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的路径探析

2015-04-23王新刚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14年6期
关键词:自信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王新刚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充分认可,是对学科现实影响力的坚定信念。作为学科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经过了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学科的自觉状态,迫切需要对学科自信问题进行探讨。“反思”是增强学科自信的逻辑工具,只有反思学科发展历程,才能提升学科建构能力;“现实”是增强学科自信的根本依据,只有深入现实维度之中,才能增强学科实践能力;“理论”是增强学科自信的主要标志,只有走出知识借鉴困境,才能增进理论生产能力。这三个维度,构成了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 学科; 自信; 现实

中图分类号: 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4)06-0076-04

1984年,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设立,标志着思想政治教育在“科学化”讨论的基础上,开始“学科化”的发展进程。[1]时至今日,经过了三十年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达到了“体系化”和“精细化”的建设程度。但当下的学科状况,相对于复杂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来说,学科自信还没有完全实现;相对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来说,学科自信也没有彻底建立。因此,只有反思学科的发展历程,批判学科的研究前提,划定理论的使用边界,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现实影响力和理论贡献率,才能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信。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觉与学科自信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信,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充分认可,是对学科现实影响力的坚定信念。作为精神交往活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阶级社会一种特有的精神文化现象。它用精神文化的方式论证阶级统治合法性,并引导民众对社会形态进行自觉认同。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精神交往的文化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具有充分的自信。在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时代进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也被赋予“生命线”价值。然而,作为学科存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其学科自信迄今为止仍存在着一些问题。

学科自觉是学科发展的内在精神动力,是对学科发展的强烈向往,它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的理论前提。学科自觉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科理论方面的觉悟和觉醒,即学科建立和深入发展的进程。学科自觉的确立过程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从“科学化”论证,到“学科化”建立的发展进程。只有到达了学科化的发展阶段,才实现了对思想政治教育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才把握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规律,才真正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理论自觉。从学科体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上确立自己的学科边界,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史论、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学为骨干的学科框架基本建立;从理论体系来看,思想政治教育学也基本确立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即学科论、价值论、过程论、内容论、环境论、载体论等论域。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信,主要依靠学科的体系完备度、学科的现实改造力和学科的理论贡献性三大方面。首先,完备的理论体系是学科自信的首要条件。在学科化建设的基础上,思想政治教育完成了从教材撰写到学术研究的转化。特别是随着该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他们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理论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使学科达到了较为完备的程度。不仅深入研究了学科论、环境论、过程论、载体论等已有的命题,而且开始了对发生论、范畴论、本质论、资源论、主体论等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其次,学科的现实改造力是学科自信的现实基础。强大的理论自信源于强大的改造力,“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2]。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具备了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人的思想发展进行解释和改造的学科体系,才能获得充分的学科自信。再次,学科的理论贡献性是学科自信的理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实践性学科,它还是一个综合性的理论学科。学科发展初期,大量借鉴了其他学科的理论和知识。要增强学科自信,需要能够生产被其他学科借鉴的知识和理论,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理论输出。因此,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需要提升学科的理论观照力和知识贡献率。所以,只有从这三个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才能真正地实现学科自信。

二、反思学科发展历程,提升学科建构能力

用“反思”对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进行认识和把握,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反思”是一个重要的认识论范畴,它是不同于经验感觉的间接内省的认知活动。洛克认为“反思”是超越感觉形式的内部经验的心灵活动,人通过反思心灵,可以形成知觉、思维、怀疑和信仰等。斯宾诺莎把“反思”作为获得真理的高级认识方式。康德对“反思”自身进行分析,认为它是合目的性的认识能力,是联结“知性”和“理性”的中介,体现了认识能力的主观条件。因此,“反思”也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信的认识工具和思维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从创立至今,经过了三十年的深入发展,具备了进行“反思”的可能性、可行性和必要性。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学科自身为认知对象的反省活动。只有当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成果达到“纷繁多样”的程度,才具备反思的可能性。一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经历了科学化、学科化、体系化和精细化的发展阶段。[3]特别是精细化阶段,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化的完成之后,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各个领域和运行方式为研究对象,对理论体系中的重要范畴进行深入细化的研究阶段。它完成了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发生”、“范畴”等“元”理论的探讨,到“价值”论、“过程”论、“环境”论、“载体”论、“评价”论等具体理论的研究,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取得了丰硕的理论成果和多样化的研究思路。基于此,学科才具备了对自己进行反身思考的可能性。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对学科进行理性反思的自我认知活动。只有达到了“规定的反思”的程度,才具备反思的可行性。黑格尔认为“反思”不是静态的认知过程,而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反思要经历“设定的反思”到“外在的反思”,最终实现“规定的反思”。也只有达到了“规定的反思”,才真正地实现了反思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学进行反思,首先,要经历抽象的自身同一,即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发展历程,透过复杂的理论现状,认识真实的理论实际,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学认识自我和理论反思的逻辑起点。其次,把握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分歧和现实对立,是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反思”过程。思想政治教育与满足人的思想发展需要状况之间的差异是进行学科反思的现实依据,思想政治教育学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的理论贡献的对比是进行学科反思的理论依据。这些构成了理论反思的逻辑中介。最后,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状态向“规定”状态发展,即用理论的理想状态引导学科的建构与发展。

