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盐城方言韵书《徐氏类音字汇》述论

2015-05-02冯青青

关键词:徐氏盐城方言

冯青青

(1.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清末盐城方言韵书《徐氏类音字汇》述论

冯青青1,2

(1.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2.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7)

《徐氏类音字汇》是由徐宗斌编著的一本方言韵书,代表了一百多年前的盐城方言语音。文章介绍《徐氏类音字汇》的作者、成书过程、编写体例及影响,认为它在研究盐城方言及苏北江淮官话语音史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徐氏类音字汇》;盐城方言;韵书;苏北江淮官话;语音史

《徐氏类音字汇》是盐城人徐宗斌所著的一本以盐城方言音系为基础的方言韵书,由上海深柳书屋出版发行,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初版,民国十六年(1927)四月再版。学界对这本方言韵书的研究不多,主要是南京大学的鲍明炜先生于1979年在《中国语文》第3期上发表《〈类音字汇〉与盐城方言》一文介绍这本韵书。鲍先生认为,《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方言同音字典,是根据江苏盐城话的音序编排的,全面地、比较准确地反映了盐城话的语音系统,是一部很可贵的汉语方言学著作”[1]221。文章首先简要介绍《徐氏类音字汇》的写作时间、写作旨趣及写作体例,并从《徐氏类音字汇》的韵部与盐城方音相合的角度断定这本韵书的性质,认为它是根据盐城方言编写的;文章重点介绍《徐氏类音字汇》的声母和韵母系统,并与上世纪60年代所调查的盐城方言进行比较;文章最后介绍《徐氏类音字汇》所收的盐城话以外的方音,并指出《徐氏类音字汇》存在的缺点,包括声母无名称、没考虑语音的发展变化、部分说法不对等。鲍先生在文章最后也提到,不管怎样,《徐氏类音字汇》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汉语方言学著作,应该引起学界的重视。此外,周阳生和曾考率于2012年5月27日在盐城当地的报纸《盐阜大众报》上撰文介绍《徐氏类音字汇》[2]。文章提到《徐氏类音字汇》的写作时间及写作目的,认为徐宗斌在一百多年前就对盐城方言进行研究,这是难能可贵的。

笔者在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曾到国家图书馆查阅《徐氏类音字汇》,在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只找到此书的下卷,没有看到此书的全貌。博士论文中只对下卷的编写体例进行简单的介绍[3]。工作以后,在盐城当地的一家古籍书店觅得此书,用一年多的时间详细查找该书所收字的音韵地位,整理音系,发现书中所记的语音特点与现在盐城方言大致切合,这确实是一本以盐城方言为基础编写的韵书,对了解一百多年前盐城方言的语音面貌有重要的帮助。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将对《徐氏类音字汇》的作者、成书、体例、影响及价值进行介绍,以期引起学界的重视。

一、《徐氏类音字汇》的作者及成书

《徐氏类音字汇》的作者是盐城人徐宗斌。现有的文献资料,如《盐城县志》(1993)、《盐城市志》(1998)、《盐城徐氏宗谱》(2012)等对徐宗斌的介绍并不多,目前可查的是:徐宗斌,字筱帆,清末民国间盐城人,生于1878年,卒于1950年;幼年遍读圣贤之书,终身主要从事教育事业;早年参加过孙中山创建的兴中会,民国七年(1918)被选为江苏省议会议员;著有《徐氏类音字汇》,受到众多名人的赞誉,著名书法家吴昌硕先生为此书题写书名,康有为称此书为“汉学锦囊”,章炳麟称此书为“国学宝钥,韵学捷径,识字津粱,读书基础”。

《徐氏类音字汇》于民国十六年(1927)由上海深柳书屋出版发行。目前所见的《徐氏类音字汇》分四卷,即首卷、上卷、中卷、下卷,每卷一册,共四册。首卷开头部分有徐宗斌的照片,埜道人林隐敬赠的徐氏类音字汇时评,康有为和章炳麟的题词,以及庞宗吉、金式陶、顾敬斋、苏智卿、钱士鸿、徐宗鉽等人的序言和作者的自序。首卷中间部分有《徐氏类音字汇》的总目,首卷目录包括凡例、五音全璧、国音全璧、辨似等内容。上卷目录包括东宏、江阳、真文、删咸、端桓等五韵,中卷目录包括先廉、支虞、灰微、歌摩、苏胡等五韵,下卷目录包括皆来、萧毛、佳麻、侵行、攸楼等五韵。首卷最后还附有全书的勘误表,共96处错误。上卷、中卷和下卷以韵为纲,再按不同的声调排列盐城方言字音。

