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妙设疑 启迪创新

2015-05-30李云梅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5年8期
关键词:靠窗想象病人

李云梅

创新是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创新是社会不断进步的灵魂, 教育具有开发创造能力的力量。

第一,问题应该经过认真筛选,找出最佳方式。

语文课堂提问的标准应是:能联系实际,发人深思,给人启迪;能激发、唤醒、鼓励学生的主体意识;有助于学生分析、综合、发散、聚合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启发学生多角度、多层面的辩证地思考。创造教育认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然后才谈得上传授知识。但传授知识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解决这些问题,而在于引导学生在更高层次上发现更多的新问题,从而使学生面前始终存在着众多未知领域,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使他们走上创新之路。教师根据教学、教材的不同,运用创造教育理论,构建“创新学习”的教学模式,可以使教学过程组织得科学化、艺术化,也是引发学生兴趣,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如,在学习了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把握了该文的思想内容“寄情山水,与民同乐”后,我又设计问题: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但《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是否一样?契合时机的问题设计,触动了学生的兴趣点、情感点,因而学生们说得兴味盎然,此文的难点也在这一刻自然地得到突破。

第二,问题的设计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

教师要潜心钻研教材,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表达,给学生思维的自由。这样,在学生积极思维的同时,不但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还激发创造意识,锻炼创造的才干。例如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这篇散文,用“袅娜”一词来写荷叶,字典上此词是“柔软细长“之意,如按此理解,学生很难接受。我就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象:可以联想到舞台上翩翩起舞的少女的苗条身段,联想公园里迎风摇摆的杨柳细枝,联想到仙女美妙轻柔的飘带……这样“袅娜的开着的”荷花就宛然在眼前了。教学中要留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运用探索性想象、类比性想象、归纳性想象、审美性想象、仿造性想象等多种形式,以问题为依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相应的想象方法,进行学习和思考。丰富多彩的想象,可以打破学生思维的常规与定势,促进他们创新能力的发展。

第三,教师在教学中应多给学生自由发表见解的机会。

安排小组讨论、评议等形式,让学生畅所欲言,自由发表,鼓励求异思维,也可以有完全对立的意见。对于学生的发言,教师不要过早地予以肯定或否定。如若过早评价,会打击其他学生发言的积极性,限制学生思维。让学生在讨论、评议中同中求异,异中见同,不时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往往迸发一些新观点,新思路,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学澳大利亚作家泰格特的《窗》一文时,靠窗的病人和不靠窗的病人,两个灵魂,一个那么崇高,一个却如此卑下。那位不靠窗的病人,费尽心机最终看到的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第二天,他那不靠窗的病床上又来了一个病人,他会怎样做呢?此问题一出,学生们立刻纷纷举手。有的认为,他会向当初那靠窗病人一样,为那个病人讲述窗外的美好世界;有的认为,他的狭隘的心胸、卑劣的品行会让他很快在痛苦中死去。引发了课堂上一场激烈的辩论,这激烈的辩论中,学生的视觉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思维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总之,创新教育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应该落实在具体教学行为之中。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命力及其永不枯竭的动力在于创新,我们语文教师应当在创新路上努力探索、大胆实践,迎接时代发展的挑战。

猜你喜欢

靠窗想象病人
谁是病人
快乐的想象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高铁座位编号为何没有E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