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聚类分析的全国各省城镇化水平评价

2015-05-18袁世琪

企业导报 2015年9期
关键词:聚类分析城镇化

袁世琪

摘 要:城镇化发展水平是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近几年来我国的城镇化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全国各地都在经历迅猛的城镇化进程。但各地因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出现了很大的差距。本文以系统聚类模型对能反映城镇化水平的各省2013年数据进行分析评价,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发展水平;聚类分析

序言:城镇化是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城镇化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综合体现。作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的城市化,正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不断增长的动力和源泉。《2012年中国社会蓝皮书》指出,2011年中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数千年来首次超过农业人口,超过50%。近年来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成为继工业化、市场化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又一大动力。然而,不同地区的经济基础、人口状况、自然资源及政府规划等许多方面是存在差异的,所以其城镇化的发展水平自然大不相同,因此正确地评价我国各地区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从中找出导致城镇化水平差异的原因,将有利于我国城镇化的进一步均衡健康的发展,并为宏观上指导各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依据。

一、相关文献回顾

城镇化在整个发展进程中受诸多因素的引导和影响,而城镇化发展差异指的是在这些因素的环境下各地区、各省份之间出现的城镇化发展模式及进度的不一致性。对于我国而言,东部的经济发展好于西部、沿海好于内地,导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也呈现同样的特征。代帆(2010)采用聚类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北京、上海、天津属于城镇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三大直辖市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城镇人口占比、人均GDP和较为合理的产业结构,发展优势十分明显。赵新正、宁越敏(2009)在综述城市化动力机制研究进展和比较东、中、西三大地带城市化水平差异的基础上,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影响三大地带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进行定量研究,并描叙出东、中、西部城镇化发展呈现的特征。韩增林、刘天宝(2009)在界定城镇化质量内涵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基础设施质量、居民生活质量、生态环境质量、教育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城市化质量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嫡值法,对全国28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城市化质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城市仍存在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完善;城市化质量空间差异明显,从东部沿海到中、西部依次降低;城镇化质量较高的城市呈“群”状分布,与城市群分布拟合较好。

现有文献主要针对城镇化发展的动力机制如产业结构演化、区域经济增长等方面来探讨城镇化发展的促动因素,然而较少有文献对城镇化在各地发展的差异性进行的研究和分析。本文在使用更加全面的评价指标的前提下对各地的发展差异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得出更能反应现实状况的各地城镇化发展水平。

二、各省市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的建立和样本选择

某一个区域城镇发展状况主要从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城镇化水平三个体现出来,本文主要选取能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人均GDP,能体现城镇化率的城镇人口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居民消费在总消费中的比重和能体现城镇化水平的城市用水普及率、城市燃气普及率、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公交台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每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城市每千人拥有执业医生数作为评价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指标。总体而言更多采用的是能体现城镇化率和城镇化水平的数据,而能体现城镇化率的数据中没有采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比重,理由在于第二产业不能很好的反应城镇化进程,例如山西等地有规模庞大的采矿业,但都是在城镇以外的地方进行且现代化程度低、对自然环境破坏严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则在整体上比第二产业更能体现城镇化率。本文选取了31个省市地区2013年的11项数据,全部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

三、对我国各省市城镇化水平的具体分析

(一)聚类分析。聚类是将数据分类到不同的类或者簇这样的一个过程,所以同一个簇中的对象有很大的相似性,而不同簇间的对象有很大的相异性。聚类分析的目标就是在相似的基础上收集数据来分类。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道理,对样品或指标进行分类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它们讨论的对象是大量的样品,要求能合理地按各自的特性来进行合理分类,没有任何模式可供参考或依循,即是在没有先验知识的情况下进行的。

其中系统聚类法的步骤一般是首先根据一批数据或指标找出能度量这些数据或指标之间相似程度的统计量;然后以统计量作为划分类型的依据,把一些相似程度大的样品首先聚合为一类,而把另一些相似程度较小的样品聚合为另一类,直到所有的样品都聚合完毕,最后根据各类之间的亲疏关系,逐步画成一张 完整的分类系统图,又称谱系图。其相似程度由距离或者相似系数定义。进行类别合并的准则是使得类间差异最大,而类内差异最小。

