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出口信用保险在应对“制造业危机”中的作用

2015-05-30徐甜欧阳勇翔

中国市场 2015年3期
关键词:海外投资实体经济走出去

徐甜 欧阳勇翔

[摘要]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按照出口导向型发展思路,在承接国际产业链转移的过程中,制造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当前,在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下,制造业发展面临着挑战。本文分析出口信用保险如何发挥作用,优化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环境,帮助我国制造业企业做大做强,与此同时,也可通过服务实体经济拓宽自身的发展空间。

[关键词] 制造业危机;实体经济;走出去;海外投资;出口信用保险

[DOI] 10.13939/j.cnki.zgsc.2015.03.94

受惠于人口红利带来的廉价劳动力以及政府改革开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我国制造业迎来了30年的蓬勃成长期。劳动力和土地等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削弱了我国作为世界最大国际直接投资目的地国的吸引力,高端制造业在向欧美回流,低端制造业转向东南亚国家,许多中国企业也“走出去”设厂,制造业的发展面临转型升级的巨大挑战。出口信用保险作为提升我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工具,理应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过程中贡献力量,反过来也会不断拓展自身发展空间。

1 中国“制造业危机”的表现

1.1 高端制造业向欧美回流

金融危机后,欧美国家开始反思,认为制造业的外迁是经济空心化的重要原因,由此在国家战略层面提出了“制造业复兴”的口号。2010年,美国推出了制造业促进法案,并在之后通过了制造业复兴的一揽子计划。受美国能源价格低廉、劳动生产效率高、商业环境好等因素的影响,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五百强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从中国代工工厂撤回本土生产。福特汽车要把1.2万个工作岗位从墨西哥和中国迁回美国。咖啡连锁企业星巴克也把它的陶瓷杯制造从中国转回美国。美国的制造业复兴计划主要竞争领域是中国正在兴起的高科技和新兴产业领域节能减排相关的领域。有数据表明,自2008年以来,美国在2011年首次超过了中国,成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和能效投资的最大市场。

1.2 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转移

过去几十年,受廉价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吸引,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经历了欧美向日本、亚洲四小龙、中国大陆的迁徙之旅。目前,中国制造业成本上涨,其中劳动力、汇率、土地租金、税收等成本都在上升,产业继续向东南亚迁徙的动力越来越强。据日本贸易振兴会的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越南工厂工人的平均月薪约为136美元,印度尼西亚约为129美元,而中国大陆的工人已经达到413美元的平均月薪,是越南和印尼的三倍以上。中国大陆的人力成本还在以每年30%左右的速度上升。

此外,东南亚一些国家制造业劳动力大军的平均年龄要比中国低得多。日本伊藤洋华堂功能性内衣的产能95%在中国,2012年,计划将部分产能转移至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并将在华生产占比降至75%。爱世克斯(ASICS)和水野(MIZUNO)也要降低在华运动鞋等运动用品生产比例,扩大在越南、印尼生产规模。早在2009年3月份,耐克就关闭了其唯一拥有鞋类生产设施的太仓工厂,并把鞋类生产业务,转移至亚洲其他地区的工厂。2012年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在华的直营工厂,为阿迪达斯代工的台湾裕元集团近年来也关闭了许多在大陆的工厂,大规模向东南亚转移。阿迪达斯高层明确表示,老挝、柬埔寨、越南这样的国家被阿迪达斯公司认为是更好的加工地。

1.3 外资企业转移的同时,中资制造业也有转移的冲动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日益加快,特别是受成本上涨、市场竞争环境恶化、欧美频繁的反倾销、反补贴诉讼等因素的影响,中国国内制造业外移趋势尤其明显。

以水泥行业为例,由于产能过剩情况十分严重,利润空间被极大挤压,而在许多新兴市场国家,由于大量基础建设的需要,水泥产能匮乏,利润丰厚,在海外设厂拓展当地业务成为中国水泥企业发展的重要选择。河北冀东集团2010年启动了南非水泥生产线项目,成为中国最早在海外投资水泥厂的企业,目前中国建材集团、海螺集团这样的大型水泥企业也正在海外寻求投资。

从2006年开始,我国开始探索境外经贸合作区模式,目前我国企业正在13个国家建设16个国家级境外经贸合作区,其中亚洲6个国家7个经贸合作区,非洲5个国家6个经贸合作区,欧洲1个国家2个合作区,南美洲1个国家1个合作区。这些合作区的建设,鼓励中国企业利用国际优势资源取得竞争优势,客观上也加快了制造业转移的步伐。

2 中国制造业通过转型升级应对危机

成本优势和出口导向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成功起飞的路径,但是,起飞之后,原来廉价的自然及人力资源优势不在,如何保持和提升制造业的竞争优势,必然选择就是通过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水平的整体跨越。

2012年温家宝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要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健康发展。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新材料等产业。扩大技改专项资金规模,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要努力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要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扩大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要实施“走出去”战略,引导各类所有制企业有序开展境外能源、原材料、农业、制造业、服务业、基础设施等领域投资合作和跨国并购。创新境外经贸合作区发展模式,支持“走出去”的企业相互协同、集群发展。

3 出口信用保险在支持制造业发展中的作用

实体经济的变迁势必对金融业的结构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对于出口信用保险这一与出口紧密联系的产品而言更是如此。出口信用保险在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能发挥重要作用。

