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形式锻炼行为的影响及心理机制

2015-05-05陈开梅

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15年4期
关键词:回归方程显性隐性

陈开梅 杨 威 董 磊

(空军勤务学院 军事共同科目教研室,江苏 徐州 221000)

目前对锻炼行为的认识和界定最早是源于体育学范畴,锻炼行为是体育行为的下位概念,而体育行为又是人类行为的下位概念,这种“下位论”思维明显制约着锻炼行为内部机制的深入研究,锻炼行为的前因极其复杂,一直是锻炼行为学研究的焦点。前人的研究成果,大多针对锻炼行为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缺乏对锻炼行为深层次的影响机制的研究[1]。本课题针对锻炼行为这一普遍复杂的研究现象,采用金建秋对锻炼行为的分类方法(即从其表现形式可把锻炼行为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种),引入运动承诺的概念,考察运动承诺在不同形式锻炼行为中的作用,并借鉴行为科学理论、认知——体验自我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来进一步阐述不同锻炼行为的心理机制。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分层加随机抽样的方法从徐州市10 所中学选取388 人,其中男生173 人,占总样本的51.18%,女生165 人,占总样本的48.82%;高中生166人,占总样本的49.11%,初中生172 人,占总样本的50.89%。

1.2 研究工具

1.2.1 锻炼行为

显性锻炼行为主要包括3 个维度,即锻炼时间、频率和强度。测量题目为:1.您每次参加锻炼的时间大约为:(1)15 分钟内,(2)15-30 分钟,(3)30-60 分钟,(4)1-1.5 小时,(5)1.5 小时以上;2.您每周参加锻炼的频率是:(1)3 次以上,(2)3 次,(3)2次,(4)1 次,(5)不足1 次;(3)每次锻炼后身体变化情况为:(1)出大汗,(2)中等出汗,(3)微微出汗,(4)全身微微发热,(5)无感觉[2]。

隐性锻炼行为主要包括3 个维度,即锻炼需要、锻炼态度和体育价值观。锻炼需要问卷由笔者自制,共包括4 个题目:为了考试、为了娱乐、为了健康、为了学习,采用Likert-5 点自评式量表,从“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5 等级记分制,得分越高,锻炼需要就越强。本问卷的α 系数为0.77,重测信度为0.80。

锻炼态度量表由毛荣建编制,包括目标态度、行为态度、行为习惯、行为认知、情感体验、行为意向、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8 个分量表,采用Likert-5点自评式量表,分数越高,锻炼态度越好,该问卷的信度分别为0.87、0.83、0.89、0.73、0.86、0.84、0.80和0.64[3]。本次测验α 系数分别为0.79、0.87、0.86、0.71、0.84、0.82、0.89 和0.82。

体育价值观问卷由陈开梅编制,共有44 个题项,包括5 个因素即教育、消费、健身、休闲娱乐和交往因素,采用Likert-5 点自评式量表,从“非常同意”至“非常不同意”5 等级记分制,问卷的信、效度检验主要采用α 系数和重测信度两个指标[4],本次测试α 系数分别为0.914、0.903、0.916、0.899 和0.842。

1.2.2 运动承诺量表

该量表由Scanlan 等人编制,包括运动乐趣、个人投入、参与选择和社会约束,采用5 点评分,5 代表“非常同意”,1 代表“非常不同意”,得分越高,运动承诺越高[5]。本次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8、0.82、0.77、0.83、0.81。

1.3 数据处理

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测量法等。数据在SPSS16.0 和AMOS8.0 上处理。

2 结果

2.1 锻炼行为与运动承诺的相关分析

不同表现形式锻炼行为与运动承诺的积差相关分析表明:运动承诺与显性锻炼行为和隐性锻炼行为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40,而显性锻炼行为和隐性锻炼行为的相关系数为0.16,呈低相关,与国内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2.2 锻炼行为与运动承诺的回归分析