反思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发现学科问题、验证学科问题和解决学科问题的理论活动。正是因为学科问题的存在与解决,才使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反思的必要性。一切科学都起源于问题,科学的发展就是围绕“问题”展开的,实际上就是一个发现问题、验证问题、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再验证、再解决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反思也就是针对当前学科存在的“问题”进行的。从现实维度看,学科反思是基于社会主流意识的传播和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如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认同、人的精神生活质量提升等。从理论维度看,学科反思是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理论借鉴和理论贡献失衡等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不仅是一个实证性学科,还是一个理论学科,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则是理论借鉴多,即“知识输入”强,理论贡献少,即“知识输出”弱。因此,从知识论的角度看,需要对学科建设进行反思。

三、深入现实维度之中,增强学科实践能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设遵循着一般学科研究的固然规律,从现实问题出发,不断地总结经验,再上升为理论的认识过程,即从现实到理论、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在学科日益体系化和精细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学院化”倾向,表现为基于理论体系自身的发展而进行深入的研究,忽视了理论生长的现实实践问题。固然,当理论体系发展到一定程度,可以用“思辨”的方式发展学科的“元”理论,但学科体系只有立足于社会“现实”,才能体现学科强大的现实观照力。黑格尔认为,现实性在其展开过程中就表现为必然性。所以,“现实”就是“实存”与“本质”的统一。因此,只有深入到现实维度之中的思想才可能获得理论自信。也正是基于此,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深入到历史的本质性的一度中去”的马克思主义才获得了现象学和存在主义没有的真理优越性[4],而这种历史本质性的一度,也就是现实的维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信必须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现实,这个现实是学科产生和发展的真正根基。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社会工作的“生命线”,它为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进步、社会和谐和生态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要植根于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重要思想问题,在研究和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科的发展和进步。一是结合我国社会意识发展的需要。我国社会意识是基于经济社会实践而不断完善和发展的,针对“社会主义本质”、“执政党建设”、“社会发展”等核心问题,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需要结合这些重大的社会思想问题,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时代化的过程中,展现自身的理论魅力,获得自身的学科自信。二是结合思想领域存在的重大问题。当下一些人借助于突发的社会问题,掀起了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普适价值”、“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等思潮甚嚣尘上,它们否定党的领导地位,否定中国道路,严重冲击着人的政治理想信念。此外,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市场逻辑中的价值规律、交换规律等对人的精神生活产生了一些影响,产生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人情冷漠、诚信缺失等已经成为了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只有立足于这些实际问题,才会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自信心。三是结合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当下人的精神生活存在的问题大致有两种状况:一种是沉溺于物质化的、平面化的生活状态中,单纯以获取物质金钱为目的;另一种是缺乏高层次的精神诉求,以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为目的。缺乏理想信念和精神动力,空虚寂寞,无所事事成为了精神生活的主题。因此,学科的发展要自觉以人的精神文化领域存在的问题为基本研究对象,关注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人群的精神生活,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走出“学院化”倾向,真正地提升自身的学科自信。

四、走出知识借鉴困境,增进理论生产能力

从知识论的角度看,任何学科的理论一般都可以归入依赖于逻辑思维而产生的“逻辑知识”和依赖于现实世界的“经验知识”。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知识为框架的基础上形成的解决现实问题的经验知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的发展具有“科学性”和“实践性”两个维度,既需要从逻辑知识上进行互补,也需要从经验知识上进行借鉴。

