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信用管理本科教育的几点困惑与思考

2015-05-18尹丽

企业导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金融学职业资格信用

尹丽

摘 要:本文从信用管理本科教育一线专业教师的视角,谈谈对信用管理本科教育的几点困惑,希望对今后的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专业建设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信用管理;应用型

一、是“专业教育”还是“诚信教育”

信用管理以“信用”为起点,涵盖了社会道德层面和经济层面,经济层面的信用又是以社会道德层面的诚实守信作为基础的。于是作为信用管理专业一线教师的角度,无论是新生入学专业教育、还是《信用管理概论》课程讲授等环节都出现了强调、强化“诚信教育”的趋势,结果使得学生认为其空洞、甚至专业性不强。以信用管理专业的入门课程——《信用管理概论》的讲授为例,入门课程本来系专业“导游图”的定位,即对本专业、行业所囊括的所有基本理论、细分行业等作较为粗略、概括的描述和讲授,为后续细化的专业主干课程作铺垫、起到提纲契领的作用,这也就决定了作为“导游图”的《信用管理概论》课程讲授的内容要么是国外、主要是美国所谓完善的信用体系(尤其是信用法规)、信用相关理论(主要是信用经济学)等的介绍,要么就是辅以国内各种弄虚作假、失信失德的案例来强调我国信用“缺失”现象之严重、进而突显信用管理中“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从课程的受众——学生的角度看,确实显得空洞、苍白无力,使学生原本对专业所持的积极态度在第一门专业课堂上遭到打击,效果显然差强人意。

笔者以为,应在“专业教育”中弱化“诚信教育”,即将涉及到国内信用建设中冗长、重复的“失信守信”减少到最低,夯实信用管理作为经济学层面的意义和价值,加大信用经济学等的理论深度和应用广度,令学生认同并尊重信用管理的专业性。

二、如何厘清信用管理与金融学之间的关系

首先,全国开设信用管理专业的本科院校基本都将信用管理专业开设在金融系下,个别单列为信用管理系的也与金融学之间“纠缠不清”;其次,在课程开设上,信用管理与金融学的课程相似度极高,仅以3-5门所谓专业主干课相区别,而将信用管理仅作为方向开设的更是仅有不到3门的专业主干课,致使学生产生两者究竟区别在哪儿的疑问;再次,就业时信用管理与金融学成为了彼此直接的竞争对手,而金融学的知名度和更宽泛的适用度(涵盖所有金融细分行业的常识)又令信用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一方面找不到信用管理自身的特色、另一方面又无法完全融入金融学而导致其竞争时处于弱势地位。当然,厘清两者之间的关系有赖于信用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和强大,绝非易事。笔者以为,无论信用管理专业极力想突出自身的特色、强调其与金融学的区别所在,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谋求并找准与金融学之间恰当且适度的契合点、借助金融学在我国理论界和业界已有的无法超越的认同度和号召力、实现与金融学的和谐共生无疑才是明智之举。

三、市场对信用管理专业的需求真的旺盛吗

但凡提及信用管理专业开设的意义和必要性,信用管理教育领域普遍出现类似“市场对信用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日益提高、需求旺盛”的论调、甚至通过全国或某些省市的经济发展情况等估算出其对信用管理人才需求的“巨量”缺口,试图对信用管理美好的市场前景作出描述和展望。但是,真的如此吗?准确说来,在比较近的将来是这样的前景真的会出现吗?

笔者以为,在我们可以预见的将来,承认信用管理专业的“小众”才是发展信用管理的理性态度。即是说,承认随着我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尤其的经济金融环境的日渐优化和进步,市场对信用管理专业的确是有需求的,且呈平稳增长态势,但距离“旺盛”的需求甚远。究其原因,首先是我国大多数本科专业的大众性、普适性大背景,致使大多数专业深度不够、即“不够专业”;其次是信用管理专业的社会认知度不够;第三是为数不多所谓对口的信用管理、风险管理岗位往往又对人才的学历层次(硕士、甚至博士)、从业经验等有具体的要求,使得信用管理本科毕业生处于尴尬的境地。

