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确认识历史的望远镜和显微镜

2015-04-20曲青山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5年4期
关键词:改革开放总书记习近平

曲青山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具有历史思维,这是系列讲话内容丰富、思想深刻,有智慧、有力量,能够直抵人的心扉、说服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历史观是人们对社会历史总的、根本的看法,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学历史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分析、研究各种历史问题和现象,对回答和解析历史问题和现象提出了真知灼见,为我们以史鉴今、资政育人提供了科学的方法和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博大精深,涉及和涵盖众多领域和许多方面,笔者在学习和研究中对其作如下简要归纳和概括。

历史是过去的东西。历史对我们今天有什么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讲话、多次谈话中反复强调:“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为什么要这样说呢?他指出:“历史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形成、发展及其盛衰兴亡的真实记录,是前人的‘百科全书,即前人各种知识、经验和智慧的总汇。”“历史是从昨天走到今天再走到明天,历史的联系是不可能割断的。人们总是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向前发展的。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历史就是历史,历史不能任意选择,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历史“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历史是前人的实践和智慧之书”。“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独树一帜的灿烂文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理政经验,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会发展进步的成功经验,也有衰乱之世社会动荡的深刻教训”。“中国的今天是从中国的昨天和前天发展而来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历史“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

那么,学习历史我们要从中获得什么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史可以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170多年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60多年的发展史,都是人民书写的历史。历史总是向前发展的,我们总结和吸取历史教训,目的是以史为鉴、更好前进。”“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教育干部、教育群众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领导干部不管处在哪个层次和岗位,都应该读点历史,通过学习历史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大为开阔,认识能力和精神境界大为提高,使自己的领导工作水平不断得以提升。”各级领导干部要认真学习党史、国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这对正确认识党情、国情十分必要,对开创未来也十分必要”。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为我们以科学的态度学习历史、对待历史明确了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

能不能从历史中获得智慧,历史能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以什么样的方法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就显得至关重要。正确地观察历史和研究历史,必须有正确的观点、科学的方法。那么,以什么样的观点和方法观察和研究历史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贯通历史,深刻认识历史曲折发展的客观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无论会遇到什么样的曲折,历史都总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向前发展,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历史的教训更应引以为戒。”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往往需要经过岁月的风雨才能看得更清楚。”“回顾历史的时刻,也是展望未来的时刻。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航船正在破浪前进,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并且勉励全党同志:“任何奋斗目标都不会轻轻松松实现,前进道路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前面的路还很长,不会那样平坦,我们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过去,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铸就我们人民共和国的辉煌。今天,中国人民也一定能够战胜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各种艰难险阻,铸就我们人民共和国更大的辉煌。”

二是评价历史人物尤其是评价党的领袖人物必须放在一定的时代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去进行。习近平总书记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不能用今天的时代条件、发展水平、认识水平去衡量和要求别人,不能苛求前人干出只有后人才能干出的业绩来。”“革命领袖是人不是神。尽管他们拥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丰富的斗争经验、卓越的领导才能,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认识和行动可以不受时代条件限制。不能因为他们伟大就把他们像神那样顶礼膜拜,不容许提出并纠正他们的失误和错误;也不能因为他们有失误和错误全盘否定,抹杀他们的历史功绩,陷入虚无主义的泥潭。”“我们党对自己包括领袖人物的失误和错误历来采取郑重的态度,一是敢于承认,二是正确分析,三是坚决纠正,从而使失误和错误连同党的成功经验一起成为宝贵的历史教材。”

三是研究历史不能割断历史的内在联系。在如何看待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尤其是如何认识和把握好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的两个历史时期的历史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

四是要全面、客观、辩证、发展地研究和阐述党的历史。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如何进行研究、如何进行宣传?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坚持实事求是研究和宣传党的历史,要牢牢把握党的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旗帜鲜明地揭示和宣传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的领导地位和核心作用形成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通过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揭示和宣传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所取得的伟大胜利和辉煌成就,揭示和宣传党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形成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我们正确观察历史提供了科学方法和基本遵循,为我们正确研究历史尤其是正确研究党的历史提出了明确要求。

正确地学习和对待历史,科学地观察和研究历史,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和把握历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从中获得历史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论述历史问题,都不是为了历史而讲历史,而是着眼于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和大局,着眼于国际国内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此,我们对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举例作一论述。

第一,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怎么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实践的根本总结,凝结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梦想,也体现着近代以来人类对社会主义的美好憧憬和不懈探索。”

第二,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我们称之为‘中国梦,基本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民族的,也是每一个中国人的。”

第三,从历史的视角看改革开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我们党和国家作出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有三个主要原因:一是对“文化大革命”的深刻反思,二是对中国发展落后的深刻反思,三是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反思。“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旗帜。”“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标志和活力源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35年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四,从历史的视角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中国古代历来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某种角度看,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个人层面的要求,齐家是社会层面的要求,治国平天下是国家层面的要求。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涉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五,从历史的视角看国家治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国家和社会,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都可以在历史上找到影子,历史上发生过的很多事情也都可以作为今天的镜鉴。”“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是由这个国家的人民决定的。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

第六,从历史的视角看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要“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要“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

第七,从历史的视角看中国政治制度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辛亥革命之前,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末新政等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之后,中国尝试过君主立宪制、帝制复辟、议会制、多党制、总统制等各种形式,各种政治势力及其代表人物纷纷登场,都没能找到正确答案。”“在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是深刻总结近代以后中国政治生活惨痛教训得出的基本结论,是中国社会100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历史结果,是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掌握自己命运的必然选择。”

第八,从历史的视角看对马克思主义的选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在中华民族积贫积弱、任人宰割的时期,各种主义和思潮都进行过尝试,资本主义道路没有走通,改良主义、自由主义、社会达尔文主义、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民粹主义、工团主义等也都‘你方唱罢我登场,但都没能解决中国的前途和命运问题。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引导中国人民走出了漫漫长夜、建立了新中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中国快速发展起来了。”

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的阐述范围十分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军事、科技、教育、外交、生态、民族、宗教等各个领域、各个方面。抓住了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历史观的特质和系列重要讲话的历史思维的特性,对我们深入学习和把握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精神实质和精髓要义,会大有帮助,会大受裨益。

作者系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

责任编辑:袁志平

猜你喜欢

改革开放总书记习近平
“2022年4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海南省五指山市考察时发表的重要讲话”等三则
时局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镇职教城考察
标题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