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按摩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进展

2015-05-30农小珍李小潘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上半月 2015年4期
关键词:穴位按摩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农小珍 李小潘

【摘 要】 从促进胃肠功能恢复、缓解疼痛、促进乳汁分泌、改善睡眠质量及降低糖尿病足发生等方面综述穴位按摩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关键词】 穴位按摩;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7-0036-02

穴位按摩以中医学经络腧穴学说为基础,以按摩为主要施治,具有疏通筋络、活血祛瘀、调整机体脏腑功能的作用。穴位按摩也是一项中医护理技术[1],越来越得到临床护理工作者的重视,具有良好的护理效果,现将近年来的文献综述如下。

1 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1.1 缓解便秘 便秘是指正常的排便形态改变,排便次数减少,排出过干过硬的粪便,且排便不畅、困难,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病症,是很多疾病发生与加重的诱因。中医认为便秘的病位在大肠,系大肠传导失常,与脾胃、肺、肝、肾等功能失调有关[2]。腹部穴位按摩主要作用是加强胃肠蠕动、调畅气机,从而达到健脾助运的目的[3]。郑赛红[4]选取腹壁神阙穴对骨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进行穴位艾炙和按摩防治便秘,结果观察组42例显效(2d后能自行排便1次/d或1次/2d,便软)24例,有效(3~5d后能自行排出条状软便)17例,无效(5d以上大便仍秘结者)1例,总有效率97.6%;对照组42例显效5例,有效23例,无效14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神阙穴穴位按摩能有效防治骨科术后长期卧床患者的便秘。高志虹等[5]选取中脘穴、神阙穴进行腹部穴位按摩对帕金森病功能性便秘患者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38例按摩3d和7d后便秘均较按摩前改善(P<0.05),而对照组的便秘改善则仅在7d后出现;两组间比较,3、7d后观察组患者便秘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腹部穴位按摩能改善帕金森病患者功能性便秘状况。陈峰英[6]采取经络拍打和选择天枢穴、中脘穴、气海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对腰椎手术患者进行按摩护理预防术后便秘,结果观察组40例,发生便秘11例,发生率为28%;对照组40例,发生便秘26例,发生率为6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明采用经络拍打及穴位按摩可促进腰椎手术患者术后的胃肠蠕动,促进排便,减少便秘的发生。

1.2 减轻腹胀、恶心、呕吐 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调节气机;脾胃主运化水谷、升降气机;大肠主传导糟粕,三者共同参与人体气机的调畅。由于各种原因影响肝、脾胃及大肠的正常生理功能,使气机阻滞,升降失司而容易出现腹胀、恶心、呕吐。穴位按摩有温经通络、脾气得运、和胃理气、胃气下降之功效,能预防恶心、呕吐发生[7]。韩叶芬等[8]选取双内关穴、双足三里穴、中脘穴行穴位按摩和艾灸对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结果干预组术后恶心呕吐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减轻(P<0.05或P<0.01),说明穴位按摩联合艾灸, 能有效缓解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的恶心呕吐,增加病人的舒适度。袁素洁[9]选取合谷、内关、足三里、太冲穴行穴位按摩对骨科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结果66例中有60例1~2次后即恶心感明显减轻,64例在3 次后症状基本消失,2例女性患者持续按摩1周症状完全消失。说明合谷、内关、足三里、太冲穴四穴合用能使机体气血运行通畅,调整阴阳,有效促进胃肠蠕动,缓解恶心呕吐之症。李春会等[10]采取足三里、上巨虚两穴穴位按摩,联合艾灸神阙、关元两穴对脊柱术后患者进行护理,结果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时间早于对照组,腹胀程度低于对照组,说明穴位按摩联合艾炙能有效促进肠蠕动的恢复,促进肛门排气,有效预防腹胀的发生。

2 缓解疼痛

中医认为原发性痛经是外邪侵袭客于胞络、脏腑功能异常运行、经血不畅、情志失调、肝肾亏损所致。罗岗[11]选取足部子宫反射区按摩对原发性痛经患者进行护理,患者痛经症状评分均比治疗前降低,表明小茴香热敷下腹部联合足部子宫反射区按摩可显著改善原发性痛经症状。中医理论认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多由热毒郁火未净、气阴不足、肝郁气滞造成的局部气血凝滞、痹阻经络而致“不通则痛”和局部肌肤失养而致“不荣则痛”[12]。张敏等[13]选取阿是穴、夹脊穴,肝经郁火型加阳陵泉、行间,脾经湿热型加阴陵泉、内庭,气滞血瘀型加血海、太冲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进行辨证取穴行穴位按摩护理,结果试验组患者神经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提示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能降低急性期带状疱疹患者的神经痛。