3.1 帮助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巩固国际市场分额,稳定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劳动密集型制造业是我国的传统优势,纺织、箱包、玩具等诸多轻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在东南亚等国更为廉价劳动力的冲击下,先前的价格优势逐步弱化,必须塑造新的竞争力。

首先,劳动密集型行业属于典型的“买方市场”,产业链的各个环节都面临着利润微薄、资金紧张的情况,在此情况下,海外买家获得供货方的信用支持至关重要。如果由于担心信用问题,不敢赊销,而要求货到付款的话,很有可能会失去订单。在信用保险的支持下,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品可以获得“支付方式灵活”、“可提供较长时间信用交易”的优势,这对于欧美等国资金紧张的买家而言,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其次,出口信用保险支持下的贸易融资,也能够使我国的出口企业获得充足的备货资金,从而保证稳定的货源供应。最后,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承保企业出口过程中可能面临的买方破产、拖欠风险,使出口企业免除了对信用风险的担心,使得企业专注于争取订单,巩固国际市场份额。

3.2 支持大型成套设备出口,支持制造业转型升级

当一国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会从单纯的商品出口发展为商品出口和资本出口并重。目前,我国对外经贸中,利用资金充足的优势,争取国际工程项目,并通过项目带动大型成套设备的出口,从而支撑国内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在此过程中,出口信用保险可以发挥“四两拨千斤”的支点作用。

国际工程项目的融资结构中往往涉及到出口企业、业主、融资银行、信用保险机构等四个方面。出口企业需要卖设备,业主要买设备但缺乏资金,融资银行有钱可贷但无法承担风险。此时,通过信用保险的介入,承保东道国政治风险以及业主的违约风险,从而使得各方各取所需,推动项目顺利开展。在结构性融资中,融资银行是资金的主要提供者,而信用保险机构是风险的主要承担者。

3.3 帮助制造业企业“走出去”,开展海外投资

从风险的角度看,制造业企业在海外投资中面对的风险可分为外部风险、内部风险两大类。内部风险是自身经营的风险,例如经济可行性差,经营管理混乱,外籍员工管理等,是自身能控制的因素。外部风险则更为显著且不可控,突出表现在政局发生动荡、出台汇兑限制措施、对项目直接征收,或者出台新法规从而导致实际变相征收,东道国政府或地方政府单方面撕毁合同等。

出口信用保险中的海外投资保险可以有效化解“走出去”中的外部风险。首先,信用保险公司根据多年从业经验开展的保前评估可以帮助企业充分认识风险隐患,慎重做出决策。其次,如果获得承保,企业的外部风险(战争、征收、汇兑限制、政府违约等)将获得有效保障,企业可以大胆投资,专心做好自身经营。再次,一旦出险,信用保险公司对企业进行赔付,保证企业正常运转;最后,运用自身追偿经验,并能够集中政府、协会、各投保企业等多方面力量进行追偿,效果将远远好于制造业企业单枪匹马的追偿,能够有效挽回损失。

3.4 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巩固我国产业配套齐全的优势

“小微企业”的发展关系到服务与改善民生、提高市场活力、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等众多国计民生问题。制造业的许多小微企业都是为大企业进行产业配套,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能够为我国的制造业巩固配套齐全的优势,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冲劳动力成本上升的问题,增强我国制造业发展环境的吸引力。出口信用保险能够为小微企业量身定做适合的信用保障方案,免除小微企业的信用风险顾虑。同时通过信用保险的支持带动融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4 出口信用保险通过支持制造业发展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

金融业是在实体经济的支撑下存在的,也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壮大。最初,欧美银行最初就是为了给欧美大型跨国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才走向世界,成为跨国银行的。我国出口信用保险支持的主要对象是制造业。只有跟随制造业的迁徙、升级而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才能够获得长期稳定的业务来源。这就要求出口信用保险机构,密切关注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道路,及时跟进。一方面,巩固对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的承保规模,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对大型成套设备出口的承保,大力开展对海外投资的承保,积极研发适宜于小微企业的产品。跟随制造业“走出去”的步伐,到全球去开展服务;跟随制造业“走上去”的趋势,加大对高新技术及朝阳行业风险特点的研究,适时扩大承保规模。通过不断调整自身发展模式,服务制造业发展,帮助我国制造业的顺利转型升级,最终实现自身的市场价值。

参考文献:

[1]晋胜国. 危机中的制造业空心化问题的思考[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

[2]徐明天. 制造业危机将浮现[J].大经贸,2012(3).

[3]毕夫. 中国制造业的危机与救赎[J].中外企业文化,2012(12).

[4]胡迟. 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之路[J].经济纵横,2011(1).

[5] 保罗·列格曼, 生延超. 美国制造业发展及制造业外包[J].大国经济研究,2011.

[6]王涛.英国制定战略提振制造业[N].经济日报,2009-07-30.

[7]杨金志. 制造业要靠服务渡过“危机”[N].中国现代企业报,2009-01-02.

[8]曾铮.“后危机时代”中国制造业如何突出重围 我国制造业自主创新现状、问题及“十二五”期间对策思路[J].今日科苑2010(5).

[9] 沈永伟.出口信用保险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市场,2013(2).

[10]季仙华,以金融体制改革促实体经济发展[J].中国市场,2013(3).

猜你喜欢

海外投资实体经济走出去
新战略下我国海外投资法律制度体系的完善
电商发展过快的成因及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防范及化解
虚拟资本理论发展探究
浅谈我国实体经济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实体经济在金融支撑下的重要意义
商业银行对外投资战略动因与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