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习型复合人才视角下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评价人本化定位的思考

2015-05-30江红

中国市场 2015年32期
关键词:人本化自主学习能力

江红

[摘 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学习型社会的倡导,“以人为本”课改的呼声等诸多的变化都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评价的定位产生了强烈的冲击,体育教学的目标及评价要与人本化、与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融合起来,它的基本思路是: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符合课程改革的思想,“人本化”的定位;与多元素、复合型体育文化的融合;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健康第一的体现;学科交叉文化的渗透,一专多能的体现。

[关键词]人本化;多元素;复合型体育文化;自主学习能力

1 研究目的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课改“以人为本”的呼声、学习型社会需要高等院校向它输送能够推动社会进步的各类复合型的人才,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高低最能说明高等教育质量的优劣,体育教学目标评价必须建立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联系,实现体育教育既健身又育人的多重功效和价值。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本校及全国部分院校在校本科一、二年级进行体育课学习的大学生成绩考核评价方法。

2.2 研究方法

就近走访3所高校,与任课教师、学生交流,近两年笔者授课期间对选项课的部分学生进行的教学评价实验、查阅相关文献。

3 结果及分析

3.1 结果

现阶段体育教学的结果性的评价方式,使学生对本就知之甚少的体育健身及相关的文化知识淡漠处之,虽是选项课,学生上课仍表现机械被动,缺少主动与教师合作学习、参与课程建设、做学习的主人的意识,不积极提问与课程相关的问题。教学效果基本反映在学生对技能的掌握上,全面素质教育难于实现,健康第一基本表现在开设体育课期间,终身体育流于形式。“人本化”是任课教师的责任心程度的体现。

3.2 分析

3.2.1 学习型复合人才需求对体育教学目标评价的影响

笔者认为站在学习型复合人才需求的视角上思考体育课程目标评价定位是真实的、客观的体现是否与教育目标、教育价值、社会价值相一致。体育课程目标评价体系的定位必须以学生个体的发展为中心,与社会发展相联系,重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个体的差异与不同的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切实满足学习型、复合型和以人为本的需求,体现体育教育目标的前瞻性,体育教育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高校教育中突显自己的价值。

3.2.2 现在高校普遍采用的评价方法及存在的问题

(1)个体运动技能量化评价突出。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基本还是以单一的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 “量化”作为最终的指标进行评价。社会发展中各行业要求用多元的量化的数字概括说明其旗下员工的工作能力和业绩,它的目标和评价基本是全方位的、系统的。对照这样的评价,体育课程的目标评价缺乏对学生合作意识、创新能力、适应能力、人文修养等非智力的社会性因素进行教育和评价,现在的评价与学习型复合人才的需求脱节,体育课程目标评价滞后,与课程内容的改革不相协调,学生虽选项上课,却因单一的量化评价方式,令学生对某些项目望而却步,有失“以人为本”的初衷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需求,学生盲目地完成评价要求,终身体育难以实现。

(2)过分强调“统一性”标准,忽略个体差异性,缺乏多样性。对选同一项目的学生执行统一的评分标准,忽略个体差异性,体现评价缺乏公平性,抑制学生个性的发展,有悖于倡导发展学生的个性。目标与评价重统一轻多样、重实践轻理论,缺乏相关内容的理论的指导。参考社会对学习型复合人才的需求是对人多样化的一专多能的肯定与需求。从价值的长远性和生产力的再生产能力的角度看,要通过制定“以人为本”的多元化、多方面的评价指标的手段培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和实践的能力。体育课程目标评价忽略了多样性。没有健身理论、体育人文精神的评价,难免造成对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追求流于形式。

(3)形式单一的终结性评价较为显著。虽然早有人意识到要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但始终未能实施,学生学习时的积极与否及其他优秀表现只限于口头的表扬,学生的表现并未因此受到嘉奖或实物性质的鼓励和教育,这样的评价体制消磨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力。与社会发展中国家、各企事业单位肯定鼓励学习型复合人才的阶段性成就相比,体育课程目标评价缺乏人本化激励性的教育和管理。

4 结论与建议

学习型复合人才视角下对高校体育课程目标评价人本化定位的思考:

(1)符合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体育教育是进入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流的一部分。各领域为谋求更好的持续的发展,纷纷进行整合、合作、对话,体育教育无不例外的具有同样的目标与愿望,课程评价中运动能力也应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它可以同体育与人的健康发展、与新闻传播、与营养 、与美学、与疾病的防治、与法律、与社会学、与其他学科进行交流整合的多元发展。体育是一门可以与任何学科发生关联的边缘学科,对它的评价也应体现出体育的多元化的特质。

(2)符合课改的思想,“人本化”的定位。国家颁布的《新课改》无论是课程的设置,还是课程的评价都把“以人为本”提到重要的议程上,都视其为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的指导方针,其宗旨和本意是更充分地调动发展社会的主体的人的各方面的积极性。体育课程目标评价的定位必须要符合并落实课改的思想。“人本化”的定位是以求达到先做人再学智慧的育人目的及体现对学生的激励、教育和促进其积极主动学习的作用。尊重个人价值和学生自身的满足,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和优秀表现,考量肯定阶段性的进步,以达到用“人文化”的评价标准去影响教育学生做个完整的人。

(3)与多元素、复合型体育文化的融合。经济发展到今天,体育教育的目标不应仅局限于强身健体,应归还原本的体育教育在人生哲学、与个体的信仰、情感相联系的特殊作用。目标评价制定中要重视对个人成长的意义和价值。突出学校体育的教育价值,使其特有的教育潜能得到发挥,把较抽象的人文精神、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对体育文化的传播使其形象化、具体化、生活化。

(4)自主学习能力的锻炼,健康第一的体现。以往的评价主要针对项目的技能水平,学生的自学及创新能力、教师讲授的相关的健身理论、锻炼意识能力的培养并未列入课程目标评价范围,大部分学生掌握的是不系统的断章枝节,“健康第一”递减为“分数第一”。社会与人的发展对个体健康的需求是毋庸置疑的,“健康第一”是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把教、学、练、评价统一起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知识、技能传授的教学过程与锻炼、养护的健身过程,体育意识、习惯、自学能力的培养过程,心理与社会适应能力的锻炼过程及督促、结果评价的和谐统一。

(5)学科交叉文化的渗透。增加体育学科的科技文化含量,强调实用化、生活化、多样化和综合化,增加学科间的合作和整合,这既满足了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也延伸了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突显了体育教育的价值。现阶段高校可以开设进行评价的课程有运动与自我保健、体育与营养、形体姿态礼仪与服饰等。

上述体育目标评价定位的方法设立的项目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在有限的空间内尽可能创造最广的教学效果,最深、最长久的影响学生,需要大量的相关工作者改变长期以来学校体育课程建设中照搬体育运动项目教学的做法。学校体育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途径;学校体育是对学生进行现代化生活方式的教育;是连接学生和自然、学校和社会,促进国际合作交流的重要纽带。新《纲要》的出台,昭示着与社会、与市场经济、与全球一体化接轨的愿望,我们已迈出从学生上规定科目到学生自主选项上课这一步,对课程目标评价同样需要我们迈出坚实的步伐,建立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之间的联系。

参考文献:

[1]高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方法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4,3(19):90.92.

[2]谢佩娜.中美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内容的比较及启示[J].体育学刊,2006,3(13):75.77.

猜你喜欢

人本化自主学习能力
面向人本化的高校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探索
初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自主学习能力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培养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性别差异
论形成性评价与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高校青年教师思想道德教育人本化研究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的“人本化”模式
大学中的人本化教育管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