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险护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

2015-05-23刘焱银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年16期
关键词:差错率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刘焱银,杨 坤

(四川省简阳市人民医院,四川简阳,641400)

医疗护理是一种高难度、高风险的职业,而且与患者的健康和生命紧密联系,医务人员稍有所疏忽,患者的任何临床活动甚至极为简单的诊疗护理活动都将可能发生一定的风险。医院感染是评价医疗质量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可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加强医院感染的控制和监督是医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部分[1]。医院感染如果不及时控制,将会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严重的危害,寻找防范护理风险的措施是护理风险管理模式的目的,可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在就医过程中使患者感到舒适和满意,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2]。本研究旨在分析风险护理对院内感染控制的影响,现将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本院2012年5月—2013年6月收治的综合危重患者1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对应随机数字是偶数者为观察组,奇数者为对照组)。病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和理解能力,且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次研究[3]。观察组中,男44例,女36例,年龄21~69岁,平均(47.2 ±4.6)岁;对照组中,男 45 例,女 35 例,年龄20~70岁,平均(47.5±4.5)岁。2组患者的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管理。观察组采取风险护理管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护理人员的风险管理,组织护理人员定期参加培训,由资质较深的护理人员讲授在护理工作中的重点、注意要点与注意事项,而资质相对较低的护士则要在每次护理程序结束之后写自己的感想和在护理工作中的要点事项,由护士长对其进行定期检查和指点;②环境的风险管理,注意病房每日的通风,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避免发生交叉感染;③工作制度的风险管理,严格制定工作流程并予规范化,以防止各种护理风险的出现,比如认真核对患者的病床号与手腕带、输血用药的禁忌事项、保证急救药物的备用等。与此同时,还要规范化书写好护理记录单,以保证准确、真实地记录患者的一切状态,并作为以后可能的法律依据。

1.3 观察指标

观察并对比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率、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以及医院感染控制效果。医院感染控制的效果评价以患者的感染情况控制效果为准,评估结果可以分为优、良及差[4]。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定性资料采用独立样本R×C列联表资料的χ2检验,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2组患者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发生护理纠纷5例(护理纠纷率6.25%)、发生护理差错1例(护理差错率1.25%),对照组发生护理纠纷13例(护理纠纷率16.25%)、发生护理差错7例(护理差错率8.75%)。统计学分析显示,观察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3 2组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比较

观察组医院感染控制优良率为100%,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表2 2组患者医院感染控制效果比较[n(%)]

3 讨论

护理管理在增强护理人员医院感染意识的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由于医院里各类感染源较为密集,护理人员对于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有非常重要的作用[5]。医院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加强医务人员的防感染意识,而控制感染率的关键是医院护士的感染意识增强,因此选择一个好的管理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6-7]。护理风险管理在医院的实际工作中能很好地强化相关工作人员的感染知识,并能使其更深一步地认识到医院感染对于患者及其他人员的危害性,从而达到预防及控制医院感染的最佳效果。

近几年来,由于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以及滥用抗生素,护理安全问题已成为医院面临的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显著增加了有些病原菌趁机侵入机体的条件,比如侵入性操作或某些器官移植给机体带来不同程度的损伤,从而增加了感染的机会。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主要因素可能为:①没有足够重视隔离消毒制度,隔离消毒制度的观念在医务人员脑海中还是比较淡薄或者是未足够重视,没有熟悉各种消毒液的应用方法以及对其浓度配比不了解,没有做到彻底或者是未准时对各种器械及物品消毒,把握不住紫外线照射的强度,没有仔细检测空气消毒机,医务人员在护理前后洗手消毒等步骤没有做好等;②滥用抗生素,导致院内感染发生的最主要致病菌是条件致病菌以及耐药菌株。随着越来越多的抗菌药物种类正逐渐被广泛应用,滥用抗生素已经成为临床上的一个很常见的现象;③介入性操作技术的增多,由于医疗技术的提高,介入性操作技术得到了有效的应用与推广,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治疗效果,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医院内感染的机会;④患者自身的因素,随着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老年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这是因为老年人的免疫力逐渐降低,身体器官也逐渐退化,此外长期受慢性疾病的影响,导致其防御功能发生减退。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的护理纠纷率、护理差错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医院感染控制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风险护理管理是指有效评估医疗护理工作当中所存在的风险因素,并且寻找能够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有效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医疗工作中风险事件的发生率[8-9]。在风险管理中,首先应该确立相关制度,比如护士的病历书写与交接班,都应该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同时还应该重视提高护理人员的素质。病室的环境对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如病室的湿度、温度过高或者过低,均可能会导致患者出现院内感染等疾病[10-11]。另外,护理人员需严格检测呼吸机和监护仪器,如有故障应该马上通知医生并予及时处理,以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在日常护理工作中,资深护士应该向资质稍低的护士讲述自己的亲身经验,分享自己更多的临床知识以及在临床上碰到的一些常见的问题,而低资稍低的护士应该认真倾听。医院是患者最为密集的公共场所,不同的致病菌在患者身体上随处可见[12]。在患者接受治疗的过程中,护士是院内感染控制及预防的主要操作者,且与患者直接接触的几率最大,因此护理工作的严格管理对有效加强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医院感染现阶段受到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和患者的高度重视,院内十分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医院感染,因此全体医务人员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积极开展医院感染的预防及控制。相较其他工作人员,护理工作人员事情相对较多且较复杂,也是最容易引起医院感染发生的途径之一。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是实施严格的护理管理,这不仅可以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也可以降低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之,风险护理不仅可增强护士的风险意识、促使其严格执行规章制度,还可降低患者感染率、保护患者的利益,为患者创造良好的住院环境,值得推广应用。

[1]吴福丽,雷璐敏,张敏.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安全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4):3821.

[2]徐坤仪.风险管理在手术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3,19(10):110.

[3]傅佳.提高风险意识,强化手术室的护理安全工作[J].健康必读:中旬刊,2012,11(7):380.

[4]朱鸣.有关手术室护理安全风险防范[J].中外医学研究,2010,8(28):115.

[5]谢艳群.护理管理对控制医院感染效果的影响分析[J].医学伦理与实践,2011,24(18):2279.

[6]许红红,刘允香,黄婉锋.加强护理管理工作对预防医院感染的作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2,8(3):455.

[7]芦秀云.浅谈护理工作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外医疗,2011,30(1):124.

[8]何伶俐,雷学忠.医院感染控制新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8,4(3):283.[9]徐维芹,秦慧弟,周丽霞.浅谈如何实施护理风险管理预防或减少护理风险的发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9):204.

[10]刘海峰,刘丽光.医护人员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控制与预防[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168.

[11]土良俊,徐相婷,刘淑云.人性化管理模式对医院工作人员感染意识及感染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32.

[12]李秀丽,朱富娣,张国莉,等.和谐管理理论对护理风险管理的启示[J].中国医院管理,2009,10(6):78.

猜你喜欢

差错率风险管理护理人员
探讨风险管理在呼吸机维护与维修中的应用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房地产合作开发项目的风险管理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PDCA循环法在降低门诊药房处方调配差错率中的作用观察
没考100分就是有知识没掌握?
护理风险管理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
风险管理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