要确定运动承诺是否在身体锻炼行为影响机制中充当中介变量,必须满足三个条件:(1)自变量(显性锻炼行为)对中介变量(运动承诺)具有影响效应;(2)自变量(显性锻炼行为)对因变量(隐性锻炼行为)具有影响效应;(3)自变量(显性锻炼行为)对因变量(隐性锻炼行为)的解释量会因中介变量(运动承诺)的介入而减少[6]。如果满足了上述条件,那么自变量显性锻炼行为对因变量隐性锻炼行为的解释量和标准回归系数在第三个回归方程中会比在第二个回归方程中更小。

为了检测运动承诺在显性锻炼行为与隐性锻炼行为之间所起的中介作用,采用三步中介回归法来探讨他们之间的关系。第一个回归方程分析考察显性锻炼行为对中介变量运动承诺的预测作用;第二个回归方程考察显性锻炼行为对隐性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第三个回归方程则考察显性锻炼行为与中介变量运动承诺对隐性锻炼行为的预测作用。

从表1 可以看出,显性锻炼行为显著地影响了中介变量运动承诺(F=8.762,p <0.01,解释了运动承诺6%的变异),显性锻炼行为对隐性锻炼行为的影响也是显著的,解释了隐性锻炼行为变异的7%(F=24.387,p <0.001);从表2 中可以看出,运动承诺显著地影响了隐性锻炼行为,解释了隐性锻炼行为变异的8%(F=24.816,p <0.001),运动承诺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1%;显性锻炼行为解释了隐性锻炼行为的13%,显性锻炼行为在这个基础上增加了6%。

表1 显性锻炼行为对运动承诺和隐性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方程一、二)

表2 显性锻炼行为、运动承诺对隐性锻炼行为的回归分析(方程三)

3 讨论

青少年锻炼行为的影响机制比较复杂,不仅受其生理机制和环境机制的影响,更多地受到心理机制的制约,心理机制在青少年锻炼行为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中介效应,环境因素和生理因素对青少年锻炼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主要通过心理机制发挥作用。青少年在锻炼行为的整个过程中,不仅有传统意义上的锻炼行为,而且充满着锻炼的需要、兴趣爱好、动机、价值观等心理活动,一般来说,青少年对锻炼行为的认知程度奠定其锻炼价值意识和参加锻炼的可能性,而锻炼的兴趣爱好关系到青少年参加身体锻炼的时间、强度、频率、项目和内容[7]。

首先,从行为科学理论视角来看,锻炼意识是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内因,锻炼行为是锻炼行为习惯养成的外因;其次,从唯物辩证哲学的角度来看,锻炼意识决定锻炼行为,而锻炼行为又通过锻炼意识起作用,由此,对锻炼行为的理解和研究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意识层面深入到无意识层面[8],最后,从锻炼行为的功能角度考虑,隐性锻炼行为属精神生活层面,显性锻炼行为属体育实践生活层面[9]。从不同表现形式锻炼行为和运动承诺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显性锻炼行为可以显著的预测隐性锻炼行为和运动承诺,而运动承诺可以显著地预测隐性锻炼行为,验证了运动承诺的中介效应。因此,隐性锻炼行为对显性锻炼行为具有导向、驱动和支持作用;显性锻炼行为是参与身体锻炼的外部表现,并以运动承诺为中介对隐性锻炼行为具有正向或逆向的调节作用。

国内外学者关于不同表现形式锻炼行为的研究,由于研究的目的不同,得出的结论也不尽一致。有学者认为二者隶属不同的自我评价系统,是两个相互独立的过程;也有学者认为:二者本身隶属同一心理结构,相互作用,存在低相关;还有学者认为内隐锻炼行为并不稳定,在一定程度上内隐锻炼行为具有情境依赖性,与外显锻炼行为存在相互作用。按照Epstein 的认知——体验自我理论,显性锻炼行为属于意识层面,隐性锻炼行为属于无意识层面,两者具有不同驱动方式和作用特点,外显锻炼行为将稀释、屏蔽、削弱内隐锻炼行为的作用,而隐性锻炼行为则可以规避意识的作用[10]。