(二)实证分析过程。使用SPSS 19.0对31个省市地区的11项能反映城镇化水平的数据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使用组间连接的聚类方法,选用平方euclidean距离作为度量标准。得出如下结果:

依此方法可大致可将全国31个省市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第一层:天津,上海,北京

第二层:内蒙古,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辽宁

第三层:全国其他省市地区

四、结果分析

从分层来看,天津、北京、上海自成一类,这三个直辖市是我国的经济重镇且自近代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大都市,自改革开放后更是获得了更大的发展,在统计的三十一个地区中仅有的城镇人口比重在80%以上的地区,其中以上海的89.3%为最高,但天津在人均GDP上占优,所以在排名上高出了北京、上海。而作为另一个直辖市的重庆只能排到第三层,首先在城镇人口比重上就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天津,人均GDP不仅低于以上三地中任意一地的一半,也全面落后于第二层的七个省份,且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重工业,因此城镇化水平较低。

内蒙古、浙江、江苏、山东、福建、广东、辽宁七省位于第二层,除内蒙古外,都是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的省份,包括内蒙古在内的这七省人均GDP水平虽不及北京、天津、上海三地,但却远高出第三层的中西部地区。得益于近年来能源价格上涨和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内蒙古经济发展迅速,人均GDP在内地省份中首屈一指。虽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落后于东部沿海各省,但地广人稀的客观环境,为城镇化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数据显示内蒙古能体现基础设施建设的城镇化水平指标基本优于其他几省,因此能在人均GDP不落后的情况下排名高于其他几省。

处于第三层的省市都位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都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且部分地区自然环境恶劣,西藏排名靠前主要得益于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高出其他地区,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仍排在第三层。安徽则由于城镇人口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都处于低水平位于末尾。

小结:全国各地的城镇化水平基本取决于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其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资源方面也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镇化水平。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地区之间公共资源的多寡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排名顺序(天津的人均城市道路面积远超北京、上海),第三产业作为城镇经济发展的主力也同时对城镇化产生巨大作用(西藏的第三产业占GDP比重53.2%),但经济发展水平仍然是第一影响因素,这也是东部沿海城市和省份能跟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除辽宁外)在城镇化水平上拉开差距的最大理由。

五、相关对策和建议

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在短期内难以消除,将会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城镇化作为一种自然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虽然能对经济增长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但各地区在自然资源环境禀赋、地理位置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各个方面差异巨大,也就注定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城镇化过程将会与东部沿海地区大不相同,并且东部各地区也陆续在城市化过程中遭遇种种新的困难和问题,所以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各省在城镇化进程中都该有自己的长远布局和规划。

同时在这个进程中,以省会为中心的大城市的方式解决城乡二元结构的优点在于中国人多地少,大城市更能节省资源,带来更高的经济效率,缺点则是生活成本高、道路交通拥堵、环境压力大,这一点在各地都已经表现的相当突出;而走小城镇道路的好处是各地地方政府有更高的积极性推动小城镇建设,尤其是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的是如果没有产业支撑,没有大城市带动,城镇化难以深入。中西部地区应更为强调在以大带小的基础上的不同城市定位,最具可行性的一条方案是“大城市工作、中小城市生活”。

而在东部的特大型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地,城市化程度已经很高但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交通拥堵、居住拥挤、人口过剩等问题,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不能再过多地把大量资源投入在同一个区域,应适当地向周边城镇区域扩展,建立卫星城且在主城与卫星城间建立良好的交通系统,以缓解过量人口对特大型城市带来的压力。

参考文献:

[1] 何芳丽 .我国省会城市城市化水平发展的聚类分析[J].郑州航空管理学院学报 2012(5)

[2] 李伟 .我国城市设施水平聚类分析[J].理论与方法 2011(4)

[3] 巴曙松 王志峰 .区域发展结构、城镇化与中国经济发展[J].中国市场 2010(16)

[4]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 .中国城镇化综合质量报告[R].2013年3月

猜你喜欢

聚类分析城镇化
让老年农民挑起城镇化的重担?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和应对之道
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
对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观察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