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主要特色

2015-02-14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路 宁

(盐城师范学院 社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论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主要特色

路 宁

(盐城师范学院 社会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1)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涵,而且具有时代性和阶级性相统一、继承性和创造性相统一、实践性和理论性相统一、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丰富性和复杂性相统一等风格特征。探讨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风格特征,有助于深化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研究。

管理思想;人才管理;特色;毛泽东

毛泽东在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社会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内涵丰富的人才管理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除了具有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的一般特点之外,还形成了自己相对独立的思想体系和思想风格,呈现出明显的个性特征。研究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风格特征,对我们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科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特色之一:时代性和阶级性的统一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时代性特点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1]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正是基于时代的需要而形成的,它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第二,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内容体现了时代的特点。毛泽东非常注意从社会历史条件方面来考察人才,注意研究人才成长的环境,认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情势必会有不同的人才管理实践,而不同的人才管理实践则会造就不同的人才。他强调,人是社会的人,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意识必定要为一定的社会关系所制约。任何人都带有一定的时代特征,人才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他认为,中国革命能否成功关键是人,但古代与现代、战争年代与和平建设时期对人才选拔标准也都有所不同,这就将“关键在人”的思想赋予了特定的时代内涵。可见,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最突出之处是站在时代的高度来看待人才地位和人才选用问题。第三,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对中国传统人才管理思想的超越,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它奠定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的基础,在中国近现代人才管理思想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历史作用。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阶级性特点具体体现在:第一,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产生的阶级基础是中国无产阶级。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反映和代表了中国无产阶级在人才管理方面的一些基本立场、主张、愿望和要求,同时它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起到了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第二,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内容打上了鲜明的阶级烙印。他认为阶级性是人才管理的本质属性之一,人才管理要为维护特定的阶级利益和社会制度服务。他强调,不同的时代、不同的阶级有不同的选人和用人准标。虽然同样提倡“选贤任能”、“德才兼备”,但对什么是“贤”或“德”、什么是“才”或“能”,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要求。第三,强调人才管理要坚持党管干部的党性原则,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有阶级性特点的又一个突出表现。他指出,“我们是站在无产阶级的和人民大众的立场。对共产党员来说,也就是要站在党的立场,站在党性和党的政策的立场。”[2]848可以说,毛泽东所提倡的党管干部原则,是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在人才管理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在人才管理工作中的具体运用,是区别于资产阶级人才管理思想的重要标志。

时代性体现了时代特点,阶级性体现了阶级属性。既有时代性又有阶级性,时代性和阶级性的有机统一,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第一个特色。

特色之二:继承性和创造性的统一

毛泽东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出人才”的思想。恩格斯说:“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3]“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发展的。”[4]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才能来自于实践,人的知识、才干是从实践中产生和培养的。毛泽东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出人才”的思想,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做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的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5]不仅如此,毛泽东还借鉴了西方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资产阶级提出的“自由”“平等”“博受”等人文主义思想,同时也扬弃了中国历史上的“任人唯贤”“知人善任”“用人所长”等传统用人思想,他指出,“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任务。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珍贵品。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6]533-534。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创造性特点具体体现在:第一,反对教条主义、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认为教条主义僵化地理解和应用马克思主义,其结果只会窒息马克思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他指出,“马克思这些老祖宗的书,必须读,他们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这是第一。但是,任何国家的共产党,任何国家的思想界,都要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产生自己的理论家,来为当前的政治服务,单靠老祖宗是不行的。”[7]109正因为毛泽东笃信马列主义但又不迷信经典作家的“条条”、“本本”和“框框”,所以能够在马列主义一般原理指导下潜心研究中国人才管理的实际,并创造性地解决实践中不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第二,毛泽东在继承中国古代“选贤任能”、“德才兼备”等选人思想的同时又赋予其以新的内涵,创造性地提出了“又红又专”的用人思想。在这里,所谓的“红”,即是前人所讲的“贤”或“德”,指的是具有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坚定的阶级立场、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所谓的“专”,即是前人所讲的“才”或“能”,指的是具有专门的业务知识和技能、具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际本领。对“红”与“专”的关系,他强调要“又红又专”,不能只红不专,也不能先专后红,更不能只专不红。“所谓先专后红就是先白后红,是错误的。”[8]471第三,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与中国人才管理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许多适应时代需要并能体现时代特点的新思想、新论断,诸如关于人才激励问题、关于干部管理问题、关于知识分子管理问题、关于青年人才管理问题等,都以其独特的理论为马列主义人才管理思想宝库增添了新的内容。

继承是为了创造,创造离不开继承。既有继承性又有创造性,继承性和创造性的有机统一,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第二个特色。

