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型移动媒体环境下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研究

2015-05-30崔瑶

新课程学习·下 2015年4期
关键词:需求分析

摘 要:校内实训和企业(如残疾儿童教育与康复机构)实训是残疾儿童康复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通过移动技术搭建的实训平台,构建了教师、企业导师和学生的教与学的高效平台,促进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融合,实现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

关键词:实训现状;需求分析;建设框架

残疾儿童主要指有肢残、孤独症、脑瘫、言语障碍、唐氏综合征、智力障碍等各类心理或者生理缺陷的儿童,他们能够像健全儿童一样接受康复训练和教育逐渐回归家庭和社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根据2011年中国残联等有关部门公布的我国0~6岁残疾儿童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约有0~6岁残疾儿童139.5万人,每年新增19.9万人,而残疾儿童入学率仅为60%。这样的局面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但是儿童康复领域师资匮乏却正逐渐成为主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特殊教育的重视和投入逐渐增加,各种残疾康复、培训和教育机构相应开办,但是从媒体和相关部门的调查情况来看,仍无法满足社会需求。各个从事残疾康复、培训和教育机构反馈:儿康教师人才不足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这一方面是人才数量不能满足残疾儿童家庭的需求,另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却是人才素质不能达到岗位标准,教师到岗后无法立刻上岗。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点已转向关注内涵的发展,高职院校重点构建针对职业岗位设置与行业生产紧密相关的实训课程,并且将实训课程的教学课时数量大大增加。职业教育的实训主要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企业实训两个部分。高职残疾儿童康复专业的校内实训主要是在感觉统合实训室和微格教室内完成,以使学生达到对所学专业理论的感性认识到深刻理解;其校外实训是在残疾儿童康复机构(如智力障碍专业学校、孤独症康复机构和聋儿语言训练机构等)内的真实岗位实践中完成,以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从而掌握真正实用的职业技能。职业教育的实训承担着人才质量提升的重要责任,如何通过实训入手,提高儿康专业人才的职业技能,解决校企供需矛盾,成为摆在相关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现状分析

残疾儿童康复人才培养是特殊教育教师岗位发展的主要途径,也关乎特殊教育的教学效益,关乎残疾儿童家庭的命运和社会赋予残疾儿童康复教师的责任和使命。目前通过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的体系培养了一大批合格的儿康教师,但从知识学习和教学层面还存在如下问题:

1.校内实训教学与校外实训教学不能有效融通

实际教学中,残疾儿康专业实训方式是:学生在校内实训室开展学习活动,例如在感觉统合实训室了解各个器具的使用以及效用,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接受实践教学。校外导师按照课程安排开展实践指导,但对学生在校内实训的情况不能全面地了解,如学生是否能对某些重要器具熟练操作等,这样校外导师会在指导过程中对学生的能力有所怀疑,而不愿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最后校外实训环节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2.校内教师不了解学生校外实训情况

随着儿康专业的生源扩大,师资力量却有限,学生校外实训时,校内教师不能时刻跟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得不到及时的指导,最后教师只是根据校外导师的评语给学生的校外实训一个总结性的评价和分数。这样的评价显然不能客观评价学生整个教育实践的表现,也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技能。

3.校外导师不能有效指导学生校内实训

校外导师往往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一线行业专家,如果能让校外导师指导校内学生的实践教学,必将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下一步的校外实训奠定良好的基础。但是,由于学校和企业往往相距较远,校外导师要完成企业工作不能对校内实训活动进行系统和有效指导。

以上问题,导致实训教学效率下降,使用人单位希望职业教育达到零距离上岗就业的需求难以实现,也为学生就业增加了难度。由于信息技术迅猛的发展,微型移动设备和技术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也为我们的实训教学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微型移动设备主要是指:智能手机、带有PC性能的上网手机和PDA等,这些设备具有便携、实时性和流媒体功能的特点。综合我校残疾儿康专业实训的问题,主要就是实训过程中缺乏及时“沟通”的途径,如果我们采用微型便携设备辅助实训教学解决上述问题,必将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需求分析

此实训平台主要用户是参加实训的学生、教师(校内教师与企业导师)、教务管理人员和相关领导,通过对原有实训体系的分析,以及对现有实训需求的调研,我们应满足几个主要角色的如下需求:

1.教师角色需求

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两种角色构成,他们对于平台的需求都是实现对学习者的教学和评价,但是二者的侧重点却各有不同。校内教师通过实训平台发布实训的目标、要求,管理和监督学生的实训过程,并及时总结和整理问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并从理论上和思维上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外导师通过实训平台对于学生在岗位上的每个环节的表现给予指导和评价。

2.学生角色需求

学生通过实训平台了解整个实训期的目的和具体内容、安排,并在整个实习期内通过平台管理自己的实训学习过程,获得来自于校内教师和企业导师的指导与评价。

3.教务管理人员角色需求

教务管理人员通过实训平台完成对实训课程的排课、管理、成绩和课时的收集与统计等。

4.教学领导角色的需求

通过实训平台,领导可以随时检查实训进度安排以及实训情况等数据并形成报表,以获得有效信息帮助领导作出有效的教序管理决策。

三、实训平台的建设框架与内容

利用微型移动设备和技术支持的实训平台,整合了校内实训资源(专业骨干教师、先进的实训室)与校外实训资源(经验丰富导师、真实岗位环境),對残疾儿童康复专业的整个实训进行有效管理。

