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布衣元帅》教学纪实(一)

2015-05-30楚晨光

黑龙江教育·小学 2015年3期

楚晨光

教学内容:小学教科版语文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正确、流利、根据人物性格特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反复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关键词语,学生能理解课文内容,并学习徐帅朴实无华、甘为人民公仆的优秀品质。

3.学生能理解课文中3个小标题的含义,学会运用“标题扩充法”概括3个小故事的内容,并理解本课是怎样通过3个具体事例来突出本文中心的。

教学重点:学生能通过反复品读课文的重点句段、关键词语,从中体会出徐帅的高尚品质。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理解本课是怎样通过3个具体事例来突出本文中心的。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初次和同学们合作,我先做一个简单的自我介绍:我姓楚,是二年一班的班主任,同学们可以怎样称呼我呢?

生:楚老师。

师:能再简练些吗?

生:师。

(课件出示:师。)

师:何为师呢?韩愈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师”去掉一横,就念——帅。(课件出示:帅)何为帅呢?兵法云:“为帅者,军之魂也。运筹帷幄,意在天下。”可见,“帅”的本意就是指军队中最高级的指挥官。给它组个词是——

生:将帅、元帅……

师:新中国成立至今,仅诞生了10位元帅。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来认识这10位元帅当中的一位,共同学习16课《布衣元帅》。

(教师板书,学生齐读课题。)

师:元帅一词,我们刚才已经了解,“布衣”是什么意思呢?

生:用布做的衣服。

师:从字面本身理解,“布衣”的确是指用布做的衣服,课题中的“布衣”还有什么深刻含义呢?相信通过我们接下来的学习,大家会有更深的感悟。

评析:教师由“师”与“帅”字形、字义的辨析引入新课,并顺势而导,引发学生对于课题含义的思考,为接下来的学习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师:现在老师要请同学来读课文,每人只读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同时思考: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往所学文章有什么不同。

(教师指名读文,并及时订正学生错误。)

生:这篇课文讲述了关于徐向前元帅的3个故事,每个故事还都有一个小标题。

师:3个故事连缀起来,并各有标题,这正是本文最大的特点。你能准确说出是关于徐帅的哪3个故事吗?

生:一块地毯、看门老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师:能回答得完整些吗?

生:课文讲述了关于徐向前元帅的3个故事,分别是:《一块地毯》《看门老人》《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

师:你说得真好!这也正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评析:教师很好地抓住文本特点,在师生交流中,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特色,概括文章内容也是水到渠成。

三、 对话文本进行学习

㈠ 学习《看门老人》

师:请同学们略读课文的3个故事,你觉得哪一个故事的内容与课题《布衣元帅》的内容最为契合?

生:《看门老人》。

师:我们就先来学习第二个故事《看门老人》。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试着结合小标题,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

师:谁来试试?

(生面露难色。)

师:可以用这样的句式来说。

(课件出示: 把 当成了 。)

生:这个故事主要写了新娘把徐帅当成了看门老人。

师:像这样,以小标题为中心,补充课文中的相关内容,把它们穿连起来概括故事主要内容的方法就叫做“标题扩充法”。

(课件出示:标题扩充法。)

师:新娘竟然把徐帅当成了看门老人,她自己是如何解释这其中的缘由的呢?

生:在故事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她埋怨丈夫没早说,喃喃自语:“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师:元帅究竟什么样?和新娘想的有什么不同呢?默读故事的第一自然段,用横线画出相关语句,一会儿交流。

生:新娘想元帅肯定很威风,元帅府肯定车马盈门,卫兵不少。可是按响门铃后,一个身着蓝布旧衣的老人开了门。而这个老人竟是徐帅,与新娘想的截然不同。

师:在你找到的这句话中,最能体现徐帅普通的词语是什么,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生:我认为是“蓝布旧衣”,说明徐帅的衣着很普通。

生:我想来补充,一个“旧”字更说明衣服已经穿了很久,看来徐帅并不讲究穿着,而是像普通人一样穿旧衣服。

师:结合重点词语来谈感受,我们的理解就更深刻了。这就难怪新娘认不出徐帅了,你能读出新娘的这份惊讶吗?