徐宗斌在自序中提及编写此书的由来,他说:“偏旁字母,字学也;四声同异,韵学也。齐梁以前,字有音而无韵,随其声之所叶读之,而韵在其中,毛诗可按而考也。自沈约定为四声韵谱,迨唐韵而大备。宋有集韵,金有五音集韵,元有韵会,明则洪武正韵,而皆以韵为主,韵即所以辨其音也。余甫及冠,心窃思之。既有辨音一书,即诗韵是也,而不知亦有类音之书否,乃竟求之而弗得。于是朝夕寻思,几经寒暑,搜字母分类而为纲,积五音等韵而为目,延数岁之功而韵字方见粗完。已得其适用之大概万余字耳,分上中下三卷,订名曰:《字汇类音》。……民国壬戌夏,散步至通俗教育馆。阅报之余,登楼晋谒顾君敬斋先生,把晤间,言及世俗便用之字,口能道之或不能笔之,于书是一大憾事。吾曩所成是编,或有补于万一乎。先生检阅一过,特为订正之,易其名曰:《类音字汇》。”从徐氏所述中可以看出,他发现以前各个朝代都有一些重要的韵书,通过韵书可以辨音。他设想,是不是有一些类书,可以借音检字。他仔细搜寻而无所得。于是经过多年的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一部类书,最初定名为《字汇类音》。后来偶遇顾敬斋先生,顾先生把书名改为《类音字汇》。这就是本书的由来。

需要指出的是,《徐氏类音字汇》的完成时间当早于出版时间。徐宗斌在自序中提到,他在完成这本书以后,“置诸箧中廿余年,未敢就正于有道”。如果不是顾敬斋先生“怂恿付梓,以公同好”,可能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据此可以推测,这本书完成的时间当在1900年前后。而写作时间应在1900年以前,因为徐宗斌在凡例的最后一条提到,“此书编辑成部,每收一字韵内,或经数手,凡五易稿,历时卅余年而成”。从写作时间和完成时间看,《徐氏类音字汇》属于清末的著作,是我国较早的方言同音字典。

此外,徐宗斌还在凡例中介绍了《徐氏类音字汇》的编写目的。他说:“是书开门见山,口道其音,或字形笔不能达者,或音义猜疑不准者,或新造之字字典所无者,或各地方言未能尽悉者,是书概已辨别增入,检字真了如指掌,必克言到笔随,俾用者庶无遗憾。”可见,《徐氏类音字汇》的编写目的主要是为了方便检字。对于一些口头上常说,但不知道怎么写的字,或者音义不准的字,或者新造的字,或者各地的方言字,书中也收集很多,这对于当地人学习方言、使用方言有很大帮助,既方便当地人查阅参考,又对日用杂字做到言到笔随。

二、《徐氏类音字汇》的体例

除了129个重复的入声字外,《徐氏类音字汇》正文部分收字13 128个,其中大部分都是常用字,也包括一些异体字、新造字、方言俗字等。此外,《徐氏类音字汇》还有41个有读音而无字形可写的字,这些字都标有反切,如攸楼韵中标有平声无字丁尤切。两者结合可知,《徐氏类音字汇》共收字13 169个。

《徐氏类音字汇》是一部同音字典,在编排的时候,先按照韵排列,13 169个字分属于十五个韵中:一曰东宏,收字1 035个;二曰江阳,收字1 193个;三曰真文,收字1 180个;四曰删咸,收字984个;五曰端桓,收字372个;六曰先廉,收字939个;七曰支虞,收字1 491个;八曰灰微,收字1 037个;九曰歌摩,收字468个;十曰苏胡,收字680个;十一曰皆来,收字505个;十二曰萧毛,收字982个;十三曰佳麻,收字385个;十四曰侵行,收字1 267个;十五曰攸楼,收字651个。各韵所收字数占总字数的比例见下表。从表中可以看出,支虞韵所收的字数最多,有1 491个,比例超过11%;端桓韵和佳麻韵收字较少,分别为372和385个,比例都不超过3%。