承认信用管理系“小众”、而并非市场的热门专业,对信用管理专业的所有教育者形成潜心研究、厚积薄发的压力和动力,对于所有教育者自身、以及信用管理专业的长远发展应该都是一件好事。

四、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该如何对信用管理专业定位

以笔者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融智学院为例,地处西南地区的一所经管类独立学院始终践行立足地方、服务地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而如何对信用管理专业进行定位是我院开展信用管理专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关键,即在西方属于“高层次”的信用管理专业如何在我院找到切入点、如何“接地气”。

市场需求是我们定位的前提和基础。重庆作为最年轻的、也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享有难得的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我们着重考量了重庆建设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的大背景,结合我院金融学专业自办学以来在重庆市金融界赢得的优势和口碑,将信用管理专业定位为与“金融信用管理”(尤其是“非正规”金融)方向,强调为金融机构服务的信用管理,特别是为重庆发展较好的信用担保行业、小额贷款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开设针对性较强的理论讲授和实践教学环节,在服务大金融的宗旨下找到适合我院实际情况的切入点,兼顾信用管理的专业性和应用性。

五、当前信用管理本科教育的难点及突破口

前述的四点困惑,即是否应弱化“诚信教育”、信用管理与金融学的关系如何、市场是否真的急需信用管理专业以及地方性应用型高校信用管理专业如何定位等,笔者认为这是新兴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需要成长的时间和历练。当我们面对学生一遍一遍侃侃而谈国外信用管理行业的先进性和“高大上”、我国的信用管理很重要、虽然刚刚起步但一定会逐渐完善、有着光明前景的时候,很清楚自己说得底气不足,精明的学生们很清楚我们越是这样说越是表明信用管理专业在市场中的认可度、甚至认知度都是不够的,导致他们在毕业求职时几多尴尬,因为信用管理“光明的前景”对于最多四年后就要走向社会、面临激烈就业竞争的本科生而言太远了。因此,如何尽可能地在当前提高信用管理专业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是我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教学和专业建设中最大的难点,较为现实和可行的突破口和解决办法是在四年本科教育中以信用管理职业培训、“信用管理师”执业资格等作为有效带动,也是践行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不二选择。

而我国当前信用管理师教育恰恰处于极为尴尬、甚至暂停的状态,亟待解决。2005年3月31日,“信用管理师”作为国家新职业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标志着信用管理行业成为我国专业技术职务行列中的一员,并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自2006年到2008年共有1730人参加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成绩合格获得证书的有853人。其中,助理信用管理师277人,信用管理师539人,高级信用管理师37人。2008年11月因国家职业大典重新修订,信用管理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工作暂停,目前仅有天津市、湖南省等部分省市开通了地方信用管理师的职业资格鉴定工作。信用管理教育显然需要重新启动信用管理师的国家职业资格鉴定考试工作,恢复刚刚起步的信用管理职业培训,形成在校本科生通过积极投考“助理信用管理师”加强对专业和行业的认同和了解、信用管理相关从业人员则积极投考“信用管理师”、甚至“高级信用管理师”进而带动相关行业对信用管理各级职业资格相应需求的良性循环,为信用管理专业在我国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和市场基础。另外,鉴于当前金融行业系信用管理专业服务的主要对象这一现实,建议在“信用管理师”职业资格鉴定中强化金融信用管理模块、或者细分出诸如“金融信用管理师”等资格提高信用管理的针对性和指向性。

参考文献:

[1] 林钧跃,社会信用体系理论的传承脉络与创新[J],征信,2012(01):P1-12;

[2] 吴晶妹,2011-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信用管理专业建设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社会信用体系模式探索,中国方正出版社:P57-76;

猜你喜欢

金融学职业资格信用
为食品安全加把“信用锁”
信用收缩是否结束
浅述行为金融学
行为金融学在价值投资中的应用分析
浅析数学方法在金融学中的应用
职业资格制度的执行困境
信用中国网
中国金融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前景
信用消费有多爽?
澳大利亚职业资格框架探析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