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小+动词”的对称和不对称及其相关动因

2015-05-09张凯悦

青年文学家 2015年36期
关键词:对称

张凯悦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对“大/小+动词”的对称和不对称用法进行分析,并运用标记理论从认知原因、心理原因进行不对称原因的分析。

关键词:对称;不对称;标记理论;大;小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36--02

反义词的不对称,最引人注意的就是一些正反形容词,如大-小、长-短、高-矮、深-浅等表现的不对称。[1]大-小这一对常用的反义词,主要表示事物的空间特征,是典型的性质形容词。

大-小在多数情况下可以互相替换,只是表意相反,呈现出对称状态,如大眼睛-小眼睛,大杯子-小杯子,大房子-小房子。然而在日常交际中,它们的使用频率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现象,如大红色—*小红色,大团圆—*小团圆。前人对于“大/小+名词”的研究相比“大/小+动词”已全面深入,这里就不再赘述。本文运用不对称和标记论,从“大/小+动词”来分析大/小的对称和不对称现象。

赵元任(1968)指出大在大笑、大闹等短语中最好看成副词,此时大的反义词小不修饰动词。即大-小在此类用法中具有不对称性。[2]孙宝民(2006)在考察动词和大/小的搭配时,把动词分为生理动词,表示动作的动词,表示动作和方位的动词,表示动作过程的动词,表示动作、过程、方位的动词,表示动作目标的动词,表示过程、状态、范围的动词,表示数量、程度变化的动词七类。[3]

我们认为孙对于动词的分类过于繁琐,笔者在参照其分类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本文所选语料皆出自CCL现代汉语语料库,部分口语语料已明确指出,采用穷尽式分析法。

一、“大-小”加情感动词的不对称

情感动词是体现人的感情的动词,常常表现在喜怒哀乐等方面。例如:笑、哭、怒、吵、闹、吼、叫、喊、嚷、呼、嚎。这些表示情感强烈、程度深的动词均可受大修饰,不能受小修饰。如:①我想您想到想大哭一场。《从普通女孩到银行家》②孙中山身边的人都手舞足蹈,大喊大叫。《宋氏家族全传》③选举中央委员时,一些人为了竞选而大吵大闹。《蒋氏家族全传》

而表示情感微弱、程度浅的动词如啜、泣、议、论等只能被小修饰。如:

④谈毕,专家回到住所小议一番,然后……《当代报刊1994年报刊精选》⑤“大爷!我想玲姐……”孩子小声啜泣了。《迎春花》

感情色彩强烈的动词,程度深,由感觉上的显著投射到语言特征上的显著。情感动词的大多数可以受大修饰,只有极少数表示程度浅的动词能够受小修饰。“大+V”易受到人们的管制,是人们极想突显的时间,所以使用频率高;而“小+V”正好相反,所以使用频率低。[4]

二、“大-小”加具体动作动词的不对称

1、与饮食有关的动词如吃、喝、吞、咽、嚼、咬、渴。这些表示动作幅度大的动词,只能被大修饰。如:①五坊小儿常在酒店里要酒要菜,大吃大喝,吃得醉醺醺的。《中华上下五千年》②撒上桑叶,立即蜂拥而至,一缕一缕大吞大咽,“蚕食”一语委实准确。《读者》

而饮、酌、呷、啜这些表示动作幅度小的动词,只能被小修饰。如:

③阿士诺小啜一口。《龙枪-兄弟之战》④宴请是党内的同志小范围的小饮浅酌。《宋氏家族全传》

在调查语料的基础上,笔者发现饮既可以被大修饰,也可以被小修饰。如:

⑤老人大饮大食,会引起冠心病发作。《养生与健美方法100例》

孙宝民(2006)指出“饮”是古汉语词的保留,它能够受“小”的修饰,实际上是受古汉语的影响。[5]大量语料表明,在古汉语中大饮也经常使用。

2、与变化有关的动词,如:增、减、增加、加强、扩大、减小、缩小、损失、提高、降低等。单音节词只能受大修饰,双音节词只能受大大修饰,而不能受小或小小修饰。考察语料发现,双音节词的使用频率远远高于单音节词的使用频率,使用比例大概为25:2。如:①如今农民的商品经济意识大大增强了。《1994年报刊精选》②如不能心平气和地谈判,谈判效率将大减。《哈佛经理谈判能力与技巧》③人在睡觉时血液运行速度大大减慢。《大话养生》

3、与人肢体有关的动词,如坐、站、躺、蹲既能受大修饰,又能受小修饰。

①胖姑娘大坐在床边。《玩儿的就是心跳》②我和金豆儿盘脚大坐。《金豆儿》③孔祥熙便溜到附近的市场下馆子,饭后去相室小坐聊天。《宋氏家族全传》

通过对大量语料的考察,发现大坐的用法仅出现两次,这里的大含有动作幅度大的意思。而小坐广泛使用,如小坐片刻、小坐喝茶、小坐歇息多次出现。

通过对205例语料的考察发现,大站都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没有出现动词站受大修饰的用法;通过对532例语料的考察发现,小站都是作为名词来使用的,没有出现动词站受小修饰的用法。

4、与劳动有关的动词如干、搞、擦、洗、买、卖、烧、切只能受大修饰,不能受小修饰。如:①蒋经国想轰轰烈烈地大干一场。《晚年蒋经国》

大干、大干一番、大干一场、大干一票、大干一年、大干快上等用法多次在语料中出现。而“小干”只能在以下对举结构中出现,不能够单独使用。如:

②小干大难,大干小难,真干不难。③过去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利大大干、利小小干、无利不干的倾向。④大干问题不大,小干问题不小,不干问题不了。