表1 各韵所收字数比例表

每一韵中,又按照声调排列,把同音的字排列在一起。声调的次序为平、上、去、入,而平声又分为两类,书中没有另立名称,都标为平声。实际上,两类平声读音不同,按现在的声调概念,两类平声分别对应阴平和阳平。各韵所配的声调有差异,特别是与入声调的相配上差异明显。十五个韵中,东宏、江阳、真文、删咸、端桓、先廉、灰微、歌摩、侵行等九个韵与入声调相配,支虞、苏胡、皆来、萧毛、佳麻、攸楼等六个韵不与入声调相配。声母的排列无固定的次序,有的韵中把古端组声母排在最前,如东宏韵;有的韵中把古见组声母排在最前,如歌摩韵,有的韵中把古影组声母排在最前,如攸楼韵。每一字下,或解释字义,或举例组词,如江阳韵平声第一个字“江”:姓也;又~湖;本音冈。江阳韵上声第一个字“讲”:宣~,~话。再如支虞韵平声第一个字“徐”:缓也;又姓也。支虞韵去声第一个字“趣”:~向,情~。总体来说,《徐氏类音字汇》的体例是先列韵类,再依调排,声母次序不固定,每字下或解释字义,或连字组词。以歌摩韵第四小韵部分字为例:

平 欢~喜,~迎懽同上讙譁也;又音宣獾兽名,野豚驩良马;又~兜,人名……

平 和~合;又平~;又~尚何曷也;~如荷~花河江~盉调味器也……

上 火水~,方音;本音虎伙家~夥~计;又~伴;又多也□二字皆同上……

去 贺庆~,恭~货~物同上~患;灾也祸同上……

入 活生~;又死~;又~动豁~达,~然□~□奯大也;年高也盍何不也……

三、《徐氏类音字汇》的影响

徐宗斌编著的《徐氏类音字汇》在当时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徐氏类音字汇》最早出版在民国十六年(1927)三月,仅仅时隔一个月就再版。由此可以推断,置之箧中二十余年的《徐氏类音字汇》在初次出版以后,很受欢迎,确实便于由音检字,所以很快售罄,时隔一个月就再版了。

其次,一些名人纷纷为《徐氏类音字汇》题字题词。吴昌硕是晚清民国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是“清末梅派四大家”之一。他在八十三岁高龄的时候还为《徐氏类音字汇》题写书名。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康有为和国学大师章炳麟都曾为《徐氏类音字汇》题过词。康有为称赞此书为“汉学锦囊”,章炳麟称赞此书为“国学宝钥,韵学捷径,识字津粱,读书基础。”

再次,一些社会名流也不惜笔墨,或对《徐氏类音字汇》作出时评,或为《徐氏类音字汇》作序。林隐敬评价《徐氏类音字汇》“以音汇字,由音检字,依二百七十二五音为目,收三十字母为纲,默会神注,开卷即得,一目了然”。庞宗吉认为《徐氏类音字汇》“有功于小学”,“注重审音而为识字之门户”。金式陶认为《徐氏类音字汇》的主要作用在于检字,可能“成一家之学”。顾敬斋认为,通过查阅《徐氏类音字汇》,“凡古之遗训,市井之方言,悉可按部而得其形声与义”,此书“诚人人识字之津梁也”。苏智卿认为,徐宗斌“治经有年,于古韵今韵之辨,反切通转之法,用力独深”,他编著的《徐氏类音字汇》“厥功伟矣”。钱士鸿认为,《徐氏类音字汇》的特点是“凡五音国音,切韵方音,分别部居,综挈要领,俾高小以上学子过目瞭然,诚识字辨音之津梁也”。徐宗鉽认为,《徐氏类音字汇》有三大好处:“校正世俗相沿字画之讹”,“似是而非俗读之误”,“或有数十年不得其字,得此,辨毕生莫辨之惑”。

从再版的时间之短、名人题字题词之多、社会名流评价之高看,《徐氏类音字汇》在当时确实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口道其音或字形,笔不能达者”的遗憾。

四、《徐氏类音字汇》的价值

《徐氏类音字汇》在当时影响很大,对后来的研究也有重要的价值,表现有四:

首先,为研究一百多年前盐城方言的语音提供重要的资料。目前,有关盐城方言语音的历史材料所见不多,主要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版的《盐城人学习普通话手册》(1959)和《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1960),这两份材料主要记录了五十多年前的盐城方言。《徐氏类音字汇》从完成至今已经超过百年,而且对盐城方言的语音描写较为详尽,通过研究《徐氏类音字汇》,可以为我们揭示一百多年前盐城方言的语音面貌。

