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变更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分析

2015-05-30王静静

科技资讯 2015年27期
关键词:影响分析教学活动高校

王静静

摘 要:高校课程变更既包含教学计划的调整,又包含学期内既定课程的调、停课。教学计划制定的质量、高校教学的管理水平、师资条件、硬件资源等都会引发课程变更。高校应重视人才培养,以教学为中心,在科学有效制定专业教学计划的基础上对调、停课进行合理控制,保障教学活动的稳定有序运行。

关键词:高校 课程变更 教学活动 影响分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9(c)-0230-03

高校课程变更既包含教学计划调整引发的课程变化,也包含学期内教师公派活动、个人原因、教学要求等因素引发的调、停课。当前,高校教师角色多样化,科研活动、学术交流日益增多,加之我国高校教师资源普遍不足,当遇到不可避免的突发原因,如,教师生病、离职、参加学术会议或重大科研项目申报、验收等活动而与上课时间冲突时,难免出现调、停课的情况。课程变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的上课情绪,打击学习积极性,对高校的正常教学进度、教学秩序以及教学效果产生负面效应。因此,分析课程变更的原因及对高校教学活动的影响,探索多种途径合理控制调、停课,保障大学教学的正常稳定运行具有现实意义。

1 高校课程变更的分类

课程建设和管理是专业教学计划的核心,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原则上,教学计划一经审定,即成为学校教学的基础性文件,尤其是学期课程表制定完成之后,必须严格按照其执行。但实际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期内的课程变更现象,根据对教学活动的影响大小可以分为以下2类。

1.1 教学计划的变更

教学计划的变更是指在课表执行前对开课学期、课程性质、学时学分分配、增设新课、取消开课等进行的调整。这类调整体现的是教学计划的基础层面,通常是长期性的,对后续的教学活动会带来连锁反应,影响较大。教学计划的变更多半是由于执行过程中为及时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等客观环境变化而主动进行的调整和优化,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属于主动性变更,有积极的作用[1]。但同时,也会出现教学计划的衔接、重修生课程对照等问题,给部分学生带来一些困扰。

1.2 学期内的调、停课

学期内的调、停课是指课表排定后,在运行过程中因为教学设施故障、任课教师请假(生病、出差、开会、离职)等导致的授课教师、上课时间、上课地点临时变动和调整。这类调整通常时间短,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影响相对较小。为了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高校对学期内的调、停课均有一定的限制,最直观的测量指标就是调课率,即执行课表里调整课程的学时数占某专业学期总学时数的比率,通常要求控制在一定范围内[2]。

无论是教学计划的变更还是学期内的调、停课,都会对专业教学活动带来一定的影响。分析影响课程变更的深层次原因,尽可能减少长期性或临时性的课程被动调整是营造高校优质育人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

2 高校课程变更的原因分析

表1列举了某学院2014—2015春季学期发生教学变更的各类情况及调课节次,根据统计可见,该学期学院课程变更的原因主要分为以下几方面。

2.1 参加公派活动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开放式发展,高校的办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角色多元化,大学、大学教师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活动越来越多[3],教师个人的科研活动、学术活动及出国交流访问等日益频繁,难免会与教学安排产生冲突。以表1中的学院课程变更数据为例,单个学期内,教师因参加公派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科研项目评审验收、项目现场出差、外出培训等)导致的调停课节次占学期总调停课次数的46%。这反映了高校教师学术科研工作的繁重,教师既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又要经常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学术研究工作,时间安排上容易出现冲突。如何协调平衡教师的科研和教学任务已成为我国高校必须解决的问题。

2.2 教师个人原因

在表1中,因任课教师个人原因导致的调停课占学期总调课次数的24%,其中,由于教师身体状况(生病)导致的调停课占21%。这一方面表明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堪忧,需引起学校及教师个人的注意;另一方面,也暴露出高校教师资源的短缺。当前高校教师通常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入职后都要承担相应的教学任务,有的甚至一人承担好几门课程。在非升即走的考聘机制下,专业教师离职或调动会导致某一阶段师资不足而又不能及时补充,出现相关计划课程无人授课,从而不得不被动调整课程安排甚至取消课程设置。师资紧张是影响高校课程调整的主要因素之一,储备和培养青年教师骨干力量对高校的发展任重道远。