(课件出示: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生读。)

师:徐帅的普通仅仅体现在他的衣着方面吗?谁来继续交流?

生:我找到的语句是:他们走进一条小胡同,来到了一个油漆剥落了的大门口。“油漆剥落”说明房子已经十分破旧,而一个堂堂大元帅竟然住这么破的房子,也说明了徐帅的普通。

生:我来补充。“小胡同”说明徐帅家的位置很偏僻。住在小胡同里的应该都是普通百姓,谁能想到徐帅会住在这呢?

师:对呀!作为开国元帅,徐帅位高权重,可他的住所竟是如此偏僻,衣着竟是如此简朴,难怪新娘会说——

(生齐读: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

师:徐帅的普通仅仅是指他生活简朴吗?文中还有许多描写徐帅神态的词,浏览课文,把这些词语画下来。

(生画出词语:和蔼、慈祥、亲切。课件出示。)

师:谁来领大家读一读这几个词?

(一生领读,其他学生跟读。)

师:我发现,同学们在读这些词语的时候,语调轻柔、温和,有的同学甚至饱含笑意,为什么要这样呢?

生:因为这几个描写徐帅神态的词语说明徐帅没有官架子,为人亲切,容易亲近。

生:我觉得徐帅平易近人,与他交流应该很舒服,所以才这样读。

师:楚老师现在也满面笑容,你可以用哪一个词来描述我的神态呢?

生:和蔼。

生:亲切。

生:慈祥。

师:慈祥?

生:不行,慈祥是形容年纪比较大的老人的。

师:对了,这几个词虽意思相近,但在使用时还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才准确。

师:徐帅生活简朴,又如此平易近人,这些都是新娘没有想到的,所以新娘才说——

(课件出示: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生齐读。)

师:新娘这一句简单话语,除了表现出了她的惊讶之外,还蕴含了哪些情感呢?

生:我觉得新娘还很羞愧。她不知道看门老人就是徐帅,所以对徐帅并不礼貌,当她知道真相后,一定很羞愧。

师:你能读出新娘的羞愧吗?

(生读。)

生:我觉得还有新娘对徐帅的敬佩。徐帅忙于国家大事,很伟大,但在生活中却这样普通,太了不起了!

师:你能读出新娘的这份敬佩吗?

(全班齐读。)

师:作为开国元帅,徐向前同志虽位高权重却始终保持着简朴的工作作风,而且平易近人,所以人们才称他为——

(生齐答:布衣元帅。)

评析:教师抓住 “做梦也没想到元帅会是这样,比普通人还普通呢!”这一重点语句,并以此为中心展开教学。教师重视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句、辨析词语,使学生对于文本内涵的理解更为深入。同时,教师朗读指导有序,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使交流与朗读相得益彰。

㈡ 学习《一块地毯》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品味《看门老人》故事中的重点词句,体会到了“布衣元帅”的真正内涵。接下来,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来自学课文的第一个故事——《一块地毯》。

(课件出示自学提示:1.用“标题扩充法”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2.仔细读一读秘书与徐帅之间的对话,把最能体现出徐帅优秀品质的句子用横线画出来。3.把你的感受与同学们分享,用朗读展示。)

生:我用“标题扩充法”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徐帅要求秘书把一块地毯送到三座门招待所。

师:你们的学习能力真强,已经掌握了“标题扩充法”。谁来结合语句交流你的感受?

生:我找到的语句是:“还是送去吧。”徐帅打断秘书的话,“现在国家还很穷,每元钱都应该用到建设上!”说明徐帅一心想着国家建设,从不顾忌个人得失。

生:我来补充,徐帅总是为国家着想,对自己生活的要求却很低,“每一分钱”说明徐帅认为对于国家来说,每一分钱都很重要,我认为徐帅有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

师:“克己奉公”这个词用得真准确。现在,咱们就来读一读徐帅与秘书之间的对话,再一次体会徐帅克己奉公的优秀品质。

师:俗话说“言为心声”。我们该如何读好这段对话呢?