其次,为了解盐城周边地区方言的语音提供线索。《徐氏类音字汇》中收集了很多盐城周边地区方言的字音。鲍名炜先生在《〈类音字汇〉与盐城方言》一文中举了一些例子,如“蛋”读成“贪”、“字”读成“雌”,反映出泰州、南通一带方言的语音特点;“闪”读成“显”、“安”读成“烟”,反映出扬州方言的语音特点;“南”读成“奴”,“水”读成“史”反映出上海方言的语音特点。将《徐氏类音字汇》中相关的其他方言字音找出来,与现代方言比较,也可以为盐城周边地区方言语音的研究提供线索。

再次,为苏北江淮官话语音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江苏境内方言复杂,苏北徐州地区属于中原官话,苏北连云港到盐城地区属于江淮官话洪巢片,苏中地区多属于江淮官话泰如片,苏南大部分地区属于吴方言。目前,江苏境内不同方言地区都发现了一些方言韵书,有助于当地方言的历史研究,如反映徐州方言音系特点的《徐州十三韵》[4],反映泰州方言音系特点的《字音集义通考》[5],反映苏州方言音系特点的《乡音字类》[6]。苏北江淮官话地域分布广泛,但方言韵书所见不多,主要是反映宝应方言音系的《同音略解》[7]。盐城方言是苏北江淮官话的重要组成部分,《徐氏类音字汇》反映了一百多年前盐城方言的语音面貌,将《徐氏类音字汇》所反映的盐城方言语音现象与《江苏省和上海市方言概况》上记录的盐城方言语音材料以及现在实地调查的盐城方言语音材料比较,分析它们之间的差异,有助于弄清一百多年来盐城方言语音的历史演变,为苏北江淮官话语音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也为整个江淮官话语音史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最后,为研究现代盐城方言的字形提供佐证。虽然《徐氏类音字汇》记录的是一百多年前盐城方言的字音,主要作用在于由音检字,但其中的很多字在现代盐城方言中还在使用,而现代人并不知道怎么写。例如,盐城方言中表示“骂人”意思的动词,《盐城方言大词典》(姜茂友,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和《盐城方言研究》(蔡华祥,中华书局,2011)都写作“卷”,实际上在《徐氏类音字汇》先廉韵的第八小韵上声字中,最后一个字为“啳”,就是“骂人”的意思,而且字音和现代盐城方言字音相同,据此推断,现代盐城方言里表示“骂人”意思的字应该写作“啳”。由此可见,《徐氏类音字汇》对研究现代盐城方言的字形也有重要的帮助。

[1] 鲍明炜.《类音字汇》与盐城方言[J].中国语文,1979(1):221-226.

[2] 周阳生,曾考率.徐宗斌和《徐氏类音字汇》[N].盐阜大众报,2012-05-27.

[3] 冯青青.苏北方言语音研究[D].北京大学,2013.

[4] 刘淑学,燕宪俊.论古知庄章三组声母在《徐州十三韵》中的读音分合[J].语文研究,2007(4):43-49.

[5] 鲁国尧.通泰方言研究史脞述[J].方言,2001(4):301-314.

[6] 李军.《乡音字类》所反映的十九世纪中叶苏州话读书音[J].方言,2008(1):40-46.

[7] 余颂辉,陈立中.清代江淮官话抄本韵书《同音略解》所体现的方音性质[J].丽水学院学报,2014(6):44-49.

〔责任编辑:朱莉莉〕

A Review onXushileiyinzihui, Yancheng Dialectal Rhyming Dictionary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FENG Qing-qing1,2

(1.School of Liberal Arts,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Yancheng, Jiangsu 224002,China;2.School of Liberal Arts,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7,China)

Xushileiyinzihuiis a dialectal rhyming dictionary written by Xu Zong-bin, which records Yancheng dialectal pronunciation of more than a hundred years ago. The paper gives an introduction to its writer, writing process, style and influence. This book has important values for researching phonological history of Yancheng dialect and Jianghuai Mandarin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Xushileiyinzihui; Yancheng dialect; rhyming dictionary; Jianghuai Mandarin in north Jiangsu Province; phonological history

H07

A

1003-6873(2015)03-0054-04

2015-04-10

2014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徐氏类音字汇》研究”(2014SJB713);2014年度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百年来盐城方言语音演变研究”(1401034C);第56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项目“苏北方言语音的现状及历史演变研究”(2014M561678)。

冯青青(1984-- ),男,江苏泗洪人,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讲师,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后,主要从事汉语方言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66

猜你喜欢

徐氏盐城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从盐渎到盐城——盐城命名记
非遗盐城
三个关键词,读懂盐城这座城!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东方湿地之都”——盐城
难逃的凶手
难逃的凶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