3 促进乳汁分泌

中医认为,产后产妇乳汁分泌不足,多因体质虚弱,生化之源不足,加之产后气血耗损,脾失健运,不能化生乳汁;或因情志抑郁,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致经脉涩滞,阻碍乳汁运行等[14]。通过穴位按摩可以补益气血、疏通乳络、疏肝解郁、清热、通利乳络。李信群等[15]选取乳房穴位结合背部按摩可使产妇乳汁量增加、乳房胀痛程度减轻,促进母乳喂养开展。徐秀英等[16]选取揉膻中、肩井、少泽、乳根、周荣、中府、乳中等穴位对60例产后产妇进行穴位按摩护理,结果纯母乳喂养率、乳房舒适程度比60例常规护理组高。王仙等[17]对50例产妇进行辨证施治,气血虚弱型用补法手法选取少泽、足三里、膻中、乳根4穴进行穴位按摩;肝郁气滞型用泻法手法选取少泽、内关、太冲、膻中、乳根5穴进行穴位按摩,结果产妇泌乳时间早于对照组、泌乳量多于对照组、乳房胀痛程度轻于对照组。

4 改善睡眠质量

中医认为,失眠多由七情所伤、思忧劳倦或暴受惊恐,亦有年迈体虚所致[18]。其病理机制为气血阴阳失和、脏腑功能失调,以致心神被扰、神不守舍而不得寝[19]。穴位按摩具有调节自主神经诱睡之效[20]。有数据统计表明,对29例中风睡眠障碍患者(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结合传统中药足浴的基础上,选取足部涌泉穴及太溪穴进行穴位按摩,干预2周后,实验组SRSS、SS-QO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中药足浴配合穴位按摩疗效优于传统中药足浴法[21]。

5 其他

5.1 促进中风偏瘫患者康复 偏瘫是脑卒中最常见的后遗症,表现为一侧肢体肌力减退、不能活动或活动不利,常伴有同侧肢体的感觉障碍。穴位按摩能够促进肢体血液循环,增加神经功能活动,减轻或防止骨骼、肌肉废用性萎缩,促进受损脑神经功能重组与修复。王乐红[22]采用:①俯卧位按揉背腰肝、脾、胃、肾、大肠俞,下肢按揉膀胱经,叩击殷门、委中、承山。②仰卧位以推、揉、擦等手法,“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瘫痪上肢取肩井、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风市、足三里、悬钟、阳陵泉、昆仑;足部取大脑、垂体、小脑及脑干、膝、肘、肩反射区等方法对48例(观察组)患者进行穴位按摩护理,结果2个疗程后患者肌力改善总有效率、关节活动度改善总有效率都比对照组高。说明穴位按摩可疏通脉络,改善局部供血,健脾益胃、补益气血、气血充盛,则肢体得到濡养,促进患者康复。

5.2 降低糖尿病足的发生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系糖尿病日久,耗伤气阴,五脏气血阴阳俱损,气血运行不畅,肌肤失养,脉络淤阻,日久化热引起。足部穴位可激发经气、疏通经络,促进全身气血运行,达到调节气血平衡、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罗艳等[23]选取足部垂体、肾、肾上腺、胰腺、胃、十二指肠、脾等反射区对60例(对照组)0 级糖尿病足患者进行穴位按摩护理,结果6个月后踝肱指数、足部压力感觉阈值、足部振动感觉阈值均优于对照组。

5.3 治疗尿潴溜 尿潴留是膀胱内充满尿液但不能自行排出的症状,给患者带来心理和生理的痛苦。梁燕等[24]选取中极、水道和三阴交三穴对40例(观察组)混合痔术后患者进行穴位按摩护理,结果显效14例(可自行排尿,腹胀消失,排尿不尽感消失),有效16例(可自行排尿,腹胀减轻,排尿不畅感较前好转),无效10例(下腹膨胀,不能自行排尿),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 小结

综上所述,穴位按摩正日渐应用于临床护理之中,对减轻临床症状、促进健康恢复、放松情绪都有重要作用。其操作简便、安全、价廉、护理效果良好,在越来越倡导人性化护理服务的时代,穴位按摩护理更具吸引力,深受病人的喜爱。目前,穴位按摩在临床护理中应用还较少,主要问题是护理人员缺编、护士对中医护理技术认识不够[25]。为此,笔者建议医院应逐渐增加护理人力资源配备,注重高素质中医护理人才的培养,提高中医护理服务技能,充分发挥中医护理在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等方面的优势。

参考文献

[1]刘虹,巫和蓉,李艳琳,等.中医护理学基础[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124-129.