生:读秘书的同学应该读出秘书不想送回地毯的不情愿,语速可以稍慢一些。

生:读徐帅的同学应该读出徐帅要求秘书送走地毯的坚决,语气上还要注意有亲和力。因为秘书是被徐帅的话语感动了,才决定送走地毯,而不是因为命令。

师:你的体会真深入!老师还要提醒读旁白的同学,注意提示语的位置变化。

(学生分角色读对话。)

评析:由扶到放的教学设计更为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习得方法,并在课内得以运用。

㈢ 学习《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师:徐帅不图荣华,不求享乐,一心想着国家建设,克己奉公,难怪人们都亲切地称他为——

(生齐答:布衣元帅。)

师:徐帅又是如何教育自己的子女的呢?默读第3个故事,先用“标题扩充法”概括主要内容,再结合相关语句谈感受。

生:我用“标题扩充法”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写的是徐向前元帅教育自己的子女“路是自己走出来的”。

师:谁来结合相关语句谈谈你的感受?

生:我结合的语句是:徐帅常常告诫自己的子女,不要靠爸妈去“铺路”。“铺路”一词加了引号,我觉得是不要依靠徐帅来获得不正当的利益。徐帅不仅自身朴实,还要求子女不搞特殊。我认为徐帅非常正直。

师:能够抓住“铺路”一词的引申含义谈感受,你真会学习。对于这句话,谁还想从不同角度来谈?

生:我想结合“常常告诫”一词来谈。“常常告诫”说明徐帅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绝不允许子女搞特殊。

师:“告诫”一词抓得准。你能说出它的近义词吗?

生:教育。

生:警告。

生:劝告。

师:大家可以把这些近义词融入到句子当中,读一读,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要选用“告诫”一词呢?

(生读语句。)

生:“教育”和“劝告”都不足以说明徐帅对事情的重视。

生:“警告”一词太过严重,不像是父亲对子女的教育。

生:“告诫” 既有警告,又有劝导的意思,表达徐帅对于女的严格要求更准确。

师:你能读出徐帅的严中有爱吗?

(生读。)

评析: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将词语的辨析融入到相关语境当中,在反复读文中,感性地体会作者用意,并顺势进行朗读指导,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师:在换房问题上,徐帅有一次告诫子女——

(课件出示徐帅与女儿的对话,学生自由读。)

师:徐帅与女儿的对话与徐帅与秘书的对话在叙述中有什么不同吗?

生:徐帅与女儿的对话没有提示语。

师:作者为什么不写提示语呢?你能联系上文说说吗?

生:因为作者称这段对话为“审问”。更表现了徐帅对于这件事情的重视和对子女的严格要求。

师:你的理解太深刻了。我们就来读一读这段对话,再次感受徐帅的正直、自律。

(生分角色读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并未停留在文字本身,而是通过对话内容的比较,角色朗读的指导等多种方法,引发学生与文本的共鸣,强化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四、 回归整体,明晰结构

师:同学们,作者通过3个小故事,从不同方面赞颂了徐帅克己奉公、平易近人、生活简朴、正直自律的优秀品质。那么,这3个相对独立的小故事与课文第一自然段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生自由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生:第一自然段赞颂了徐帅朴实无华的优秀品质。作者再通过3个故事的讲述让每位读者都感受到了徐帅的优秀品质。

生:作者先在开头交代徐帅的朴实无华,又用3个故事证明了作者的想法,更有说服力。

师:作者先说观点再以事为例,大有“君若不信,有事为证”之意。徐帅朴实无华的品质就更深入人心。让我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表达对徐帅的敬佩之情。

(生齐读。)

评析:上课之初,学生对文本特点略有感受,但此时的强化,更令学生明确了作者结构安排的巧妙。

五、 深度拓展,升华主题

师:这节课,我们认识了不图享乐、克己奉公、朴实无华的布衣元帅——徐向前。1990年9月24日,徐向前元帅结束了他伟大而又传奇的人生。他一生金戈铁马、叱咤风云,德高不自傲,功高不自居。他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的精神会永垂不朽!

(课件出示:革命一生功高盖世从不居功自傲,克己奉公朴实无华堪为人们公仆,布衣元帅。生齐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