十年的城乡分治模式,然而城市化进程却停滞不前,一度甚至出现了反城市化的趋势。我国虽然建立起了工业化体系,但在其过程中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人民的生活水平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城镇化的滞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经济的正常发展。

(三)阻碍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在于人口因素,人力是最基本的生产力,人力资源是最重要的资源,劳动力的素质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市场经济中资源是由市场自主进行配置,旨在强调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而现行的二元户籍制度对人才的培养以及劳动力的流动起着阻碍作用。我国目前的户籍制度制约和阻碍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一是因为城市偏向,削弱了农业自身的积累能力和再生产能力。二是我国二元户籍制度使我国广大农民依附于有限的土地上,农业的规模经营难以实现,集约化程度低,农业边际生产力低下。

二、我国户籍改革面临的困难

(一)城市的承载力

我国地域广博,人口众多,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对明显的差距。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差异较大,特别是一线城市流动人口密度大,住房短缺,工作岗位几近饱和状态,环境承载力逐渐减弱,若无条件开放将会造成城市功能无法正常运行,在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后,城市将不可避免的由于人口增多而造成生活环境恶化的问题。城市中高度集中的人口和工业都会造成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汽车尾气和工厂污染物的排放使得城市空气质量下降,甚至产生了严重的雾霾问题。不仅对人民生活、城市发展,而且将会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户籍上附加利益大,改革难度大

农业户口和城镇户口享有不平等的权利,其根本原因是户籍承载了太多的附加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户口簿不仅是一种身份的体现,而且是一种资源享有权的确认,教育、医疗、就业等存在极大的不均衡。相对于大城市的福利水平而言,小城镇本身的福利水平较低,并且无法享受农业税制度改革和统购统销等制度改革带来的改革福利,所以小城镇对农村居民的吸引力仍然较小,并没有产生足以使普通农民迁移户籍的吸引力。

(三)相应的福利政策滞后

目前我国所实施的户籍制度中最不合理的地方就是将人口身份与各项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权利相关联,户口成为获得不同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关键标准。因此,实际上,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要改的不仅仅是户籍制度本身,而是要对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各项权益的再分配方式也正因为此,户籍制度改革不能一職而就,而是一个必须经过长期努力,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将各种利益关系与户口剥离开来。同时,由于户籍制度改革与城镇化进程紧密相连,因此,在户籍改革的过程中,应当更加深入地解决住房、教育和社会福利等政策问题,让进城农户既能够安的下来,又能够过的下去。

三、我国户籍改革的对策研究

(一)因城而异、因地制宜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的终极目标是构建与迁徙自由相适应的、开放的、城乡一元化的户籍管理模式,以实现城乡居民之间、本地居民与外来人口之间基于户籍身份待遇上的平等。由于我国地区之间、东西部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差异,如果完全放开户籍限制,将很有可能造成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流动,城市的社会资源将会出现稀缺,同时资源承载力也会呈现不足,这会加剧城市的排他性。我们应该采取因城而异、因地制宜的策略,循序渐进,以人为本,实施差异化的户籍管理模式。在特大城市设定合理的落户条件,比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在中等城市有序放开落户的限制,在小城镇全面开放落户限制。逐步取消或降低居民落户限制,缩小城市居民与外来人口在基于户籍身份上的差距,最终实现一元化的户籍管理制度。

(二)促进城镇化建设,实现公共服务全覆盖

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对加快户籍制度的相关改革做出了要求,要逐渐实现农村城镇化,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全面覆盖。但是其改革难度比较大,因为这是对传统户籍制度的深层改革,而不是仅仅实现百分比上的突破。因此,在推进流动人口市民化的过程中,要做到合理推进,有序进行,要在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同时,增强城市的承载力,提高城市公共服务的供给量,解决公共服务配置不均衡的情况,并使得农村人口享受到和城市人口一样的福利待遇和公共服务。

(三)完善相关户籍法律法规

户籍制度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关键点还在于是否有完善的法律制度。我国目前正处于巨大转型时期,社会矛盾突发现象较多,安全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是我们亟需的。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要把以人为本、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的灵魂,把切实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作为法治建设的根本任务。所以,户籍制度改革的顺利推进,亟需完善的法律制度提供保障。逐渐剥离附着在户籍上不均衡的利益,保障公民的平等性。

总之,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必须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认清户籍制度改革的现状和存在的阻碍,进一步明确改革的理念和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这样真正一元化的户籍制度才有实现的保证。(作者单位:西华师范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田庆有.论我国户籍制度改革[D].首都经贸大学,2014(01).

[2]魏滔.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模式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2.

[3]严士清.新中国户籍制度演变历程与改革路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4]丛旭文.中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3.

[5]余佳,丁金宏.中国户籍制度的政策效应、改革取向与步骤选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4).

[6]孙文凯,白重恩,谢沛初.户籍制度改革对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影响[J].经济研究,2011(01).

[7]别红暄.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综述[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2).

猜你喜欢

二元结构户籍制度城镇化
国内在探讨城乡社会经济统筹发展的突破口方面的研究综述
农村消费者权益保护路径探析
城乡一体化问题研究
江苏城乡二元结构现状及实现城乡统筹的政策建议
我国户籍制度改革政策面面观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三国吴简中的户籍制度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城镇化下户籍制度与土地制度改革存在的隐忧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