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丝路之缬

2015-04-20中丝博

中国服饰 2014年12期
关键词:夹板蜡染扎染

中丝博

扎染布、蓝印花布……它们其实都有同一个名字“缬(xie)”。“缬”字大约在唐代出现,用作古代防染印花织物的统称。

10月13日-12月12日,“丝路之缬——绞缬·夹缬·扎经染色”系列大展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展览由古代中国、从亚洲到世界、当代艺术、染新等八个部分组成。从室内馆藏的古代绞缬实物,到世界各地艺术家的纺织染印艺术品,再到室外的扎染装置作品,全面展示了“缬”这一古老的防染印花织物的前世今生。

古代中国

在古代中国,“缬”字出现很迟,约在唐代才有“三缬”之名,用作古代防染印花织物的统称。“三缬”即绞缬(扎染)、蜡缬(蜡染)和夹缬。

但就“缬”字本义来看,它实际上就是指绞缬一种,就是今日所称的扎染。唐代《一切经音义》曾记载,“以丝缚缯染之,解丝成文日缬”,清楚地解释了“缬”的本义是“绞缬”。

最早的绞缬实物约出现于魏晋时期,在甘肃敦煌佛爷庙北凉墓葬中、玉门花海魏晋墓中、新疆尉犁营盘墓地及吐鲁番阿斯塔那北朝至隋唐墓葬群中均有出土,图案亦有一些变化,但多为小点状,也有少量网目状和朵花状的图案。

对照唐代的文献来看,这些小几何纹的绞缬名目多见于唐诗之中,如撮晕缬、鱼子缬、醉眼缬、方胜缬、团宫缬等,其中出现较多的是鱼子缬和醉眼缬,也就是出土实物中最常见的小点状绞缬。

其次是蜡染的应用。其实,蜡染最早见于印度或是中亚地区的棉布上,但到了魏晋时期,西北地区出现了以点染法点上蜡液后进行防染而成的丝织物,这种先以蜂蜡施于织物之上,然后投入染液染色,染后除蜡的方法就被称为蜡缬。

然而在中原地区,蜡缬很快为使用以草木灰、蛎灰之类为主的碱剂进行防染印花的灰缬所代替。唐代的灰缬非常流行,在操作时常通过夹板夹持来进行二次防染,一般先将织物对折后用夹板夹持,然后施以防染剂,打开夹板,进行染色的方法得到色地白花。这种灰缬便是后来广泛用于棉布印染的蓝印花。

“三缬”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就是夹缬。夹缬之名始于唐,据《唐语林》记载:夹缬的发明者是唐玄宗时柳婕妤之妹,她“性巧慧,因使工镂板为杂花,象之而为夹缬”。

其名也屡见于唐代史料,它指的是一种用两块雕刻成图案对称的花板夹持织物进行防染印花的工艺及其工艺制品。

夹缬中最为精彩的是多彩夹缬,其关键是在夹缬版上雕出不同的染色区域,使得多彩染色可以一次进行。但唐代夹缬色彩总数并不完全等同于雕板设计的色彩区域数,有时在染色时夹缬板上只雕一种纹样,单色染色,染成后再用其他颜色笔染。

从亚洲到世界

绞缬和扎经织物(耕)同是压缩防染和维度转型的工艺品。维度转型是纱与织物之间,自织物到质感形体(cextured shapes),义回平面带有纹理的纺织品的转型。而压缩防染工艺这个使染料渗入布料而非仅在布面上形成纹理的方法,似乎是出自人类的本能,自发于世界不同的文明中。

在世界各地的古代与现代纺织品中,中国、日本、印度次大陆、波斯、土耳其、摩洛哥、突尼两亚、西非、中非、南美、中亚以及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群岛、柬埔寨和老挝等国,都曾发现多种以不同压缩防染技术染山的图样。

在中国的丝绸之路上,考古家自新疆吐鲁番的阿斯塔拿墓地掘出大量于公元四至八世纪以扎结(bound)法。缝绞法和雕板夹法(carved board clamp-resist)染出的纺织品。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且末县出土的绞缬染品更可追溯到公元前八至二世纪,其中包括全世界最早期的,在铁器时代用绞缬法染出的羊毛纺织品。

当代艺术

技术日新月异,当代艺术家和工艺师经过探索古代技术,重新创作,藉以表达个人情感、社会及环境意识、文化价值行研发出新工艺。他们的探索,通过多种媒体,产生了多姿多彩的成果:染色,绘画,纺织,针线缝纠,印色,激光蚀刻,移印,布料金属涂层等等。

这些艺术家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一端,与另一端的古代染色艺术相连,自这个无价之宝的文化遗产汲取灵感和技术。

本次展览也展出了令人兴奋的当代艺术和设计——时装,美术绘画,概念和雕塑陈述,建筑及工业没汁,绞缬和扎经丁岂特有的自发、神秘和偶然的效果,不停地为世界各地新一代的艺术家,工艺师和设计师引发灵感。

猜你喜欢

夹板蜡染扎染
苗山深处蜡染忙
老年桡骨远端骨折经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疗效探讨
石膏与小夹板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
蜡染的纹饰探讨
丹寨蜡染千年
扎染对对画
神奇的扎染
可更换的手表前阀模块
VALENTINO TIE & DYE 扎染系列限定展览登陆北京 SKP
庄家夹板做盘操纵手法