特色之三:实践性和理论性的统一

实践性。第一,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植根于中国社会实践的土壤之中。理论来自于实践,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人才管理实践为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实践基础,离开了实践这个基础,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二,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马列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同中国人才管理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毛泽东强调,“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2]791可以说,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其实就是对古今中外人才管理实践的一种理性思考,是对人才管理实践经验的概括、提炼和升华。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形成的过程,其实就是把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同中国人才管理实践相结合的过程。第三,实践是鉴别人才的标准,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人才贡献的大小只能由社会实践来检验。离开社会的人才是不存在的。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9]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来自于实践,同样也要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反过来指导实践。第四,实践是人才产生的摇篮。人才的最终成功正如同对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都是“从实践出发,从没有经验到有经验,从有较少经验,到有较多的经验”[7]300。毛泽东曾引用“纸上谈兵”的典故,说明真正的人才必须经过实践的锻炼和检验,认为光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能力的人算不上是真正的人才。“实践第一的观点”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同时也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一个重要命题。实践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理论性。就一般情形而言,衡量和判断一种思想体系的完备程度及其理论高度,主要有三个标准:一是看它有没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基础;二是看它有没有一个所要解决的中心主题,有没有科学地揭示了所论对象的本质及其运动规律;三是看它所提出的一系列论断与观点是否具有内在的逻辑联系。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第一,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有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第二,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有一个所要解决的中心主题,即人才管理问题;第三,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各个观点之间具备内在的逻辑联系。可以说,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和完整的体系,而且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理论高度。

实践是理论的基础,理论是实践的升华。既有实践性又有理论性,实践性和理论性的有机统一,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第三个特色。

特色之四:科学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闪烁着科学理性的光辉,其表现大致有三:一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有科学的理论作指导,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反对唯心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主张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解决中国人才管理实践中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二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有科学的理论体系。它既揭示了中国人才管理的特殊规律,也揭示了古今中外人才管理的一般规律。三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具有科学的研究方法。毛泽东坚持用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国人才管理问题,提倡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规律、尊重科学,他指出,“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适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会,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中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暂,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6]284。他强调“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791,重视调查研究,重视研究中国国情,重视各种方法的综合运用,这些都体现了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毛泽东继承了中外历史上人文主义思想的传统,其人才管理思想贯穿着人文主义所倡导的生命关怀、人文关怀的基本精神。在管理理念上,毛泽东倡导“以人为本”、“以能为本”和“以民为本”,这充分体现了人文主义的价值取向。他赞同“人本论”,反对“神本论”、“物本论”和“事本论”;强调用人要“以能力为本位”,反对“以知识为本位”,认为“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10]179-180,“可不要看不起老粗”,“历史上当皇帝,有许多是知识分子,是没有出息的”,“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情,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10]1402;他强调,处理官与民的关系要突出“以民为本”,不要搞“官本位”式的官僚主义,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则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地位,正如他在论及军事问题时指出,“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11]此外,毛泽东还很重视人的精神追求和人的全面发展,重视开发人力资源并把人的自身发展与社会发展联系起来,重视培养人的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重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些也都体现了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的终极关怀精神。

科学重在“求真”,人文重在“求善”。既有科学性又有人文性,科学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统一,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第四个特色。

特色之五:丰富性和复杂性的统一

作为一种内涵丰富的科学理论体系,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有着明确的指导思想、鲜明的时代主题和突出的中心内容。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涉及人才管理的诸多方面问题,从其内容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六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人才管理本质论,主要涉及人才管理的本质属性问题。第二个层面是人才管理价值论,主要涉及人才管理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的问题。第三个层面是人才管理主体论,主要涉及人才管理者的素质要求及其群体结构的优化等问题。第四个层面是人才管理过程论,主要涉及重才、识才、选才、用才、育才等问题。第五个层面是人才管理原则论,主要涉及人才识别的原则、人才选拔的原则、人才使用的原则、人才激励的原则等。第六个层面是人才管理方法论,主要涉及人才管理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就特殊方法而言,主要涉及人才识别的方法、人才选拔的方法、人才使用的方法、人才考核的方法、人才监督的方法、人才培养的方法、人才激励的方法等等。围绕这些问题,毛泽东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见解、主张和论断,思想内容广泛、丰富而深刻。

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第一,思想渊源的复杂性。毛泽东既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同时又扬弃了西方资产阶级人文主义思想和中国传统人才管理思想。第二,发展过程的复杂性。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经历了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复杂的历史过程。毛泽东早年和中年时期的人才管理思想是在同各种错误的人才管理思想斗争中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晚年时期的人才管理思想其自身又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第三,思想内容的复杂性。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集体的智慧,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但其晚年也提出了一些不科学甚至是不正确的观点,如“老粗出人才”[10]179-180、“知识分子是最无知识的”[8]452、“知识分子是比较最没有出息的”[10]1402等等,这就为其人才管理思想增加了一些复杂性的元素。第四,思想体系的复杂性。如果把“毛泽东思想”看着是一个母系统,那么“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则是隶属于“毛泽东人才思想”这个子系统下的孙系统,而组成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体系的各要素,如“人才管理本质论”、“人才管理价值论”、“人才管理主体论”等,则构成了“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这个分系统下的又一层分系统。分系统之下又有分系统,其复杂性由此可见一斑。

既有丰富性又有复杂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的内在统一,是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的又一个重要特色。

总之,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是中国化、特色化的马克思主义人才管理理论,是毛泽东长期从事人才管理实践活动的经验总结。作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思想理论体系,毛泽东人才管理思想不仅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的宝库,而且奠定了中国现代人才管理思想的基础,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学习和研究。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44.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523.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1.

[5]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7.

[6]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6.

[10] 毛泽东评点二十四史·人物精选[M].北京:时事出版社,1997.

[11] 毛泽东.毛泽东军事文集:第2卷[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297.

〔责任编辑:陈济平〕

A8

A

1003-6873(2015)03-0001-04

2015-04-11

路宁(1962-- ),男,江苏射阳人,盐城师范学院社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

10.16401/j.cnki.ysxb.1003-6873.2015.03.056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人才思想
人才云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思想与“剑”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