马克思主义理论可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合乎逻辑的真切的知识结构,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理论揭示的一般社会发展规律和思维规律的基础上形成的。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就缺乏了逻辑思维的“真理性”,将无法体现其科学性的维度。但是仅仅停留于此,是远远不能解决问题的。因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目标并不是建构一个庞大精确的知识结构体系。它的“实践性”维度决定了学科发展始终要面向现实,从解决现实问题中来,又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育学、心理学、政治学、伦理学、德育学等经验知识学科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知识支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发展史已经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从“学科化”阶段的“德育”取向,到当前广泛的知识借鉴,促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快速发展。至今为止,思想政治教育的“德育”取向仍是其主流,从核心概念到理论体系、从基本范畴到学科体系,都存在德育的痕迹。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与道德教育学科之间特殊的关系,这种借鉴对于学科建构初期,固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但随着学科的精细化发展,需要从“元”理论上反思这些基本的问题。因此,有些研究试图从“文化学”、“传播学”、“社会学”、“人格学”、“人才学”、“生态学”和“语言学”等理论方面思考思想政治教育元理论问题等。

这些“经验知识”的借鉴,有效地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经验知识性学科,这种借鉴必须建立在其贡献的基础上,这是当前学科自信必须思考的问题。第一,借鉴的定位问题。一是“理论借鉴”不是“完全取代”,不能喧宾夺主。理论借鉴是学科发展的必要组成部分,但要注意任何借鉴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思想政治教育才是借鉴的出发点和归宿,任何借鉴都要围绕人的思想发展及其教育来展开。二是“理论借鉴”不是“理论基础”,不能主次颠倒。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成为其理论基础,其他任何有益的理论,都要服从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三是“理论借鉴”不是“完全照搬”,不能削足适履。思想政治教育借鉴的任何理论都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需要进行裁剪,只能为了发展而借鉴,不能为了借鉴而借鉴。第二,借鉴的立足点问题。借鉴必须厘清两种不同的借鉴思路,“逻辑知识”的借鉴是为了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建构,如“认识论”之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建构,“人学理论”之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理论等。“经验知识”的借鉴是为了解决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特别是我国社会意识发展和当下人的思想观念问题。因此,“逻辑知识”的借鉴是立足于学科思辨问题的解决,“经验知识”的借鉴必须立足于学科现实问题的解决。当前“借鉴”存在的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科发展的“学院化”倾向。因此,“知识借鉴”必须弄明白借鉴的立足点,不可混淆,也不能混淆。第三,借鉴的有效性问题。利奥塔认为知识的发展也就是知识的再生产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有知识的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两种方式。[4]简单再生产是知识的简单借鉴和叠加,扩大再生产是知识的融合和创新。只有知识的扩大再生产才能体现借鉴的有效性。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中的知识借鉴,不能简单地把其他学科的知识搬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来,而要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用其他经验知识与人的思想发展及其教育过程的相融合,产生创新性的理论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借鉴的有效性。第四,借鉴的可持续性问题。之所以称“借鉴”,是因为知识彼此需要互补。“借鉴”之所以能够可持续,是因为知识彼此能够互补。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过程中,多是对其他学科的借鉴,而自身知识的贡献则相对有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成果,大多是自己学科研究而“引用”,很少为其他学科所借鉴。因此,只有划定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身特有的研究对象,提升学科研究的创造性,不断产生创新性的知识理论,才能使这个“借鉴”关系持续下去。

综上所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自信不仅是一个理论命题,而且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学科自信需要以“反思”为逻辑工具,提升学科建构能力,深入现实维度之中,增强学科实践能力,真正走出知识借鉴困境,增进理论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罗洪铁,王丽.30年来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的演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10-14.

[2]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2.

[3] 沈壮海.改革开放以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学术版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8(11):13-20.

[4] 孙周兴选编.海德格尔选集(上)[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6:383.

[5] 利奥塔尔.后现代状态[M].车槿山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责任编辑:成方哲]

猜你喜欢

自信现实思想政治教育
漫画:现实背后(上)
漫画:现实背后(下)
做一个自信的“小小音乐家”
深化年轻化战略108万已是“小目标”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基于快乐教学的投掷课教学研究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浅谈高职学生内力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