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克服文化差异障碍促进英语交流和教学

2015-05-30徐尚悦

校园英语·上旬 2015年6期
关键词:文化差异背景障碍

徐尚悦

【摘要】语言是人们在劳动过程中为了交流而产生的,因此任何一种语言产生都有其文化和环境背景,不同民族的文化和环境孕育出了不同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民族文化窗口。由于文化和地域差异而引起的交际困难,大多表现为语言在交际中运用是否得体、场合是否得当。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文化形成有着环境和地域的背景,因此,中国人学习英语,首先必须了解英、美、等这些国家的文化背景,否则就是中国式英语。

【关键词】语言 文化 文化差异 背景 思维 障碍 影响

在某一种文化中,语言的作用和该特定文化对词汇习语意义的影响是无处不在的,以至于不仔细考虑其文化背景就很难准确理解语言材料的意境。

的确如此,在我从教英语教学二十几年以来,实践再次验证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文化因素对外语学习影响关系极大,但同时我又认为,在语言与文化二者的关系上,有许多问题需要具体对待。特别是对文化的定义和内涵的界定必须合适有度,不宜偏颇。空乏地强调“文化”,有时会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滞留在某种时髦却又僵化的模式里,如果找出差异和共性,对学习和教学必然起到正迁移作用。

不同民族的文化孕育出不同民族的语言,同时,一个民族的语言,又是了解民族文化窗口。一般地讲,文化是语言赖以扎根的土壤,语言是文化得以反映的外衣,就像中国文化孕育出东方含蓄的美而西方则孕育着一种奔放的美。就文化而言,语言是文化的外衣;而对于语言来说,文化则是语言的内涵。基于这样的认识,本人将影响英语学习的因素分为“文化差异的影响”和“语言的负迁移作用”以及“克服障碍”等方面指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和各自的独立性,并试图阐明它们既不能截然分开又不可混为一谈的道理。

一、文化差异对语言的学习和交际带来的影响

文化离不开环境,环境影响着思维的形成,思维的不同直接产生了文化的差异。汉语的结构特点对于学生的思维是很有影响的,而思维方式的不同直接导致了表达的差异。汉语语句根据表达的顺序一贯到底,英语语句则注重句子的中心内容放在前面表达,而修饰部分则放在中心内容后面,这对于学习者来说,相当容易造成混淆。如:汉语“我在学校6:00点钟起床”,英语则为“I get up at 6:00 At school”.从上面的例句不难看出,西方人总是先把中心内容呈现出来,时间和地点状语作为附加成分放在后面,这样必然导致表达顺序与汉语不相同,这主要反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

从词汇的层面看,英语写作中汉语思维问题主要是英语词汇表达的汉语化。比如:“His right eye is blind”。正确: “He is blind in the right eye”。再如: “He lunch eat rice”.这句是典型汉语化的句子,正确: “For lunch he eats rice. ”从文章结构的层面看,英语写作中汉语思维问题主要是英语写作的文章结构汉语化。

总之,这类应付日常场景的情形,一般都表现为说话是否得体,而很少是因为不理解对方的语言而达不到交际的目的。所以我们不妨将其称之为“交际困窘”(或曰“交际困惑”),而不是交际障碍。这些东西,一经提醒,一经点拨,学生一般都能比较容易意识到并在实践中自觉去改正。

二、文化差异不会成为语言学习者的障碍

许多人认为,由于文化及产生文化背景的差异,会给语言学习者带来极大的困难,因此而产生畏惧心理,给学习带来不必要的思想障碍。其实当我们去了解异域的文化背景,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异域风土人情的愉悦。当我们谈到语言文化的差异问题,引用的频率特别高的例子要算是称谓问题了:无性别之分的cousin则很有意思,至少代表着堂兄、表堂弟姐妹等八个人。这些表面上很复杂的称谓问题,仔细想起来,却并不构成或者很少帶来理解上的困难,相反,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善于引导和总结,它给学习者带来许多优越和捷径,就称谓而言,一个cousin就能代表八个等辈的称呼,对于学习者来说,更是事半功倍。再如英语中思维方式总是把中心内容放在句首,附加部分或修饰部分应放在中心内容之后,除一些频率时间状语之外,而汉语则习惯按照说话的顺序一贯到底,但一旦掌握这些规律,对我们的学习和教学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汉语“他喜欢对着跳舞的音乐”,实际句子中心意思“他喜欢音乐”,这恰恰就是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即“He likes the music that he can dance to”,其中“that he can dance to”即为定语从句修饰前面的名词music。

和称谓问题同属一类的还有,人们在进行文化对比时动辄爱引用乃至人云亦云地炒作“龙”这个例子,无非是要论证英语民族心目中的dragon和中国文化中的“龙”会引起完全相反的联想。稍有英国文学史常识的人都知道,古英语史诗Beowulf里讲到了英雄贝奥伍夫勇斗火龙的壮举。Dragon在英语传说中是邪恶和凶恶的化身,而在中国文化中,“龙”则是节庆和威严的象征。因此有些人认为,简单地把“龙”和dragon等同起来会引起误会。因此,只有了解不同国度的文化背景,才不会产生理解上的偏差,甚至产生尴尬的场面。

三、了解文化背景,克服语言障碍,促进英语教学

在我们了解语言与文化关系之后,我们既要认清学习语言时了解文化背景的重要性,又不能惧怕和排除这种差异,应从这些差异中找出规律,这样就能帮助我们轻松学习另种语言。中国人用筷子、英美人用刀叉同样都能完成吃饭的任务。这个例子旨在说明达到同一目的的方式完全可以不同。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也类似这种情况。各民族的语言所负载的人类文化,在大的方面是有共同性的。生活中都有喜怒哀乐的情感、都有空间和时间的概念。中国人说“日出”、“日落”,英美人也说sunrise和sunset(尽管实际情况时地球在动!)。自然界带给人类的感受是基本相同的,只不过是人们表达对现实世界的感受和认识的方式是相差很大的。例如,我们说“东南”、“西北”,在英语里却要说成southeast和northwest,分明成了“南东”、“北西”;同样是表示长度,我们的老祖宗留下的是“丈、 尺、寸”,人家用yard,foot,inch;汉语里说飞机“在天上”飞,英语中却说它是in the sky;汉语说“这是什么?”到了英语里偏偏却说成“Where is the hotel?”(“旅馆在哪儿?”);同样是表达让步关系,汉语里的“因为……所以……”一般都是成对使用,但英语里的because和so却绝对不能同时出现。

从某种意义上说,英语所承载的文化就是英语本身。这个命题听起来似乎有点逻辑不通,但如果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该民族的人们心底所积淀的文化素养,他们的潜意识中所固化下来的思维定势,正是这样实实在在地由其语言所表现出来的。因此,在英语学习过程中了解英美文化,是为了增强头脑中的文化敏感性,从而便利学习,促进学习。可以肯定地说,语言基本功训练始终是外语学习的中心。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付克.中国外语教育史[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6.

[3]吕叔湘.中国人学英语(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猜你喜欢

文化差异背景障碍
“新四化”背景下汽车NVH的发展趋势
《论持久战》的写作背景
睡眠障碍,远不是失眠那么简单
跨越障碍
晚清外语翻译人才培养的背景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
多导睡眠图在睡眠障碍诊断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材出版的文化差异冲突与融通策略
“换头术”存在四大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