[2]陈凤仙.穴位按摩干预治疗老年性便秘护理体会[J].福建中医药,2010,41(6):58-59.

[3]张红剑,沈雪琴.腹部穴位按摩配合生大黄贴敷预防老年便秘50例[J].护理研究,2012,26(5A):1214.

[4]郑赛红.艾灸神阙加主动穴位按摩防治骨科长期卧床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10B):59-60.

[5]高志虹,顾沈红,马佩英,等.腹部穴位按摩对帕金森病患者功能性便秘的影响[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5):72-76.

[6]陈峰英.经络拍打结合穴位按摩预防腰椎手术患者术后便秘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9):72-73.

[7]李蕾,庞克军,蒋红梅,等.穴位按摩防治腹部手术中呕吐55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6,15(3):286- 287.

[8]韩叶芬,胡艳宁,赖丽娟,等.穴位按摩联合艾灸减轻妇科腹腔镜术后患者恶心呕吐的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589-590.

[9]袁素洁.穴位按摩在缓解骨科术后恶心呕吐中的应用体会[J].天津护理,2012,20(2):106.

[10]李春会,李惠玲,邹叶芳,等.穴位按摩联合艾灸在预防脊柱术后腹胀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13,27(11):3673-3674.

[11]罗岗.小茴香热敷下腹部联合足部子宫反射区按摩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9A):63-64.

[12]蔡峻.穴位按摩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1,24(8):4934-4935.

[13]张敏,王芳,唐婵,等.穴位按摩结合情志护理治疗带状疱疹神经痛[J].河南中医,2014,34(2):371-372.

[14]李学武.针炙推拿全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63.

[15]李信群,王笑,裘黄飞,等.乳房穴位按摩结合背部按摩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A):33-34.

[16]徐秀英,林静惠,杨建茹,等.产后乳房穴位按摩对产妇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154-156.

[17]王仙,余莉梅,徐影,等.耳穴埋豆联合乳房穴位按摩对促进产妇乳汁分泌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4,13(3):279-281.

[18]张连爱,刘运梅,李福华,等.穴位按摩联合辨证施护在失眠患者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18(22):60-61.

[19]潘卫真,钱晓路,陆建平,等.中药足浴按摩对老年患者睡眠质量的疗效分析[J].上海护理,2005,5(6):9.

[20]魏巧兰,唐小明,单燕,等.耳穴压豆配合涌泉穴按摩治疗心肾不交型不寐的效果观察[J].护理与康复,2013,12(1):57-76.

[21]东梅.中药足浴配合穴位按摩在中风睡眠障碍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当代护士,2014,3(下旬刊):109-111.

[22]王乐红.穴位按摩配合中药熏洗治疗中风半身不遂的效果观察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8):765-765.

[23]罗艳,胡祝红.中医辨证足浴联合足底穴位按摩治疗0 级糖尿病足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3,20(3A):50-52.

[24]梁燕,查琴芳,朱红亚,等.穴位按摩治疗混合痔术后尿潴留的临床效果观察[J].全科护理,2013,11(10):2615-2616.

[25]王俊杰,杨郁文,汪丽娟,等.中医护理操作技术临床应用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学杂志,2009,44(11):1020-1022.

(收稿日期:2015.01.06)

猜你喜欢

穴位按摩临床护理研究进展
MiRNA-145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离子束抛光研究进展
独脚金的研究进展
罗浮山百草油穴位按摩缓解头痛86例疗效观察
穴位按摩配合头皮花针治疗化疗患者睡眠障碍的效果观察
临床护理路径在支气管哮喘患者急性发作的应用效果观察
机械通气患者撤离呼吸机的护理
穴位贴敷联合穴位按摩治疗膝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观察
中药封包联合穴位按摩在人工流产术后的应用
EGFR核转位与DNA损伤修复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