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楚墓镇墓兽管窥

2015-05-30艾虹

文物春秋 2015年5期
关键词:楚墓

艾虹

【关键词】东周;楚墓;镇墓兽;丧葬文化

【摘 要】在以楚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相继出土了一批材质相同、形制相近的镇墓兽,成为我国后世镇墓明器的重要源流。文章以考古发掘所见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其材质、形制以及使用规制等进行研究,指出至迟在春秋末,楚文化中已经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镇墓明器使用制度,镇墓兽经历了由兽面兽身向人面兽身的演变过程,对后世丧葬文化具有重要影响。

镇墓兽是先秦楚墓中最为重要的典型器物。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在先秦楚国所辖区域中已经出土有300件左右,成为东周时期颇具地方特色的丧葬文化现象。本文以考古发掘所获典型楚墓镇墓兽为研究对象,对东周时期楚地丧葬习俗中的镇墓文化进行相关探讨。

一、考古出土情况

从考古发掘情况来看,在先秦楚国所辖的今湖北、湖南、安徽、河南及陕西南部地区均有镇墓兽出土,其中以楚都纪南城为核心的湖北江陵地区最为集中和突出,河南、安徽两地发现数量较少。

1937年,长沙地区发生了较为严重的盗墓活动,期间被盗楚墓中的镇墓兽出现在世人面前,并开始被记录和研究。当时这种造型怪异、形象恐怖的随葬品被日本学者称为“山神像”“镇墓兽”[1]或“木雕怪兽像”[2],中国学者商承祚称其为“楚蛇”“楚

江陵马山一号楚墓发掘于1982年,“木辟邪” 出土于头箱正中。整个镇墓兽是用树根雕成,总长69.5厘米,头高40.5厘米,腰间高31.5厘米,尾高32厘米。兽首,四足。四肢呈竹节状,两前肢位于躯干右侧,两后肢位于躯干左侧。右侧第一前腿上刻有蛇一条,右侧第二前腿刻出蛇噬蛙图案,左侧第一后腿刻四腿蛇噬雀图案,左侧第二后腿上刻一蝉。出土时头南尾北,头作上昂状,嘴微张,齿外露,腰微低,短卷尾,作行走状,通体髹暗红漆(图四,1)。

1957年发掘的信阳长台关一号楚墓后室中,出土了一件大型彩绘木雕镇墓兽(图四,2),身高128厘米,作蹲坐状,头顶插有两个残存鹿角,鹿角髹有黑色卷云纹。该镇墓兽双耳翘起,双目圆大,垂舌至腹,胸部绘有双乳。其前肢上举,作吞食状。整个彩绘镇墓兽雕刻精美,色彩艳丽,是一件十分珍贵的镇墓兽。

2004年至2005年间,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襄阳市樊城区余岗村的楚墓群进行了第三次发掘清理,其中出土了一件较为特殊的镇墓兽——虎座镇墓兽(图四,3)。其底座为木雕彩绘的卧虎形状,虎颈向上延伸连接镇墓兽头,成为有别于常见的方座或梯形座的镇墓兽。

以上三种镇墓兽较为少见,特别是江陵马山一号楚墓中所出“木辟邪”更具特色,是在充分利用树木枝干形状的基础上,运用雕刻、彩绘方式加工而成,在雕刻图案的选取上,采用了现实中并不存在的四腿蛇形象,充分展现了镇墓兽形象的奇妙构思。信阳长台山一号楚墓中所见镇墓兽,以圆目、大口作吞噬状的恐怖形象为特色,充分显示了其形象恐怖的特征。余岗楚墓中所见的虎座镇墓兽,以卧虎为底座,将虎、鹿两种楚文化中具有神秘特色的文化属性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在一定程度上与楚墓中常见的随葬品虎座飞鸟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

通过对考古发掘所见楚墓镇墓兽进行类型学分析和出土年代进行排序,可对镇墓兽进行年代划分。

(1)春秋中期至末期:这一阶段的楚式镇墓兽相对原始,多见的为祖形镇墓兽,个别仅由底座和兽身构成,兽头顶部没有插鹿角的榫卯结构。到春秋中晚期后,开始出现较多的A型Ⅰ式和A型Ⅱ式镇墓兽,一些墓中开始出现B型Ⅰ式镇墓兽。总体来看,这一阶段的镇墓兽制作相对简单,造型比较单一,面部形态不甚清晰,是楚式镇墓兽的肇始期,并得到了初步发展。

