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2015-05-28陈东伟韩娜张克军

新校园·上旬刊 2015年1期
关键词: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陈东伟 韩娜 张克军

摘 要:本文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一套适用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方案,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课程体系的制订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加以体现。文章首先介绍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然后给出具体的实施方案,最后结合作者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分析并展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预期效果。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践能力;创新创业;培养模式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在近年高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就业问题变得更加严峻和突出,大学生就业困难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培养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对大学生进一步深造和将来的就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为进一步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定于2014年5月启动“全国大学生创业基金”项目申报及评审工作;同时珠海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也于2014年3月投入使用,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位于香洲商圈的核心位置,为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了600万的创业基金;而笔者所在高校也于2014年5月出台《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学生创业基金管理办法(试行)》,并于2014年6月启动“申报学校2014年学生创业基金”的相关工作。

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方案

若要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首先应该明确的是创新与创业的能力要素、知识体系和环境要素,然后整合资源研究确定培养方案和实践实训体系,研讨教学策论,构建培养模式。

1.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培养模式

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型本科独立学院,为办学基本定位,重视具有创新能力的本科人才培养。因此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并且在能力要素分析、课程体系制订和教学改革的实践中加以体现。

(1)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要素的内涵分析

大学生在大学四年,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方面的能力要素和一个方面的心理需求: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社会工作能力;想要创新与创业的心理需求。

(2)以有利于促进创新思维的考核方式改革为抓手,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对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形成“1+2+3+4”的全方位立体考评体系,并将创新创业教育固化在教学过程中,将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个过程。

其次,通过改革课程考核体系,以“课内—课外”“理论—实践”和“稳定—灵活”为基本原则,促进课程体系与知识体系优化。课内实验夯实基础、重视理论,以稳定为特点;课外项目开阔视野、重视实践,以灵活为特点。通过将项目团队引入传统课程体系(见图1),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的能力。

(3)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

针对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目标需要,重新整合协调专业课程资源,制订基于课程群与目标岗位群对接的教学大纲,降低专业课理论教学内容的要求。按照“Learning by Doing based Team”的教学理念,在相关专业课程中,引入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学生与教师科研发展基金项目以及产学研合作企业的实际项目案例。同时邀请企业工程师与专业教师共同承担专业实践、实训课程的讲解和指导。

2.以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1)校企联合模式

以产学研实习基地为基础,广泛开展与校外企业公司的合作,选派学生参与企业实际项目开发和顶岗实习,拓宽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渠道。通过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为课程教学内容积累教学资源,保证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

(2)参赛项目运作模式

通过政策鼓励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科技创新大赛,申请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生科研发展基金,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积极申报专利、发表学术论文等,以参赛项目运作模式激发学生创新热情,带动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有效實施,制订实施方案和奖励措施,促进学生由就业型向创新、创业型转化。

(3)职业资格培训认证模式

与社会相关专业资格认定部门积极谋求合作,建立职业资格培训、考试和认证基地。

(4)学生实践创新团队模式(见图2)

3.以加快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1)完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

建立严格而又不失灵活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改变强调统一要求的管理模式,突出多样性;变硬性规定为弹性管理,推行学院统筹、教师主导、学生自治的管理模式。

(2)加强师资培养

通过以下两种途径,提高教师业务能力:一是利用现有学院搭建的政策平台,通过教师出校、出国进修,参与校内外的课题研究,积极创造实训、实践机会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教师指导创新创业的能力。二是通过引进一些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新教师,特别是聘请有创业经验和公司骨干背景的教师,改善本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结构,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指导教师队伍,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3)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积极推动学院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建立专业学院、系(教研室)、学生创新实践团队三级创新创业教育组织体系;通过“第一、第二课堂”构建初步的创业教育培养体系;构建“创业学长+实习学弟(妹)”相结合的项目创业实践体系,有计划地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与研究工作。

三、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执行情况

1.将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构建了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相关专业课程和毕业设计中,笔者引入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学科竞赛项目的实际案例,以项目分组、小组讨论、阶段汇报、项目展示和答辩的形式进行。

2.以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和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依托,构建了新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依托大学生实践实训基地和产学研企业,开展了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结合地域政策,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大学生创业的号召,鼓励条件成熟的项目团队积极进行创业。以大学生创业孵化园为依托,引导和指引本校学生与自主创业的公司联系,将其创业经历和经验引入到在校学生课堂,鼓励在校学生积极创业。目前已经有1支团队进入孵化园,并参加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总决赛。

3.以创新创业实践探索为目标,构建新型合理的制度保障体系

目前,笔者指导的创新创业项目团队人员已达40余人,以学院提出的“全程导学”为抓手,分年级成立了兴趣小组、项目团队、实践创新团队和大四的创业团队。我们提出了“朋修计划”,采用“教师导引+学生自治”的管理模式和“导师制+学长制”的培训模式开展培养,制订了一系列的项目团队管理制度和选拔制度。实践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目前共获得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3项,发表EI检索论文2篇,中文科技核心论文6篇,获得全国大学生物联网设计大赛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共承担并完成国家级、广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7项,校级学生科研发展基金5项。

四、成果展望

本文旨在通過实践探索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培养创新性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总结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素质、能力三结合培养的途径和办法。预期成果如下:

1.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创业能力为核心,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成果形式是建立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进行推广,应用范围和受益面为高校高年级学生。经过几年的实践检验和总结提炼,可进一步推广至所有专业的高年级学生。

2.以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基础,构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模式

成果形式是建立与企业共建产学研基地合作模式,预期可以在各专业进行推广;指导创新项目团队申请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校级学生科研基金和相关学科竞赛,将参赛项目作为案例应用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使本专业学生受益。对优秀项目可积极引导,进行大学生创业。

3.以制度建设为突破口,构建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体系

成果形式是建立一套规范化、柔性化和个性化的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制度,使之可以应用于高校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项目团队的管理中。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N].人民日报,2010-07-29.

[2]珠海市大学生创业孵化园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N].珠海特区报,2014-09-23.

[3]李秋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本模式和路径选择[J].闽江学院学报,2014(1):118-124

[4]吴方,王震,陈东伟.独立院校计算机学院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探讨[J].计算机教育,2008(8):33-35.

[5]唐根丽,王艳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育路经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76-79.

[6]陈宏伟,叶志伟.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指导模式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4(1):222-223.

[7]李长熙,张伟伟,李健楠.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平台构建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4):97-99.

注:本文系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学改革项目;广东省“质量工程”建设立项项目“专业综合改革试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作者简介:陈东伟,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学院讲师,在读博士;韩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计算机学院硕士研究生;张克军,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教务处处长,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实践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创业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武陵山片区高校经管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培养的建设与启示
高校单片机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探讨
刍议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
品德教学利用微课开展预学的实践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高职院校创客人才培养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