自我决定理论认为个体是积极的有机体,天然赋有心理发展和成长的潜能,在充分厘清个体内部需要和外部环境信息的基础上,从动机视野阐释个体自主行为的本质,并采用实证手段探讨外部环境对个体自主行为的影响[11],该理论认为青少年参加身体锻炼的自我调节行为是一个连续体。根据青少年参加身体锻炼行为内化程度和锻炼行为发展过程中动机、行为和习惯的变化划分为4 个阶段,即前意向、意向、行动与坚持。

根据现代心理学和行为学的基本原理,锻炼行为作为一种文化行为和社会行为,其产生和发展的心理过程表现为:青少年在身体锻炼的初期最容易体验到锻炼的效果,随着锻炼时间的增多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加上学校体育教育和社会环境的熏陶,青少年开始对锻炼活动有了进一步的认知,有些人能够较快的对锻炼活动产生兴趣,并将锻炼纳入个人的价值体系,由最初的认知过程逐渐转化到内化过程,并能根据自己的生活方式养成较稳定的锻炼爱好,形成锻炼行为习惯,但有些人从对锻炼的认知到形成对锻炼的内化则是缓慢的,甚至是反复多次出现[7]。

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尽管隐性锻炼行为对青少年从事身体锻炼行为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并非所有锻炼行为都由它激发。对无锻炼意向的学生而言,在被动从事身体锻炼的过程中,显性锻炼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隐性锻炼行为与显性锻炼行为并非相互排斥,在本质上,青少年从事身体锻炼的自我调节程度沿着两条路径逐渐增加:一条是锻炼环境或经历→锻炼行为意向(运动承诺)→锻炼行为(锻炼坚持)的主线体现;另一条是显性锻炼行为→隐性锻炼行为→显性锻炼行为的循环路径。随着显性锻炼行为的逐渐内化,自我调节水平逐渐增强,个体就会完全自主地决定自己要参与的身体锻炼行为[12]。

[1]周伟.大学生锻炼行为内涵及影响机制研究述评——阳光体育背景下的审视[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0,18(5):50-52.

[2]陈善平,张中江.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性别差异— —以高知人员为例的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8,42(9):45-47.

[3]陈作松.中学生领悟锻炼社会支持与锻炼行为之关系[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8,32(3):37-41.

[4]陈开梅.江苏省体育价值观之心理结构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07.

[5]张军,尚志强.基于运动承诺的城市居民付费体育锻炼坚持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3):36-39.

[6]何颖,季浏.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中介变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20(1):6-8.

[7]刘一民、孙波.论体育行为的多维特征[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2,18(4):6-9.

[8]刘俊升、桑标.情绪调节内隐和外显态度在青少年阶段的发展特点[J].心理科学,2011,34(5):1095-1100.

[9]金建秋、徐国宏.大学生体育行为探讨[J].中国体育科技,2001(7):33-35.

[10]郑翠玲.大学生内隐自尊的认知特点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11]陈志丹、晏艳琴.试析青少年自觉锻炼行为的养成[J].中国教育学刊,2011,6:56-58.

[12]吴健,陈善平,潘华山,等.在锻炼情境下2 种运动承诺结构模型的比较[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23(1):75-78.

猜你喜欢

回归方程显性隐性
让“隐性课程”会说话
采用直线回归方程预测桑瘿蚊防治适期
线性回归方程的求解与应用
线性回归方程要点导学
线性回归方程知识点剖析
高中生物学中的隐性定理
关于现代设计应用中中国元素的显性和隐性表现
巧抓“隐性”表达 精彩“显性”表达
利用“隐性”圆,巧解一类题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显性途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