2.3 课程教学要求

因教学要求而进行的课程变更通常属于主动性变更,对于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表1中,因课程教学要求而进行的课程变更共5次,其中,3门课程是因选课学生较多,原排课教室无法容纳,从而变更了上课地点;另有2门课程各调整一节课,由原计划的课堂讲授变更为带学生进行校外参观实践。可以看出,硬件资源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了增加了课程变更的几率。当前,高校普遍采取校院二级排课模式,教务处先行排定校级课程,而后各学院教学管理人员再排定院级课程。无论是学校排课还是学院排课,均在学生选课之前完成,对于大部分选修性质课程在开始上课前无法准确预测选课人数,难免会出现安排了大教室而选课学生少,或是安排了小教室而选课学生较多的情况。这可以通过限制选课人数,实行小班授课得以改善,但对高校的硬件资源(教室、多媒体设备等)和师资条件必然提出更高要求。

2.4 教学计划调整

教学计划是人才培养过程的指导性蓝图,制定高质量的教学计划是减少课程变更的一个源头性措施。表1中因教学计划调整而变更的3门次课程中,有1门是增加学时,根据专业技术的新发展而补充完善课程内容,另外2门则是因为与相关课程的先后关系不当从而调整开课学期。实际上,高校在制定专业教学计划后,为适应社会需要、学校发展规划等客观环境变化,对教学计划进行主动调整和优化具有积极作用。但也存在教学计划制定的课程体系结构不合理或教学进度安排不科学等情况,从而在执行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调整多门课程或重新安排教学环节,造成教学运行的混乱,这种情况必将直接损害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因排课不合理,例如:学生前后两节课上课地点距离较远,易造成第二大节课迟到、同一教师的不同课程前后两节连续排课,没时间进行课前准备、学生的班级周学时不平衡,学期内前松后紧或前紧后松等也会导致一定数量的课程变更。校、院两级教务管理部门必须在编排课表时统筹考虑,作到人性化、全面化、科学化,尽可能减少因排课不完善而出现的教学课程调整。

3 高校课程变更对教学活动的影响

3.1 学生层面

高校因学生而导致的调停课出现几率较小,通常情况下,学生都是课程变更的被动接受者。一方面,本科生入校后,通过新生教育和专业认同教育等途径对自己所读专业的基本课程设置、专业培养方案有了一定了解,以此制定个人的4年修读计划。若学习期间专业教学计划发生了较大的调整,会使学生对专业前景和学校的教学能力等产生怀疑,影响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同一学期内,若学生的上课时间、地点或任课教师多门次发生变化,则其学习计划会被打乱,易出现抵触情绪,有些学生甚至通过旷课来表达不满。课程变更的频率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教师对教学活动的重视程度,较高的调课率势必会带给学生一种印象,即上课是一件无关紧要的事情,谁来上,什么时候上,在哪上都无所谓。这种气氛下,学生无法全心投入学习,高校也无法完成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从学生层面来说,盡可能降低调课率,维持教学秩序的稳定十分必要。

3.2 教师层面

通常,教师因公派活动和自身原因发生的调、停课对其自身影响相对较小。课程变更对教师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教学计划调整时,尤其是课程设置发生较大变化时。一方面,任课教师需要重新设定课程培养目标,组织课程内容,制作教案,增加很多教学投入;另一方面,受自身专业方向和学科知识限制,教师有可能短期内难以执行新的教学安排,甚至无法完成教学任务。

3.3 教学管理层面

因教学计划调整引发的课程变更通常发生在学期课表制定之前,对学期内的教学活动安排影响较小,但学期内的调、停课对正常的教学管理会产生较大影响。例如:上课时间或上课地点的变动,需要提前通知到每一位选课的学生,单凭任课教师或者教务员难以完成,必须通过学生辅导员进行通知。对于人数较多的课程讲台,尤其是选修课,涉及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甚至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仅仅是通知学生这一环节就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极易引发辅导员的反感,积累教务部门与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矛盾。