通过本平台,学生可通过微型移动设备辅助校内实训活动和校外实训活动,并在活动中获得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及时指导。校内教师和校外导师可通过本平台进行实训活动的安排,对学生的活动进行评价和及时反馈,甚至在有必要时,实现“校内实训时校外导师实时参与和指导”或“校外实训时校内教师实时答疑解惑”。其具体功能模块如下:

1.幼儿园一日活动观察记录模块

该模块是对于实训机构的教学环节的观察,主要从教师工作、保育员工作和儿童在入园、早操、喝水与盥洗、教学活动、点心、户外活动、餐前准备、进餐、餐后活动、午睡、起床穿衣、起床点心、活动、离园十四个常规环节的表现进行观察和反思

2.区域活动记录模块

该模块是关于儿童活动环境观察,包括环境主题、实用频率、材料布置、设置观察角度、观察总结。

3.典型幼儿在园发展情况记录模块

这个模块是针对不同实训机构而设立的,由于残疾儿童康复专业的学生被分配的实训企业会有所不同,如有的是聋儿康复机构,有的是智力障碍康复机构,有的是孤独症儿童康复机构,不同的儿童观察侧重点不同,在平台中我们首先要求对于儿童普遍情况进行观察,然后观察特殊行为。其中普遍行为主要是残疾儿童在自我、交往、环境和表现等方面展开,而对于特殊儿童的观察,会由不同的残疾类型,生成不同的观察要求,例如孤独症儿童,会要求选择具体观察对象作为整个实训的对象做出系列观察和记录,在整个记录中,平台会给予提示,使观察过程更具程序性、系统和科学性,如首先要你观察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如孩子的自伤行为分解成“咬手”“打头”“撞头”和“其他”等。

4.教学活动(语训、行为训练)观察记录模块

教学活动是实训的核心模块,在儿康专业的实训主要是采取观察和学习从一般儿童到特殊儿童的教育过程,因此其实习阶段也是从普通幼儿园到特殊教育幼儿园(或康复机构)逐步展开,其教学观察记录往往会根据實训目标不同,设计不同的功能。普通幼儿园的观察记录主要是观察普通幼儿的行为、分析行为表现,结合所学理论提出解决策略。在孤独症教学记录中提示经典教学设计的内容和步骤,如回合试验教学记录、链接策略设计的教学记录。

5.教学/日常活动实践设计模块

这个模块是实训的重要环节,是学生在实训学习中知识的综合运用,主要包括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活动延伸、活动反思、教师支持、导师支持、教师评价、教师评价。由于残疾儿童的残疾类型不同,其实践模块显示的内容和提示也不同,如:孤独症儿童、脑瘫儿童和聋儿的康复记录根据各自的康复训练过程也有所不同。

本实训平台支持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在实训活动中的使用,考虑到网络环境和操作易用性,平台设计成两个部分,一部分如教师教学资源维护、教务人员管理、学生行为观察等可以通过普通计算机完成,即windows操作系统B/S结构,但是行为观察和实践活动设计则通过智能终端完成,方便学生在不同的实训地点和环境中快速准确地完成观察记录,教师和导师及时做出指导与评价,架设起师师之间(教师与导师)、生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快速教与学的通道。

四、实训平台对于学习方式的促进作用

1.满足了学生实训中适应性和个性化学习的需求

职业教育必须面对的事实是为扩大生源,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比较大,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采用传统的实训方式不只会给教师的因材施教带来困难,也使部分学生失去了获得专业技能学习的机会。以移动设备和技术辅助的实训方式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相结合,将学习聚焦于为恰当的学习者在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提供恰当的内容。同时,实训平台的学习模式也是建立在协作学习的基础上,使全体成员可针对同一教学内容进行平等交流,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可以实现实时关注学生实训活动并即时点评反馈。

2.探索基于传统实训模式与以移动设备、技术辅助的实训方式整合的混合学习模式

本实训平台的研究是建立在项目教学法这个成熟的实训模式之上,将移动设备的优势与这种实训模式有机整合而形成的学习模式。在传统项目实训课中,一方面教师对于学习者在知识结构和学习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性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实施同一项目教学时,存在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从教师与教师层面缺乏有效及时交流、教师与学生层面缺乏实时指导与反馈等问题。通过移动设备、技术构建的实训方式,将整个校内外实训资源统一整合,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地点点播课程学习,并记录其各个实训阶段(从校内实训室的学习情况到校外实训基地的学习情况)的表现,校内教师与校外导师及时对每个学生的实训活动进行指导,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

移动技术辅助教学和学习,不只是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也减少了学校和企业在各自发展中建设的成本,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企业从学校不只是获得优秀的员工,还有先进的康复器具与教学理念,学校则从企业获得真实的实践环境和经验。只有通过各种方面建立这种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的途径,学校和企业才能走得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房栋,李宣.基于云录播的职教微格实训系统设计[J].现代特殊教育,2014(2):115-119.

[2]刘昊.孤独症儿童行为教学[M].华夏出版社,2010:61.

基金项目: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课题“微型移动媒体环境下残疾儿童康复专业实训平台的研究”(项目编号:SCG320)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崔瑶,女,1978年1月出生,硕士,就职单位;浙江特殊教育职业学院,研究方向:特殊教育信息化。

编辑 赵飞飞

猜你喜欢

需求分析
互联网汽车保险需求分析
浅谈商业银行如何提升高端客户服务价值
基于智能手机的高职学生移动学习需求分析研究
弹药保障需求分析实验模型输出数据的验证研究
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改革模式探索
服装设计智能化趋向及模式研究
大学师生需求发展分析
基于UML技术的高校贫困生管理系统建模分析
指挥信息系统模拟训练评估需求分析
应用型本科大学英语后续课程建设之必要性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