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探究,从快乐出发

2015-05-25陈喜燕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2015年5期
关键词:自然科学自主探究

陈喜燕

[摘 要]在科学课堂中,教师要创造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主进行课堂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获得成功。

[关键词]自然科学 生动的教学情境 自主探究 和谐的师生关系

[中图分类号] G6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5-076

教学五年级的科学《时间在流逝》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在你的生活中,什么时候你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很多学生的答案是:“快乐的时候。”“做快乐的事情的时候。”不仅如此,我认为快乐的时候或者做着快乐的事情的时候,效率是最高的。因此,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也从快乐出发,把我们的科学课堂变成学生快乐的殿堂,让学生能在科学课堂上快乐地思考,快乐地探究,快乐地表达,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生动的教学情境,是快乐探究的起跑点

学生对科学有着天生的好奇心,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引导、鼓励和创造条件,使学生保持长久并转化为好学求知的欲望。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重教学环节的设计,通过游戏、古诗、视频、谜语等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来唤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让学生每次都能快乐地开始科学探究。

如教学《运动与摩擦力》一课时,我一开始就用比赛的方式让四个学生分成两组,每组一个人蹲着,另一个人拉着蹲着的人的手,比赛哪组拉着走得快。在的比赛过程中,让所有的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从而引入科学探究。游戏式的比赛让学生兴趣高涨,心情一下子就快乐起来了,他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进行科学探究,使接下来的科学探究更有趣、更有效。

二、自主的探究过程,快乐探究的源动力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课程必须建立在满足学生发展需要和已有经验的基础之上,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比单纯的讲授训练更有效”。让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研究自己发现提出的问题,用自己思考讨论出的方法研究问题,亲身经历整个探究过程,最终获取成功的体验,这些所有自主获得的体验,都是学生快乐探究的源动力。学生的探究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外界逼迫的,学生的个体得到了尊重,他会感到比较快乐。因此,我在科学课堂上经常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设计实验方案,自己交流总结,最后自己发现新的问题,将科学探究拓展下去。

如教学《像火箭一样驱动小车》一课时,我首先用“神舟”七号的发射作为导入,让学生发现火箭发射的动力,从而产生“怎样像火箭一样驱动我们的小车呢”的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气球这一材料,想到了方法,就是把气球组装在小车上,通过气球里的气的喷出推动小车前进。这个方法说着是很简单,但是在实际组装的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操作问题的,所以学生在尝试过后,有的小组成功了,有的小组失败了。最后大家再来讨论成功与失败的原因,从而确定组装的正确方法。在重复实验之后,学生都能利用气球喷出气体时产生的反冲力来驱动小车了,同时还发现小车运动的方向和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又会发现有的小组小车运动的距离长,有的小组小车运动的距离短,于是产生了新的问题:“怎样用反冲力使我们的小车运动得更远呢?”学生经过讨论提出了猜测,提出了“把气球吹得更大些”“在同一方向上多装几个气球”等方法。然后又进行实验,在实验后总结出来,这些方法是可行的,因为有个共同点,就是气球里喷出的气体多了,产生的反冲力大了,所以小车运动的距离远了。然后又有学生发现,在不小心多装气球的时候,把一个气球装偏了点,结果小车就转弯了,距离也不是很远了。后来这个问题就让学生在课后继续研究了。纵观整节课,学生都是在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度过的。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又发现新的问题。在循环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学生获得的成就感越来越大,获得的快乐越来越多,探究的动力也越来越大。

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快乐探究的催化剂

课堂教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能创设出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也是学生快乐探究的催化剂,促进了学生勇敢、放松、快乐地进行科学探究。学生只有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在所喜爱教师的前面,才会乐于学习。与其他科目的教师相比,科学教师与学生的相处方式是独特的。科学教师一个星期与学生的接触机会一般只有两次,但是我们有着和学生交往得天独厚的优势,那就是多姿多彩、扑朔迷离的自然科学世界。无论是花草树木、飞禽走兽,还是人体奥秘、日月星辰,无一不是学生的心头之爱。不需教师过分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就会想要去研究和探索。因此,在学生的探索之路上,科学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与学生成为亲密的伙伴。

首先,教师要勇于放下“面子”。“面子”在我们这个文明古国一向是很重要的,教师的面子尤其显得神圣不可侵犯的。可是有的时候,放下“师道尊严”的“面子”,却能使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举个例子,我身材较矮小,有一次我去上五年级的课,课前几个高大的男生围在我身边,一下子,我就被他们包围了,下面有学生就说了:“老师,你还不如我们班上的同学高呢?”学生的话让我“很没面子”,但是我并没有恼羞成怒,而是叹了口气说:“就是呀,怪就怪老师自己小时候挑食,结果长不高。我们马上要学的《食物的营养》就是要告诉大家怎么样长得比我高,所以你们就要认真学!”小小的玩笑就把我和学生的距离拉近了许多。高年级的学生比较喜欢互相拿对方开玩笑,那么科学教师在课前课后甚至课上,适当地放下自己的“面子”,无伤大雅地开开自己的玩笑,相信学生不仅不会嘲笑你,反而更加喜欢你。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样的教师不会为了面子就斤斤计较,比较容易接近。

其次,教师要善于蹲下“身子”。科学课上学生动手实践时间较多,那么从科学课堂与众不同的特点出发,科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蹲下“身子”,让学生平视你。在课堂上,教师可以走近学生,弯下腰来倾听学生的问题和回答。学生站起来做实验的时候,教师也可以蹲下去观察他们的言行。课间与学生相处的时候,教师更应该蹲下来与学生交流。有一次感触颇深,我烫了个比较有个性的头发,头发有直有曲,有别于一般的卷发。学生对我的头发很好奇,于是有个别胆大的学生就跑上来悄悄地伸手摸我的头发,我感觉很惊讶,然而我接下来的反应就是蹲下去,让学生不用掂着脚尖,那么吃力。经过那一次后,学生见到我的时候,就会很随意地勾勾我的手,摸摸我的衣服和头发。相信在他们的心中,我不仅仅是一个教师,也是一个大朋友。

除了和学生成为亦师亦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讲究教学平等,要面向全体施教,不能偏爱一部分人。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培养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使课堂充满快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安全感、宽松感和愉悦感。只有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里,才能激发出学生求知的热情,学生才会快乐地学习,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总之,让科学课堂成为学生自由表达、放飞个性的乐园,使学生从主观上体验学习是一种乐趣,使他们能主动地学习、快乐地思考、快乐地探究。让学生的科学探究,从快乐出发,一路欢歌笑语走向成功!

(特约编辑 陈兮琰)

猜你喜欢

自然科学自主探究
浅谈自然科学事业单位的无形资产管理
大学自然科学通识课的教学体会
借助自主探究式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探析
自主探究 张扬个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演变与发展
公共气象服务发展机制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