大搞群众运动、大搞多种经营、大搞素质教育、大搞题海战术等用法在语料中多次出现。其他动词的用法如下:

①高庆山不好意思大擦。《风云初记》②只要暗中一点,火就会大烧起来。《李自成2》③听他说得像大切八块一样。《小团圆》④太太穿红的,姨太大穿粉红。《更衣记》⑤奥运会的承办国大都在赛场旁大盖高楼。《新闻报道》

综上,与劳动有关的动词只能受大修饰,不能受小修饰。只有在特殊语言形式中个别动词能够受小修饰。

三、“大-小”在特殊格式中的不对称

在分析“大/小+动词”用法时,笔者发现语料中出现了一些特殊格式,并对使用频率较高的用法进行分析,以挖掘“大-小+动词”不对称的深层原因。

1、大V特V

通过对语料的考察,以下用法多次出现,如大错特错 大书特书 大树特树 大谈特谈 大赦特赦 大讲特讲 大赚特赚 大喝特喝 大亏特亏 大吃特吃 大吹特吹 大炒特炒 大捞特捞 大办特办 大做特做 大写特写 大干特干 大呼特呼

“大V特V”这种格式中V为单音节动词,表示规模大、程度深之意。但是语料库中未找到“小V特V”的用法。大/小的不对称就显现出来了。

2、大V1大V2

通过大量语料发现,现代汉语中有“大V1大V2”这种格式,其中V1和V2可以是一对意义相近的单音节动词,也可以是一对意义相反的单音节动词,表示规模大、程度深之意。如:大吃大喝 大喊大叫 大喊大闹 大说大笑 大操大办 大摇大摆 大吼大叫 大彻大悟 大嚼大咽 大吹大擂(V1和V2意义相近)大喜大悲 大起大落 大输大赢(V1和V2意义相反)

然而语料库中也有“小V1小V2”格式的出现,如小打小闹、小偷小摸、小坑小骗,构成此格式的单音节动词数量极少,表示程度浅、规模小之意。这种格式中,大的使用范围明显比小使用范围广,大/小的不对称就显而易见了。

3、大为+动词

“大为+动词”格式中的动词为双音节形式,表示程度极强或是极弱(极端化程度高)。如:大为加强 大为发展 大为扩增 大为减弱 大为减少 大为增加 大为改观 大为降低 大为缩短 大为吃惊 大为改进 大为佩服

通过对“大为+动词”的考察,其意义大多表示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小部分表示事物向极其恶劣的方向发展,表现出很强的极端化。然而语料库中未出现相对应的“小为+动词”的格式,大/小的不对称性得以体现。

沈家煊(1999)指出六条判别有标记项和无标记项的标准,分别是组合标准,聚合标准,分布标准,频率标准,意义标准,历时标准。通过以上对“大/小+动词”的对称与不对称分析,大出现的句法环境比小多,使用频率比小高,意义比小宽泛。因此,大是无标记项,小是有标记项。

四、不对称原因分析

1、认知原因

Lakoff & Johnson(1980)认为人类语言概念体系的大部分是隐喻式构建的。我们对自身所处的空间的认识就来自于人类与周围环境互动的结果。

顾倩(2013)认为人们通过对自身的认识映射到空间域的认知中,认为空间也是一个容器,进入空间的事物就是容器中的内容。“大”是描述空间事物属性的词语,表示事物占据空间超出常量,即内容物占据空间容器较满而具有显著性。(如图1所示)

上面的图形对理解“大”的空间域概念既形象又生动。大/小核心语义是用于空间的比较,后来引申到时间、频率、程度领域。对于客观世界,人们总是先认识到最具有突显特征的事物,后认识到不具有突显特征的事物;同样地,人们对于程度深、幅度大、时间长的动作关注度更高,而后才注意到程度浅、幅度小、时间短的动作。这就是无标记项大应用范围广的原因之一。

这也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典型成员或无标记项具有认知上的显著性,它们最容易引起人的注意,在信息处理中最容易被储存和提取,它们在人形成概念时最接近人的期待或预料。

2、心理原因

心理语言学家Boucher J.和Osgood C.E.1969年通过心理试验提出波丽安娜假说即乐观假说。该假说认为人们倾向于美好的一面,摒弃坏的一面。因此人们倾向于把具有肯定值的词当做无标记的,把具有否定值的词当做有标记的。沈家煊也有过相关的论述,大占据空间多的基本语义,指超出和容易满足需要,符合乐观原则。人们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倾向于大等上向语义的词语,正如语料中的用法,大多表示事物向好的方向发展,因而取得大家的广泛认同;而小等下向语义的词语,不符合人们的心理认同,因而使用范围较窄。

参考文献:

[1]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P147.

[2]赵元任.1968,转引自赵元任(吕叔湘译).汉语口语语法[M].商务印书馆,1979.P194.

[3]孙宝民.“大/小+动词”不对称性考察[J].株洲师范学报,2006,P93-99.

[4]宗守云.“我V了”与“他V了”[J].语法研究和探索,2003(12).

[5]孙宝民.“大/小+动词”不对称性考察[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

[6]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7]Lakoff,G. and Johnson,M.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and London: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8]顾倩.“大+时间名词(+的)”的情感倾向及其认知解释[J].宁夏大学学报,2013.

[9]Comrie1986,转引自沈家煊.不对称和标记论[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P36.

[10]陈勇.语言学研究中的标记理论[J].外语研究,2002.

猜你喜欢

对称
回归基本概念,让“数”与“形”结合的更美
例谈解析几何中的几个对称及其应用
魔方与数学
卡诺图的一种排列方案
一元抽象函数对称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平面第二类曲线积分的对称性
谈大提琴演奏中的不对称弓法
浅谈“全等三角形”基础图形的探究与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