课程变更会给部分重修、转专业、降级、休学等情况的学生带来一定的困扰。例如:学分制管理模式下,若学生的计划内课程没有获得通过(通常是必修课),须在下一学年重修,若该课程在此期间因故调整(推迟或取消),则会导致重修生无课可选,进而无法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要求,不能正常毕业。这种情况下,只能指定学生修读其他课程,再由教务员分别进行学分兑换操作,势必造成学生选课和成绩管理等环节的混乱。

学期内的课程变更给教学督导的听查课带来不便。开学初,教学督导会根据学校提供的全校课表选择听课讲台,而课程的临时变更一方面有可能无法及时通知到督导;另一方面会造成督导的听课时间冲突,降低听课率,使教学评价反馈效果大打折扣。

课程变更还会打乱既定的教学计划,造成资源、师资引进和培训等多方面问题。因此,加强课程变更管理,规范日常教学运行已成为高校教学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量避免计划外和临时性的课程调整。

4 建议与对策

4.1 优化课程体系,完善教学计划,从源头上避免课程的被动变更

课程体系结构的合理性及教学进程安排的科学性是课程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因此,制定高质量的教学计划是控制课程变更的源头性措施。高校应根据自身定位和专业特色,在多方参与、充分研讨论证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合理、严谨规范的教学计划。由于客观因素必须调整计划的,应选择在每年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时进行[4],一方面实现教学计划的适时完善;另一方面保证教学计划内容与学校招生宣传信息一致,维护学生对所选择专业的信任度。

4.2 完善教学资源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减少软、硬件不足引发的课程变更

提高教学保障的硬件条件和水平,加强教学基础设施的管理与维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必要的调、停课。这要求教学管理部门与教学实施单位之间加强沟通交流,主动了解并及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硬件设施问题。

师资结构的优化首先要明确任课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作到一门课程有多名教师具备授课能力,授课教师梯队结构合理,一专多能,这样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科的健康发展,而且有利于缓解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冲突,杜绝因师资条件受限而导致的“因人设课、因无人取消课程”等不良现象。此外,高校通过合理利用优质网络课程资源,如,MOOCs、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等,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程结构,减轻教师开课压力。

4.3 加强教学过程监管,严格落实审核程序,杜绝失误性课程变更

从教学计划的设计制定到学期内各门课程的具体实施,期间需要经过校、院、系多个部门的协调操作,任何环节的疏忽或监管审核缺失,都会带来失误性课程调整,如,课程漏排、时间冲突、课程信息错误等等。因此,加强教学过程监管,严格落实审核程序,建立监督反馈机制,及时反馈教学计划运行各环节的执行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教学运行的平稳、规范、有序。

4.4 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编排课表,将调、停课隐患消除在开课前

校、院两级排课管理模式下,高校须加强管理部门的协作配合,开课前做好需求调研,在遵循教学计划安排、提高教学资源利用效率的原则下,实现以人为本、科学合理编排课表,尽量消除可能出现的课程调整。如,对于居住地距离学校较远以及需要接送孩子的青年教师,避免将课排在早上第一节和下午最后一节;年老的教师安排在低楼层授课;对于同一班级学生,实现学期内的周学时平衡;对以往教学效果好,选课学生较多的讲台,排课时优先安排大教室等。

高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对教学工作的重视程度,直接影响教学运行秩序的维护情况。若高校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严重,加之教学管理人员对维护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审批环节把关不严,势必增加高校课程变更比例,影响人才培养质量。高校可以通过制度调整,采取多元化指标考核,出台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安于教学,乐于教学,从而保障教学活动的稳定运行。

参考文献

[1] 廖英丽.高校教学计划异动率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4):81-82.

[2] 孟佳,莫亮金.高校调课情况探析[J].科技信息,2010(26):423-425.

[3] 李培根.论开放式高等教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9):1-6.

[4] 冯志伟.高职院校教学计划调整的利弊分析[J].成人教育,2010(8):53-54.

猜你喜欢

影响分析教学活动高校
住培教学活动指南专题
小学数学实践教学活动初探
如何构建低耗高效的高中数学教学活动
全面营改增对路局运输业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尿激酶溶栓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分析
乌兰察布地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污染产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