(2)战国初期至中期:这一阶段的楚式镇墓兽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得到了很大发展。除了上一阶段的几种类型外,以单头单身镇墓兽的形制演变最为突出。A型镇墓兽的四种形制和B型镇墓兽的两种形制广泛地出现在各地的楚墓之中,在底座、兽身、兽头和鹿角的加工处理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步。期间,以江陵地区的镇墓兽文化最为突出。其整体形象高大威猛,纹饰繁缛,色彩艳丽,是楚式镇墓兽的繁盛期。

(3)战国晚期:这一阶段的楚式镇墓兽迅速减少,双头双身镇墓兽几乎不见,单头单身镇墓兽的种类和数量也大为降低,以A型Ⅲ式和A型Ⅳ式镇墓兽相对常见。纵观这一时期的楚墓镇墓兽,呈现出明显的衰败倾向,面部结构相对简单,尺寸较战国中期明显变小,彩绘应用比例降低,表明楚墓中的镇墓兽文化走向了衰败。值得注意的是,此时个别镇墓兽的面部有了类人面的倾向,相对于先前夸张的兽面镇墓兽而言,威严、恐怖之感明显降低。

三、问题讨论

在梳理考古发掘所见典型楚墓镇墓兽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发现和讨论如下问题。

1.形制演变规律

从目前考古发掘所见楚式镇墓兽来看,绝大多数均由底座、兽身和鹿角构成,按照春秋中期至末期、战国初期至中期和战国晚期三个阶段来观察,可以发现镇墓兽在尺寸上出现了小大

四、结 语

楚文化是一种富有神秘色彩和浪漫主义特色的考古学文化,楚式镇墓兽是楚文化的典型器物,是当时楚地社会上层丧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春秋中期到战国末期,形象恐怖、构思奇特的镇墓兽流行于我国南方,并得以在特定的环境中保存下来,最终成为研究楚国思想文化和生死观念的重要材料。它有别于木俑,但又与之具有不可分割的文化联系,同时也巧妙地利用了自然中的麋鹿,最终将人们的审美观、生死观和鬼神观完美地合为一体,并对后世镇墓兽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在撰写过程中得到了河北大学博物馆李文龙研究员的指导,特此感谢!)

————————

[1](日)水野清一:《关于长沙出土的木偶》,《东方学报》1937年8期。

[2](日)枚原末冶:《传长沙出土的木雕怪兽像》,《宝云》1938年21册。

[3] 商承祚:《长沙古物闻见记·续记》,中华书局,1996年。

[4] 湖北省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雨台山楚墓》,文物出版社,1984年。

[5] [16] [17] [18] [2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陵九店东周墓》,科学出版社,1995年。

[6] 湖北省博物馆,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县文物工作组:《湖北江陵拍马山楚墓发掘简报》,《考古》1973年3期。

[7] [21]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马山一号楚墓》,文物出版社,1985年。

[8] 湖北荆州地区博物馆:《江陵天星观一号楚墓》,《考古学报》1982年1期。

[9] 湖北宜昌地区博物馆,北京大学考古系:《当阳赵家湖楚墓》,文物出版社,1992年。

[10][15] 湖北省荆州博物馆:《枣林岗与堆金台——荆江大堤荆州马山段考古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1999年。

[11] 湖南省博物馆:《湖南临澧九里一号大型楚墓发掘简报》,《湖南省博物馆馆刊》2011年第8辑。

[12] [22] 河南省文物研究所:《信阳楚墓》,文物出版社,1986年。

[13]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商洛市博物馆:《丹凤古城楚墓》,三秦出版社,2006年。

[14] 湖北省宜昌地区博物馆:《当阳曹家岗5号楚墓》,《考古学报》1988年4期。

[19] 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长沙市马益顺巷一号楚墓》,《考古》2003年4期。

[23] 襄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余岗楚墓》,科学出版社,2011年。

[24] 耿华玲在其硕士论文和相关文章中均认为楚墓镇墓兽出现于湖北、湖南、河南和安徽四省,而忽视了曾一度属于楚国统治疆域的陕西南部。据查,陕西南部的丹凤古城楚墓亦发现有典型的鹿角,应为楚墓镇墓兽的残迹。

〔责任编辑:成彩虹〕

猜你喜欢

楚墓
中国绘画欣赏(八)
帛画·夔凤人物图
古邓城地区楚墓发现与研究
河南信阳楚系墓葬出土漆木器图像研究
试论战国时期的楚墓人殉
读曾侯乙墓竹简、望山楚墓竹简杂记
楚汉鞋履构型及工艺特征补遗
镇墓兽
——“你的小可爱生气了”
荆州棗林鋪楚墓出土卜筮祭禱簡
楚璧研究略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